《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和魏征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明君、贤相。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的忠心直谏,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君臣相得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初年,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但随着功业日隆,内外无事,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生活逐渐奢靡,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且变得“喜闻顺旨之说”而“不悦逆耳之言”。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多数朝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及时进谏,纠正太宗的偏差。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劝唐太宗在“善始”以后,仍要“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包含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的文章。
1. 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句的意思。
2. 理解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3.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一、朗读正音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重点研读
1. 释义,赏内容
【标题】
谏太宗十思疏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解析:提出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不是一下笔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论天下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而“积德义”是抽象的道理,不易为接受者理解和信服。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便在首段开端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喻巧而理至”(《文心雕龙·论说》)。魏征就是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让喻体与本意相切合。
所以开篇连用这三个排比句,对仗工整,比喻精切,一落笔便气势不凡,吸引读者视线。除此之外,也兼具“以宾显主”的技巧,“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是宾,借以陪衬主旨“思国之安,必积德义”,并为下文蓄势。
在第一层正面的立意后,紧接着第二层以三个含“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证,正反对列,凸显进谏的主旨,归结到不如此做,“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下愚与明哲对比,是委婉的陈述,也是严肃的谏劝。
第三层进一步扣住君主的作为,再度从反面立说,若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结语照应首段二句,布局严谨,使立论步步深入,坚实有力。
结构图示:
【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解析: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总结历史经验,从创业、守成等方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道理。
(1)用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善始”而不“克终”的事实,提出创业、守业的难易问题。
(2)分析统治者不同时期采用的不同态度及结果。
时期态度结果
创业 竭诚以待下 吴越为一体
守业 纵情以傲物 骨肉为行路
(3)层层推论,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这一段通过对比论证和层层递进的方法,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告诫太宗,身为国君,得志以后,不能纵情傲物,否则有“覆舟”危险。一正一反,抑扬申述,再伴以设问法,激荡文气,翻腾蓄势,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段具体的建议。
【第三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解析: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1)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分为五方面:生活方面、待人方面、处事方面、用人方面、执法方面。
(2)具体做法:
生活方面 戒奢侈——俭
待人方面 戒骄躁——谦
处事方面 戒放纵——慎
用人方面 戒偏邪——正
执法方面 戒偏颇——明
(3)假设真能做到“十思”,那么结果是不用劳神苦思就能出现“垂拱而治”的局面。用反问收束,语气强烈,有震动君心的力量。这一段用层层递进、排比修辞的手法,似江河奔泻、气势恢宏。
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此段顺理成章而又言简意赅。“十思”角度各有不同,提醒太宗从各个侧面进行观照,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但这里的“垂拱而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的求治,不是消极的以不治为治。段中以十个排比句,提出“十思”,然后再用四个排比句,从“智者”“勇者”“仁者”“信者”的表现,来阐述“十思”的效果,字句工整,气势磅礴,感染力极强。
2. 学论证,品语言
(1)论证方法
①正反论证,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②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使文章生动、直观的效果。
(2)语言
①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这些非骈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②妙用排比,气势增强。
传统以来的骈文多是大量运用对偶句,而魏征却突破了这一樊篱,大胆采用三排句来推演义理,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连续三个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铺排而来,语势凌厉,汩汩滔滔,不可阻挡。
三、拓展探究
《旧唐书·魏征传》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太宗用之,子孙长世。”唐太宗也非常清楚魏征的直言敢谏对自己治国理政的重大意义:“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他收到《谏太宗十思疏》后,亲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披览忘倦,每达宵分”。唐太宗从谏如流,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价值。
下面这两段文字是《贞观政要》中记载的唐太宗有关纳谏的言论。尝试为这两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课文谈谈你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解析:《旧唐书·魏征传》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太宗用之,子孙长世。”唐太宗也非常清楚魏征的直言敢谏对自己治国理政的重大意义:“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他收到此疏后,亲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披览忘倦,每达宵分”。唐太宗从谏如流,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价值。
上面一段文字中,唐太宗君臣探讨的是纳谏的问题。唐太宗先对“小事大谏”的现象表示不解(也许兼有不满),褚遂良则指出,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会苦谏。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因此,这些谏者实际上是从这些小事中发现了事物发展的苗头,才极力规谏的。如果等到过失已经很大了再谏,就没有必要了。对这个回答,唐太宗表示了肯定,并引而申之,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而皇帝本人,也绝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该立即“停改”,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表现了他的谨慎细致和见微知著。
拓展运用:
对于唐太宗的善于纳谏,我们可以应用到议论文的写作中,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如大海容纳百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因为有了善于听取意见的气度,懂得逆耳之言利于行,广纳谏言促发展。然而,闭塞言路者亦有之,商纣王不善纳忠言,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项羽不愿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懂得听取意见的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参考答案:
【断句】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翻译】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造漆器,大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他们的有十几人。制造器皿这样的小事,何须苦苦劝谏呢?”褚遂良回答说:“雕琢器物就会妨碍农业生产,编织彩绣就会加重妇女的负担。首创奢侈淫逸,这是危亡的开端。漆器制造不止,必然要制造金器;金器制造不止,必然要制造玉器。所以诤臣必定在事情刚有征兆的时候就及时劝谏,等到过失发展到严重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再可劝谏的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当的地方,或者是在刚开始时,或者是在将结束时,都应当进谏。近来看前代史书,有时有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因此停止改正。这样下去那么危亡的灾祸必然很快就会到来。”
1.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2. 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3. 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表面上
②名词用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重大的地位
想谗邪 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奸恶的小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用尽
⑤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 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使……端正
思虚心以纳下 使……谦虚
4. 一词多义
(1)下
①必竭诚以待下 (臣民)
②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2)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②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安定)
(3)长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生长)
②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远)
(4)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 (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 (果真)
5. 重要虚词
(1)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2)虽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虽然
虽董之以严刑 即使
(3)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6. 特殊句式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判断句
(答题时间:30分钟)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广施
C. 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官职名称
2. 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 善始者实繁 春华秋实
C. 振之以威怒 振长策而御宇内
D.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 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则思知止以安人
C.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D.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勇者竭其力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太 宗 尝 止 一 树 下 曰 此 嘉 树 宇 文 士 及 从 而 美 之 不 容 口 太 宗 正 色 谓 之 曰 魏 征 尝 劝 我 远 佞 人 我 不 悟 佞 人 为 谁 矣 意 常 疑 汝 而 未 明 也 今 乃 果 然 士 及 叩 头 谢 曰 南 衙 群 臣 面 折 廷 诤 陛 下 常 不 举 首 今 臣 幸 在 左 右 若 不 少 顺 从 陛 下 虽 贵 为 天 子 复 何 聊 乎
(选自《大唐新语》)
注:宇文士及:字仁人,隋朝右卫大将军宇文述子,宇文化及弟,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文帝诏尚隋炀帝女南阳公主,封尚辇奉御。宇文化及兵败后,投靠唐朝,随秦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有功,封新城县公、郢国公,唐高祖以宗室女妻之。后颇受宠而历任中书令、殿中监。贞观十六年(642年)卒,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陪葬昭陵。辑有《妆台方》(一作《妆台记》),已佚。
4. 请给这段选文加上标点。
5. 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美:赞美。
B. 谢:道歉,谢罪。
C. 面:当面,名词做状语。
D. 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嫔妃受到皇帝的喜欢。
6.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解析:意为“管理”。
2. D 解析:A.分别是“听说”“懂得(引申义)”;B.分别是“实在”“结果实”;C.分别是“震慑”“举起”;D.都是“水流”。
3. D 解析:A.句首发语,表示议论/那个,这个;B.表示目的的连词;C.表示转折的连词;D.代词。
4.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5. D 解析:幸运的,侥幸,有幸。
6. 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参考译文】
唐太宗曾经在一棵树下休息,称赞这棵树:“这是一棵很不错的树!”随行的大臣宇文士及也跟着赞美,几乎不容别人插嘴。太宗听了很不高兴:“魏征常常劝我远离那些巧言谄媚的人,我想不通这些小人是谁,心里一直怀疑你而无法证明。如今果然如此。”宇文士及一下子跪了下来,连连叩头谢罪说:“京城众官,在朝廷上当面与皇帝争辩,陛下为此不得任意行动。如今臣侥幸跟随左右,如果再不稍微有些顺从,那陛下虽然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太宗听了这话,才逐渐高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