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登高》 课件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登高》 课件27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12:5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晚唐——
唐代——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
“两座高峰”:李白(浪漫),杜甫(现实)
“两个诗派”: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
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和孟浩然)
中唐——
韩愈、白居易
“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
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生平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天宝三载(744),杜甫在洛阳结识了李白,同游梁宋,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李白置酒赋诗,饯行赠别。
代表作品:《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风比较豪迈浪漫。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落第后,他到处投诗干谒,不见成效。天宝十载,得到玄宗赏识。天宝十四载,仅获得一个八品的官职。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却玉成了杜甫,使他对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俗的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
代表作品:《丽人行》﹑《兵车行》,从此杜甫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这是安史之乱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沦陷,杜甫带着妻儿逃离,后被叛军捉回长安。757年,杜甫冒死逃脱。肃宗朝,授官左拾遗。不久,因房绾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也就宣布了杜甫政治理想的破灭。
代表作品:《北征》、《三吏》、《三别》、《春望》,仕途的挫折,使他忧国伤时、壮志难酬﹑抑郁悲愤的情感也更加深沉。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政治的绝望,生计又成问题,760年春,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草堂,生活相对安定.其间又因地方节度使叛乱,杜甫不得已离开四川,辗转流浪了几个地方.764年,又回到成都,被荐举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大历五年(770)病卒于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
代表作品:《秋兴》八首﹑《蜀相》﹑《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风也更加苍老沉郁.
《杜甫诗三首》相关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你年4月,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他决计买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在夔州的两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杜甫
登高
背景介绍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登高习俗知道少?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了什么?(形象/物象/意象)
表达了什么?(情感)
怎么写?(技巧)



啸哀


飞回





迅疾,令人感到寒冷。
高远辽阔,显得人渺小。
声音凄凉,催人泪下。
潭寒水寂,沙洲小渚,孤清冷落
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秋天典型
低飞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树木都枯萎了,比喻孤独无依。
借景抒情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无穷无尽,象征永恒。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颔联意象分析
万木凋零,象征生命消逝。
无穷无尽,象征宇宙无穷。
对比、反衬,突出人生短暂 ,作者壮志难酬之感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看到低飞盘旋的水鸟,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悲哀。
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孤凄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说说颈联在朗读时哪些字应重读?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台伤感,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分析
为家国命运忧愁,但又因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却无能为力的忧国忧民、壮志难酬之情。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小结
1.写作特色: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孤愁、思乡、年老、多病、忧国、怀才不遇等复杂感情
杜甫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