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有多重
教材第45~46页的内容。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掌握千克之间的换算。
难点: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多媒体课件、台秤、弹簧秤和天平、砝码、苹果、鸡蛋、硬币、油等
1.师:同学们爱玩跷跷板吗?你们知道跷跷板是怎么玩的吗?
生:两个小朋友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边,跷跷板就会两边上下摇动。
师:(课件出示一胖一瘦两人玩跷跷板图)同学们猜一猜,这两个人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这两个人没有办法玩,因为一个人太胖了,也太重了,另一个人无法把他压上去。
师追问:那么要想轻松地玩跷跷板,应该怎样选择玩伴呢?
生:让两个瘦的人一起玩,因为这两个人的体重差不多。
师:(演示两个瘦的小朋友玩跷跷板非常轻松的画面)胖瘦主要看体形外,还可以用体重来区分他们,你知道体重的单位是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说:斤,公斤,千克等。
2.师总结并揭示课题:斤,公斤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口语常说的单位,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千克”和“克”。(板书课题:有多重)
1.认识生活中的秤。
师:要想知道某个人或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生分别说出自己见过的一些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用课件出示一些秤的图片和实物。
让学生观察带来的台秤、弹簧秤、天平。
师: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台秤、弹簧秤和天平来称一称。
2.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放一个台秤,称一称苹果的重量。(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要求学生边称边做好记录。)
称完后小组汇报:4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1千克苹果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动手掂一掂。)
(3)估计1千克鸡蛋的个数并称一称。
师:请你估计几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估计1千克鸡蛋的个数。
引导学生用估计个数的鸡蛋去称一称。学生通过实践,验证自己估计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大约有10个)
(4)找1千克的物体。
师: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大家一起找一找吧!然后把自己估计的物体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
学生活动找一找,估一估,再称一称。(如2袋盐等)
3.认识质量单位“克”。
(1)猜一猜,称一称。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游戏,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
学生猜的可能有:1克、3克、5克等。
师引导:我们来称一称。这个硬币很轻,我们如果把它放在台秤上,可能台秤的指针都不会动,这时我们就要拿称小物体的工具,它就是天平。(师出示天平和砝码,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师称出硬币的质量是1克多。再介绍称量很轻的物体通常用天平,质量用“克”作单位,也可以用“g”表示。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曲别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介个曲别针约重1克?
学生活动,然后说一说估计的方法,如放在手里掂一掂,或者与一枚一角硬币比一比等。
师用天平称一称,得出3个曲别针约重1克。
(2)掂一掂。
小组感受1克的质量:把这枚硬币、3个曲别针分别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
(3)找1克的物体。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学生将自己找的1克重的物体拿出来后,教师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
4.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过渡: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1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各小组通过称一称、算一算,来找一找它们的关系吧!
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我们认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为我们手里的面条外包装上标的质量是500克,500+500=1000克,放在台秤上正好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第二小组把1000克油放在台秤上也是1千克,所以1000克等于1千克。(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师:1千克=1000克,那你们知道3千克等于多少克吗?
引导学生明确:3千克=3000克,因为3千克里有3个1千克,也就是3个1000克,所以是3000克。
师:那么5000克等于多少千克呢?
生:5000克=5千克,因为1000克=1千克,而5000里有5个1000克,所以是5千克。
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指针所指的位置是多少,并加上单位,就是这个物体的质量。第2题让学生回答,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及参与标准是什么。第3题指名回答,巩固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第4题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质量单位的感受。第5题是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教师可出示实施,让学生险猜一猜哪个重,再称一称来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并不一定就重。第6题是拓展题,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本节课通过跷跷板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质量。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动手去称一称、掂一掂等,自主探索,为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