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学科素养构建
{AF606853-7671-496A-8E4F-DF71F8EC918B}必备知识
素养提升
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结合文中批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把握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1.品析文中记叙的作者与鲁迅先生交往的琐事,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与思想品质。
2.联系生活实际,学习鲁迅先生为人处世的态度,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新课导入
鲁 迅
走进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结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
走进作者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但她在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她的散文“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胡风语),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彩。
走进作者
例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就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本课知识清单
舀(yǎo) 揩(kāi) 碟(dié) 捆(kǔn) 咳 嗽(ké sou) 绞 肉(jiǎo)
薪 金(xīn) 校 对(jiào)
草 率(shuài) 洗 澡(zǎo)
悠 然(yōu) 抹 杀(mǒ)
深恶痛绝(wù)
音形识记
本课知识清单
多音字
本课知识清单
形近字
本课知识清单
近义词辨析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词 语
相同点
不同点
例 句
吩咐
嘱咐
都有“托付”的意思。
口头指派或命令。指上级对下级交代的话。
一切按照你的吩咐办理。
一般指前辈对晚辈交代的话。无“命令”之意。
妈妈再三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本课知识清单
词语释义
轻捷:轻快敏捷。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窘:①穷困。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
校对:对照原稿校准。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本课知识清单
词语释义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忧郁:忧伤愁闷。
重点解读
本文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神情姿态:
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
乐观开朗、
平易近人。
重点解读
饮食起居:
喜欢北方饭、对萧红做的韭菜合子吃得开心。
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待人接物:
读青年来信、不在意自己的原稿和校样、陪客人。
严格、宽容、和蔼、热情。
重点解读
休闲娱乐:
开玩笑、看电影、翻书休息。
幽默风趣、珍惜时间。
工作习惯:
深夜工作、病中工作。
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日常琐事:
吃鱼丸、包书。
严谨、细致、认真。
重点解读
本文虽然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重点解读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重点解读
(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重点解读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重点解读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重点解读
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作用: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
重点解读
①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②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重点解读
③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她对鲁迅先生工作的支持,尽管整天为家庭琐事忙忙碌碌,但却能让鲁迅先生有更多的时间忙于工作。她的坚强也反映了鲁迅的坚强。
重点解读
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找出来并赏析。
重点解读
写鲁迅笑的神态,形象生动。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重点解读
2.“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表现了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重点解读
这样开玩笑的话,可见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
3.“我一走进卧室去……‘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鲁迅的严谨。
4.“鲁迅先生把海婴……‘他说不新鲜……就抹杀是不对的。’”
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在人们眼中更和蔼、更随和、更真实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脉络梳理
重难点探究
1.如何看待本文的选材与结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先生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段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重难点探究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地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重难点探究
2.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用大量笔墨细致地记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用大量笔墨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真实、更富有人情味、更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
重难点探究
(1)更真实。伟人也像平凡人一样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些生活琐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真实。
重难点探究
(2)更富有人情味。作者通过对鲁迅的生活琐事的记叙,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处世、对待生活的态度。他高兴时会笑;看到青年人写的信太草率时,他也会生气;他也会开玩笑……这些都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富有人情味的鲁迅。
重难点探究
(3)更可亲可敬。长期以来,鲁迅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被定格为“民族的伟人”,很多怀念鲁迅的文章也都从民族的高度去解读鲁迅,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了。而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琐事,恰恰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生活化的一面,使鲁迅的形象显得更可亲可敬。
写作借鉴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用大量笔墨细致地记叙了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来更真实、更直观、更有趣味、更有表现力。
1.以小见大的写法。
文章除了写鲁迅先生外,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其他人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具体作用也不一样。
2.侧面烘托。
写作借鉴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她的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
写作借鉴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多件琐事。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3.朴实的语言。
写作借鉴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