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四《离骚》课件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四《离骚》课件37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12:5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屈原
世人皆醉,惟你独醒。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你踽踽独行,悲切吟唱,满腔热血都在《离骚》中绽放。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自名正则,字灵钧, 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
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招魂》、《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伟大的诗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汲汲以求救国之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关心民生疾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
—— 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楚辞:“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所以也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
关于《离骚》
《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中国古代 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373句, 2490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诗人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举贤任能”、“修明法度”的“美政”思想。
離騷
“离骚者,犹离忧也”(就是“遭受忧愁”。离,通“罹”,遭受,遭遇
——《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离骚赞序》(班固)
“离,别也;骚,愁也。”(意为“离别之愁”)
——《楚辞章句》(王逸)
“‘离骚’即‘劳商’,相当今语‘牢骚’”
——《楚辞论文集》(游国恩)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
梁启超,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
鲁迅曾赞《离骚》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郭沫若先生:“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
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和浓郁的抒情性。
以第一节为例:
帝 /高阳/之苗裔兮 , 朕/皇考/曰/伯庸。
诵读指导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知识梳理
① 通假字 :
1、肇锡余以嘉名:
锡=“赐” 赐
2·扈江离与辟芷兮:
辟 同“僻”
3、来吾道夫先路也:
道(dǎo)同“导”做向导
知识梳理
② 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
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2、字余曰灵均。
名词用作动词 取字
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美德,美质。
4、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名词活用作状语
5、不抚壮而弃秽兮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秽政
③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句
开始把美名赐给我。
翻译(郭沫若):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
太岁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
先父看见了我有这样的生日,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美名。
替我取下的大名是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是叫着灵均。?
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好品质,我的外部又加上美好的装扮。
我把蘼芜和白芷都折取了来,和秋兰纽结着做成了个花环。?
我匆忙地就象是在赶路一般,怕的是如箭的光阴弃我飞掉。
我在春天去攀折山上的木兰,我在冬天去收揽水边的青藻。?
太阳和月亮匆匆地不肯停留,夏天和秋天轮流着在相替代。
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佳人也要衰老。?
你应该把握壮年抛弃污秽,为甚总不改变你那样的态度?
我驾着骏马奔驰,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
读懂屈原(一)
叙述家世、出生与名字的由来。
称自己是中华历史开创者之一高阳帝的子孙,又正好出生在吉祥的日子(寅年寅月寅日 ),天赋异禀,长辈赐以嘉名寄以厚望。从血统、生日到父辈的期望,都说明一个问题——
自己血统高贵,天降祥瑞,身负厚望,与生俱来就承担着家国的重任:匡扶社稷,舍我其谁?
读懂屈原(二)
屈原为什么写自己抓紧时间采摘、佩戴各种花花草草?
屈原笔下的香花香草
江离:香草。(取其芬芳)
辟芷:幽僻处的香草。(取其淡泊)
秋兰:秋天盛开的兰花。(取其高洁)
木兰:香树。去皮而不死。(取其顽强)
宿莽:经冬不凋的草。(取其坚守)
比喻:美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怀,
远大的志向,出色的才干。
“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①用采摘和披挂江蓠秋兰比喻修养品德,培养才干,为国为民,匡扶社稷。
②恐美人之迟暮:“ 美人” 喻指楚怀王(理想中的君王)
③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美名:肇锡余以嘉名;
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美政: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离骚》中的屈原
诗人形象
帝高阳之苗裔兮——血统高贵,有强烈的家国使命感。
扈……纫……朝……夕……————正直纯洁,勤于修养自己的才德
汩余若将不及兮——有强烈的使命紧迫感
不抚壮而弃秽兮——一片赤诚,热切直谏
乘……道夫先路——愿为国家奔走驱驰
探讨人生
屈原以死殉了他的国家,殉了他的政治理想。
你认同他的选择吗?
生与死
有一种死,是懦弱,是糊涂;
有一种死,是勇敢,是清醒。
有一种死,殉了自己的国家、信念、理想与尊严……
观点一: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观点二: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作文素材运用
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汩罗。那“鸾鸟凤凰,日以运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 ——2002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无愧于天,无愧于心》
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你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你选择了荷叶制成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选择了汩罗河的波涛。于是你用生命代价作出了自己心灵的选择,而且从未有过悔意。你披散的长发和放声的狂吟,就已经全无遮掩地宣泄出你的任性和倔强。你不管别人诧异的眼光,你只一心一意地构筑那个神秘的美丽幻境。其实你很天真,惟其如此,你做出的选择,才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
——2002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面对选择》
于是你用生命代价作出了自己心灵的选择,而且从未有过悔意。你披发行吟、形容枯槁,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就已经全无遮掩地宣泄出你的任性和倔强。那“鸾鸟凤凰,日以运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你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你不管别人诧异的眼光,你只一心一意地构筑那个神秘的美丽幻境。可用于“选择”、“尊严”、“不随污浊”等话题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骚》却流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眨,但您的心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您留下的《离骚》,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赠言
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2、写一写
(1)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
据此有人认为屈原的行为是一种愚忠,他大可不必为楚国而死。你怎么看,试着在摘抄本上写一写你的观点。
(2)你赞成屈原自沉汨罗江这一举动吗?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