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一、基础积累(3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2分)
A.怡情(yí) 真挚(chì) 栩栩如生(xǔ)
B.诬蔑(wū)
苟安(ɡǒu)
持之以恒(hénɡ)
C.谚语(yàn)
渲染(ruǎn)
狂妄自大(wànɡ)
D.脊梁(jǐ)
桥堍(tù)
锲而不舍(qì)
【解析】A项中“挚”应读“zhì”;C项中“染”应读“rǎn”;D项中“锲”应读“q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2分)
A.譬如 诘难 阐证 寻章摘句
B.贯通 惆怅 意蕴 目不忍堵
C.炼达 歌颂 摄影 珠两悉称
D.气概 要决 雕塑 信手拈来
【解析】B项中“堵”应为“睹”;C项中“炼”应为“练”,“珠”应为“铢”,D项中“决”应为“诀”。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2分)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C.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
【解析】B项中
“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用在此处前后矛盾、褒贬误用。
4.下面语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D )(2分)
兰州人对黄河奇石的喜爱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人认为,奇石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它________、________,妙在________。
A.千姿百态 浑然天成 栩栩如生
B.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浑然天成
C.栩栩如生 浑然天成 千姿百态
D.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浑然天成
【解析】对应“天人合一”,“千姿百态”指天,“栩栩如生、
浑然天成”指人,先天后人。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B )(2分)
A.《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
B.《不求甚解》的作者马南邨,笔名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
C.李可染,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D.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告诉我们:
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
【解析】B项中马南邨是邓拓的笔名。
6.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2分)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__可以使迷茫的未来找到方向__,__可以使失落的心情得到安慰__,__可以使浮躁的内心获得平静__。
7.名著阅读。(4分)
(1)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平,小时候被舅妈嫌弃,被表哥毒打,但她自尊、自立、自强,后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最终和罗切斯特结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语段中的“她”是指《__简·爱__》中的__简·爱__。
(2)《水浒传》最伟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__吴用__、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中有细的__鲁达__。
8.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7分)
(1)马作的卢飞快,__弓如霹雳弦惊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骊山四顾,阿房一炬,__当时奢侈今何处__?(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3)__不宜妄自菲薄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__。
(5)《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面对衣着华丽的“同舍生”的态度是:__略无慕艳意__。
(6)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了“__舍生而取义者也__”的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9.综合性学习。(7分)
近日,全市各地正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你们学校也在行动。
(1)【老师献爱心】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
上联已拟好: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请你拟出下联。(2分)
__示例: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__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__
(2)【同学在参与】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语,你的同桌写的是“让寂寞的花朵也在春风中微笑”。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__示例:这句话用比喻,意思是希望孤独寂寞自卑的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中快乐成长,绽放自己的美丽,表达了对留守学生的关爱。__
(3)【你也在行动】暑假中,妈妈准备让你用“泰微课”资源自学高中课程,你想邀请留守学生小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样和妈妈说?(3分)
__示例:妈妈,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一起学习“泰微课”。俗话说得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到我家来免得他孤独寂寞。所以,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好吗?__
二、阅读与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9分)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0.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3分)
第②段:__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__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__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或: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就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__
11.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3分)
__对比论证。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___
12.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__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作家、教育家,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吴王夫差,作为一国之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骄奢淫逸,误己误国。(围绕“责任”,紧扣论点,意近即可)__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13分)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词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带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作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3.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4分)
__①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②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
③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
④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__
14.简要分析文章第4自然段的论证过程。(3分)
__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__
15.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例句: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分析: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16.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
__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__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8分)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7.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__
18.阅读文章第③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3分)
__①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②往往具有个人色彩(“脾气”),而不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
③让人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__
19.文章第⑤段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举例论证。举出读四大名著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观点。__
(四)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10分)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0.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D )(2分)
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B.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C.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时“入”与“出”的方法。
D.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21.根据本文的内容,谈谈阅读中“入”与“出”的辩证关系。(2分)
__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__
22.本文第④段画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
__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作用: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__
2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最恰当?说明理由。(4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是作者的心灵契合。”
__第②段,这段话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阅读中的‘入’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以达到心灵的契合”这一观点。__
三、作文(50分)
24.初中三年,你厚厚的作业本里留下了老师的各种评语。这些评语曾热情地鼓励过你、悉心地指导过你、善意地提醒过你、中肯地批评过你……
请以“老师写的评语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一、基础积累(3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怡情(yí) 真挚(chì) 栩栩如生(xǔ)
B.诬蔑(wū)
苟安(ɡǒu)
持之以恒(hénɡ)
C.谚语(yàn)
渲染(ruǎn)
狂妄自大(wànɡ)
D.脊梁(jǐ)
桥堍(tù)
锲而不舍(q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譬如 诘难 阐证 寻章摘句
B.贯通 惆怅 意蕴 目不忍堵
C.炼达 歌颂 摄影 珠两悉称
D.气概 要决 雕塑 信手拈来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C.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
4.下面语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兰州人对黄河奇石的喜爱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人认为,奇石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它________、________,妙在________。
A.千姿百态 浑然天成 栩栩如生
B.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浑然天成
C.栩栩如生 浑然天成 千姿百态
D.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浑然天成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
B.《不求甚解》的作者马南邨,笔名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
C.李可染,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D.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告诉我们:
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
6.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2分)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
7.名著阅读。(4分)
(1)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平,小时候被舅妈嫌弃,被表哥毒打,但她自尊、自立、自强,后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最终和罗切斯特结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语段中的“她”是指《
》中的
。
(2)《水浒传》最伟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
、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中有细的
。
8.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7分)
(1)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3)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
。
(5)《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面对衣着华丽的“同舍生”的态度是:
。
(6)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了“
”的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9.综合性学习。(7分)
近日,全市各地正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你们学校也在行动。
(1)【老师献爱心】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
上联已拟好: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请你拟出下联。(2分)
.
(2)【同学在参与】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语,你的同桌写的是“让寂寞的花朵也在春风中微笑”。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
(3)【你也在行动】暑假中,妈妈准备让你用“泰微课”资源自学高中课程,你想邀请留守学生小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样和妈妈说?(3分)
.
.
二、阅读与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9分)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0.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3分)
第②段:
.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
.
11.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3分)
.
12.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13分)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词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带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作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3.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4分)
.
14.简要分析文章第4自然段的论证过程。(3分)
.
15.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
16.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
.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8分)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7.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
18.阅读文章第③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3分)
.
19.文章第⑤段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
(四)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10分)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0.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B.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C.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时“入”与“出”的方法。
D.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21.根据本文的内容,谈谈阅读中“入”与“出”的辩证关系。(2分)
.
22.本文第④段画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
.
2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最恰当?说明理由。(4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是作者的心灵契合。”
.
三、作文(50分)
24.初中三年,你厚厚的作业本里留下了老师的各种评语。这些评语曾热情地鼓励过你、悉心地指导过你、善意地提醒过你、中肯地批评过你……
请以“老师写的评语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