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常用文言词语。
——(重点)
2.疏通文意,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其作品《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能借助注释疏通文义。
(重点)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成语故事:(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2.人不学习是不行的,只要肯学,就能挤出时间,就会学有所获。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励志名篇,司马光的《孙权劝学》吧!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司马光(
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登进士第。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持之以恒。有《司马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建安十三年(
208),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建安十五年(210)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病逝,鲁肃接替周瑜统领军队。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南郡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后刘备又取得益州,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形成了。文章所叙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称为《通鉴》,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4.字音字形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孙权劝学》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特殊字词用方框。
3.特殊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你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鲁肃)非常惊讶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你)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朋友才分别。
2.积累重点词句(PPT)
四、课堂小结
结合“翻译提示”调整自己的翻译,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开始学习并大有长进,鲁肃为此感到惊叹并与之结为好友。
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五、跟踪检测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及/鲁肃过寻阳
【解析】应在主谓之间停顿,“蒙/辞以军中多务”。
2.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你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3.从以下对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人怎样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所益。”
孙权对吕蒙说的话,表现出君主对臣子的关切之情,从自身的体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
(2)(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表现出鲁肃的惊异之色,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显出既敬佩又羡慕的神态。
(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现出吕蒙的才学有很大的进步,非常坦率、自得的心理。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彩的词语。
A.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拿
)
B.但当涉猎
(
粗略地阅读
)
C.蒙乃始就学(
开始学习
)
D.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
(2)从全文来看,吕蒙为什么会从“吴下阿蒙”变为让人“刮目相待”?
因为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劝告而“就学”,使自己的才学大有长进,从而令人刮目相待。
(3)吕蒙学有所成,课文是否直接表现了这一点?文中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解析课文“孙权劝学”和“鲁肃赞学”的内容。(重点)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
3.理解刻苦治学对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这篇课文,理解并学习了文中重点字、词、句意及课文大意:课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_____________“,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______叹服并与之“________“的佳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体会并学习该文言简意丰的语言描写艺术。
二、朗读课文
复习上节课所学,全班齐背课文。
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语气。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
1.本文有很多语气词,在朗读时,尝试读出人物的语气。
“不可不学!”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而且句末用了一个感叹号,应该读出坚定、严肃的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表现了孙权对吕蒙的关心和器重,所以应该读得语重心长一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邪”后用了一个感叹号来加强语气,应读出吕蒙在推托后孙权对他的一种责备的语气。“耳”是“罢了”的意思,说明孙权不想给他压力,语气由责备变得平和、亲切了。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一句句末也是一个感叹号,表现了鲁肃的吃惊,惊讶于吕蒙的才略与以前判若两人。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里也用了一个感叹号结尾,表现了吕蒙内心的自豪、骄傲、自得。
2.分角色朗读(一个旁白,三个人物)课文。
好的朗读不仅要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还要读准字音,读对语气,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意。需要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读出角色应有的语气。全班再次齐读课文,记得一定要读出人物的心理和语气。
在大家入情入景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宋代文豪苏轼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时期的东吴,就是这样一个群英荟萃之地。他们是……
二、资料链接
1.孙权英勇果断,胆略过人。东汉末,继承其兄孙策之位,据有江东六郡,后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2.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多读史书、兵书,学识渊博。三国时期吴国军事家。
3.鲁肃治军有方,深谋远虑,见解超人,继周瑜之后掌管吴军。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
三、精读探究
孙权、吕蒙、鲁肃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英雄人物,在今天我们所学的文言文中,你能找到他们成为英雄所具备的某些品质吗?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在文中的句子或词语里找出相关依据,并做好批注。
1.这篇文章运用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人物的态度、性格和心理,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结果。请同学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2.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拒绝了吕蒙的推托之词:卿言多务,孰若孤?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吕蒙最终如何选择的?
蒙乃始就学。正面描写吕蒙接受劝告,侧面衬托了孙权的善劝。
4.课文如何描写吕蒙的进步?
通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很大。
5.两人对这件事是什么样的态度?
鲁肃:大吃一惊,并发出“非复吴下阿蒙!”的感叹,对吕蒙表示称赞。
吕蒙;以一种假意埋怨的口吻——“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达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6.“刮目相看”后,鲁肃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呢?
鲁肃对吕蒙很欣赏、认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友”。
7.从文中找出一个形容吕蒙变化的成语。吕蒙的变化给了你什么启示?
刮目相待。启示: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8.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孙权、鲁肃、吕蒙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合作探究
1.吕蒙由学问不高到让人“刮目相待”,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读书对人大有好处(开卷有益);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一个人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虚心听取别人的好建议。
2.孙权和鲁肃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孙权:会识人,会用人,会改造人。
鲁肃:不要用老眼光看变化的人或事。
五、课堂小结
(一)写作特色
1.叙事简练,裁剪精当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省略了吕蒙如何学习,才略如何长进的过程。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答话和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借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用自身状况和吕蒙的托词进行对比来驳斥吕蒙,吕蒙接受建议,开始学习。
在被劝学前吕蒙“才略”不高,接受孙权建议学习后,令鲁肃大吃一惊,前后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吕蒙学习后的巨大变化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从侧面表现出来的,文章由此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叙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进步的故事,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以此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六、拓展延伸
(一)师旷①论学
晋平公②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④昧⑤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师旷:晋国乐师,目盲。②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③炳(bǐng)烛:点烛。④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⑤昧:昏暗。
【思考】同是“劝学”,比较一下孙权和师旷的劝说方式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根据劝说的对象而采取适合的劝说方法,并且收到好的效果。
不同点:孙权现身说法,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师旷用形象的比喻让晋平公明白好学总不会晚。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孙权劝学》全文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王肃传》,有删改)
1.
解释下列加彩词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辞
)
(2)及鲁肃过寻阳(
到,等到
)
(3)即更刮目相待(
另,另外
)
(4)人有从学者(
跟随,跟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上百遍,其中的含意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3.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
吕蒙和从学者都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学习。孙权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来给吕蒙做榜样,鼓励他抽出时间粗略浏览了解历史;董遇直接教导从学者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例如冬天、晚上和阴雨天。
4.乙文勉励从学者要利用“三余”时间刻苦勤学。请你将下列有关“读书”的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
下笔如有神。
(2)古人学问无遗力,___________________。
(3)熟读唐诗三百首,
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关于读书的格言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3.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朱熹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6.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杜甫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
9.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七、课后练习
1.熟读全文。
2.
可用课本剧表演这则故事。
提示:
①注意不同人物的神态和语言表现。
②着重通过语言表达文章的意图。
3.举办“我爱读书”主题演讲,说一说你与书的故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7张PPT)
人不学习是不行的,只要肯学,就能挤出时间,就会学有所获。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励志名篇,司马光的《孙权劝学》吧!
导入新课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常用文言词语。
——(重点)
2.疏通文意,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
学习目标
孙权劝学
第2课时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其作品《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能借助注释疏通文义。
(重点)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学习目标
司马光(
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登进士第。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持之以恒。有《司马文正公集》传世。
作者简介
资料链接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建安十三年(
208),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建安十五年(210)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病逝,鲁肃接替周瑜统领军队。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南郡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后刘备又取得益州,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形成了。文章所叙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创作背景
资料链接
文体知识·《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称为《通鉴》,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资料链接
卿(qīnɡ)
涉猎(shè
liè)
岂(qǐ)
邪(yé)
遂(suì)
孰若(shú)
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孙权劝学》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特殊字词用方框。
3.特殊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整体感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朗读指导
整体感知
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
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武功秘笈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从前,当初。这是追述往事时的习惯用词。
对某人说。
当道,当权。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疏通文意
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推托。
介词。拿,用。
事务。
态度上不积极
疏通文意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古时王侯的自称。
研究儒家经典。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粗略地阅读。
副词。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语气词。同“耶”。
只,只是。
了解。
指历史。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疏通文意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你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何如。两者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
疏通文意
译文: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
蒙乃始就学。
表示顺接。于是,便。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到,等到。
经过。
疏通文意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知晓事情。
译文:(鲁肃)非常惊讶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你)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
另,另外。
如今,现在。
才干和谋略。
吕蒙的小名。
不再是。
泛指吴地。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对朋友辈的敬称。
疏通文意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朋友才分别。
副词。于是。
拜蒙母
结友
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欣赏。
侧面衬托出吕蒙学识长进惊人,从而突出了孙权的善劝。
疏通文意
字词句式·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
治
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义:单独,孤单。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博士
文言积累
但当涉猎
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只,只是。
今义:但是。
古义:另,另外。
今义:更加。
字词句式·古今异义
文言积累
字词句式·一词多义
当
大
见
卿今当涂掌事
(掌管,担当。)
担当涉猎
(应当。)
与蒙论议,大惊曰
(十分,非常。)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敬辞。)
见往事耳
(动词,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动词,知晓。)
文言积累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结友”前省略“与蒙”)
字词句式·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蒙以军中多务辞”)
2.省略句
文言积累
结合“翻译提示”调整自己的翻译,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开始学习并大有长进,鲁肃为此感到惊叹并与之结为好友。
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课堂小结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及/鲁肃过寻阳
A
【解析】应在主谓之间停顿,“蒙/辞以军中多务”。
跟踪检测
2.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你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跟踪检测
3.从以下对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人怎样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对吕蒙说的话,表现出君主对臣子的关切之情,从自身的体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
跟踪检测
(2)(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出鲁肃的惊异之色,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显出既敬佩又羡慕的神态。
表现出吕蒙的才学有很大的进步,非常坦率、自得的心理。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跟踪检测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彩的词语。
A.蒙辞以军中多务(
)
B.但当涉猎
(
)
C.蒙乃始就学(
)
D.卿今当涂掌事(
)
用、拿
粗略地阅读
开始学习
当道,当权
跟踪检测
(2)从全文来看,吕蒙为什么会从“吴下阿蒙”变为让人“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吕蒙学有所成,课文是否直接表现了这一点?文中是怎样表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因为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劝告而“就学”,使自己的才学大有长进,从而令人刮目相待。
跟踪检测
孙权劝学
第2课时
1.深入解析课文“孙权劝学”和“鲁肃赞学”的内容。(重点)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
3.理解刻苦治学对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这篇课文,理解并学习了文中重点字、词、句意及课文大意:课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_____________“,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______叹服并与之“________“的佳话。
乃始就学
鲁肃
结友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体会并学习该文言简意丰的语言描写艺术。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全班齐背课文。
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语气。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
朗读课文
本文有很多语气词,在朗读时,尝试读出人物的语气。
“不可不学!”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而且句末用了一个感叹号,应该读出坚定、严肃的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表现了孙权对吕蒙的关心和器重,所以应该读得语重心长一些。
朗读课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邪”后用了一个感叹号来加强语气,应读出吕蒙在推托后孙权对他的一种责备的语气。“耳”是“罢了”的意思,说明孙权不想给他压力,语气由责备变得平和、亲切了。
朗读课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一句句末也是一个感叹号,表现了鲁肃的吃惊,惊讶于吕蒙的才略与以前判若两人。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里也用了一个感叹号结尾,表现了吕蒙内心的自豪、骄傲、自得。
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一个旁白,三个人物)课文。
好的朗读不仅要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还要读准字音,读对语气,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意。需要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读出角色应有的语气。全班再次齐读课文,记得一定要读出人物的心理和语气。
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
孙权
:
1、“不可不学!”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不悦、责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吃惊,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深感自豪
(鲁肃)
(吕蒙)
朗读课文
在大家入情入景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宋代文豪苏轼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时期的东吴,就是这样一个群英荟萃之地。他们是……
朗读课文
孙权英勇果断,胆略过人。东汉末,继承其兄孙策之位,据有江东六郡,后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资料链接
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多读史书、兵书,学识渊博。三国时期吴国军事家。
资料链接
鲁肃治军有方,深谋远虑,见解超人,继周瑜之后掌管吴军。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
资料链接
孙权、吕蒙、鲁肃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英雄人物,在今天我们所学的文言文中,你能找到他们成为英雄所具备的某些品质吗?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在文中的句子或词语里找出相关依据,并做好批注。
精读探究
这篇文章运用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人物的态度、性格和心理,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结果。请同学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精读探究
《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精读探究
孙权劝学
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吕蒙
学识不高
想让他
孙权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自己也觉得
大有所益
劝吕蒙读书
出于对吕蒙的关心与厚爱
精读探究
孙权劝学
1.表明学习的必要性。
双重否定,语气坚定
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孙权对吕蒙既要求严格,又寄予厚望。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精读探究
孙权劝学
此句也含有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满和责备之意。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反问
2.告知吕蒙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精读探究
孙权劝学
卿言多务,孰若孤?
3.拒绝了吕蒙的推托之词。
反问
用“孰若孤?”,指出吕蒙的理由并不成立。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学习,可谓语重心长。
4.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精读探究
正面描写吕蒙接受劝告,侧面衬托了孙权的善劝。
蒙乃始就学。
吕蒙最终如何选择的?
吕蒙就学
精读探究
鲁肃赞学
由孙权劝学过渡到鲁肃叹学,略去了吕蒙的学习过程。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精读探究
鲁肃赞学
课文如何描写吕蒙的进步?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通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很大。
精读探究
鲁肃赞学
两人对这件事是什么样的态度?
大吃一惊,并发出“非复吴下阿蒙!”的感叹,对吕蒙表示称赞。
鲁肃
吕蒙
以一种假意埋怨的口吻——“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达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精读探究
鲁肃赞学
“刮目相看”后,鲁肃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呢?
鲁肃对吕蒙很欣赏、认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友”。
鲁肃
1.吕蒙坦诚豪爽,知错就改。
2.吕蒙经过学习,已经是一个有学识的人。
3.鲁肃敬才爱才。
精读探究
从文中找出一个形容吕蒙变化的成语。吕蒙的变化给了你什么启示?
启示: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刮目相待
鲁肃赞学
精读探究
人物
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孙权、鲁肃、吕蒙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足智多谋,关心部下,对部下严格要求。
真诚,爱才,敬才。
虚心听取意见,机敏自信,幽默,豪爽。
孙权
鲁肃
吕蒙
精读探究
吕蒙由学问不高到让人“刮目相待”,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读书对人大有好处(开卷有益)。
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
一个人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虚心听取别人的好建议。
合作探究
孙权和鲁肃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会识人,会用人,会改造人。
不要用老眼光看变化的人或事。
孙权
鲁肃
合作探究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省略了吕蒙如何学习,才略如何长进的过程。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答话和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写作特色
1.叙事简练,裁剪精当
课堂小结
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借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用自身状况和吕蒙的托词进行对比来驳斥吕蒙,吕蒙接受建议,开始学习。
在被劝学前吕蒙“才略”不高,接受孙权建议学习后,令鲁肃大吃一惊,前后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吕蒙学习后的巨大变化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从侧面表现出来的,文章由此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2.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进步的故事,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以此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孙权劝学
就学
吕蒙
(肯学)
孙权
(善劝)
吴下阿蒙
鲁肃
(爱才)
刮目相待
劝学
赞学
启示:学必有所获,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与完善。
课堂小结
师旷①论学
晋平公②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④昧⑤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师旷:晋国乐师,目盲。②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③炳(bǐng)烛:点烛。④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⑤昧:昏暗。
拓展延伸
【思考】同是“劝学”,比较一下孙权和师旷的劝说方式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根据劝说的对象而采取适合的劝说方法,并且收到好的效果。
不同点:孙权现身说法,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师旷用形象的比喻让晋平公明白好学总不会晚。
拓展延伸
【甲】《孙权劝学》全文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王肃传》,有删改)
文言文比较阅读。
拓展延伸
1.
解释下列加彩词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及鲁肃过寻阳(
)
(3)即更刮目相待(
)
(4)人有从学者(
)
推辞
到,等到
另,另外
跟随,跟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
读书上百遍,其中的含意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吕蒙和从学者都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学习。孙权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来给吕蒙做榜样,鼓励他抽出时间粗略浏览了解历史;董遇直接教导从学者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例如冬天、晚上和阴雨天。
拓展延伸
4.乙文勉励从学者要利用“三余”时间刻苦勤学。请你将下列有关“读书”的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
下笔如有神。
(2)古人学问无遗力,___________________。
(3)熟读唐诗三百首,
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破万卷
少壮工夫老始成
不会作诗也会吟
问渠那得清如许
拓展延伸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3.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朱熹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6.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杜甫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
拓展延伸
关于读书的格言
关于读书的格言
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拓展延伸
1.熟读全文。
2.
可用课本剧表演这则故事。
提示:
①注意不同人物的神态和语言表现。
②着重通过语言表达文章的意图。
3.举办“我爱读书”主题演讲,说一说你与书的故事。
课后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