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13.《虽有嘉肴》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13.《虽有嘉肴》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7 14:4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3篇 虽有嘉肴
目录(安徽·中考 )
知识
拓展
知识
细梳理·教材全解
本篇目近10年未考查。
考情速览
细梳理·教材全解
第13篇 虽有嘉肴
《礼记》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的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文学文化常识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细梳理·教材全解
①嘉:好,美。
②弗:不。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善:好处。
⑥是故:所以。
⑦困:困惑。
字词详解
⑧自反:自我反思。
⑨自强:自我勉励。
⑩长:促进。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后一个“学”是“学习”的意思。
细梳理·教材全解
层解
第一层:以“嘉肴”和“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层: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进一步阐释,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第三层: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印证观点。
细梳理·教材全解
主旨归纳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即“教学相长”。
细梳理·教材全解
结构导航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不知其旨也      旨:  ?
2.虽有至道  至道:  ?
3.教然后知困  困:  ?
4.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
5.学学半 学: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不知其旨也      旨: 味美 ?
2.虽有至道  至道: 最好的道理 ?
3.教然后知困  困: 困惑 ?
4.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自我反思 ?
5.学学半 学: 同“敩”,教导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虽有嘉肴 虽:  ?
  嘉: ?
2.弗食 弗: ?
3.不知其旨也 其:  ?
4.不知其善也 善: ?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  ?
6.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  ?
7.学学半 学: ?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虽有嘉肴 虽: 虽然 ?
  嘉: 好,美 ?
2.弗食 弗: 不 ?
3.不知其旨也 其: 代词,它的,指嘉肴的 ?
4.不知其善也 善: 好处 ?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 所以 ?
6.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 自我勉励 ?
7.学学半 学: 学习 ?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答案】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美。
(采分点:弗、旨)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答案】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采分点:弗、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案】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采分点:是故、困)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答案】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采分点:自反)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采分点:困、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答案】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采分点:故、长)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答案】 《尚书·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采分点:两个“学”、谓)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1.文章拿“嘉肴”与“至道”类比,以突出  。?
亲身学习实践的重要性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2.文章以“嘉肴”开头,有何作用?
【答案】
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从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得文章通俗易懂,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3.“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点明,文章最后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否多余?
【答案】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4.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给你的启示是什么?请结合学习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习就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身的不足。②“教学相长”强调了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③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5.(对接课后习题)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论点的。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答案】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式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6.(对接课后习题)本文多运用对偶句,达到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答案】
“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论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拓展
类型一
 ?
【甲】见《虽有嘉肴》全文。
【乙】
劝 学
颜真卿
三更【注】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课内文言文与课外诗歌对比?
【注】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23点到次日凌晨1点为三更。
类型一
 ?
【阅读对比探究】
1.《虽有嘉肴》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劝学》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
类比
 课内文言文与课外诗歌对比?
对比
类型一
 ?
2.《虽有嘉肴》和《劝学》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 
共同话题:学习。
《虽有嘉肴》侧重论述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劝学》侧重劝勉人们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不要到年老时才后悔不已。
 课内文言文与课外诗歌对比?
类型一
 ?
【参考译文】
劝 学
每天点灯学习直到三更,在五更鸡啼的时候又起床学习,这正是年轻人读书的大好时光。年轻时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年老时才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课内文言文与课外诗歌对比?
类型二
 ?
【甲】见《虽有嘉肴》全文。
【乙】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类型二
 ?
【词义迁移通关】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加点词释义
课内同义迁移
1.然后能博喻
2.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3.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类型二
 ?
【词义迁移通关】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加点词释义
课内同义迁移
1.然后能博喻
广泛
博学而笃志
2.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老师
可以为师矣
3.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选择
择其善者而从之
谨慎,慎重
先帝知臣谨慎
类型二
 ?
【阅读对比探究】
1.【甲】【乙】两文同为论“学”之作,但论述的侧重点却不同。【甲】文从教育者的角度入手,强调了“   ”的重要性;【乙】文从求学者的角度入手,强调了“   ”的重要性。(每空填一个四字词语)?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教学相长
慎重择师
类型二
 ?
2.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为师者”应该如何做。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答案】 
①教学相长,既要懂得通过教别人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要勤于学习;②了解学生的天资差异,广泛地因材施教。
类型二
 ?
3.【甲】【乙】两文的结尾处都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答案】 
都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甲】文引用《兑命》里的话,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乙】文引用《记》里的话,强调了慎重选择老师的重要性,强化了中心论点。
类型二
 ?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参考译文】
【乙】君子知道到达学问之路的难易,而又了解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能广泛地因材施教然后能做老师,能做老师然后能做官吏,能做官吏然后能做国君。因此从师学习,就是学习做国君。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慎重。《记》说:“三王四代(的君主之所以圣明),是因为能够慎重地选择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