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1.2 长方体的体积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1.2 长方体的体积 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17 15:0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的体积”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其中,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本节课紧接在“体积的概念”和“常见的体积单位”之后,教材开门见山,从问题出发,引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长方体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来计算体积。通过用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将相关数据填入表格进行观察与分析,启发学生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数量=每行个数×行数×层数。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建立对应关系,所摆长方体中,“每行个数”即“长”,“行数”即“宽”,“层数”即“高”,最终推理转化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通过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教材通过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演绎推理的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且知道常见的体积单位,另外,学生在三年级时经历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回顾旧知,通过“把长方形分割成若干面积单位”启发学生“把长方体分割成若干体积单位”,实现良好的转化迁移。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发展其空间观念,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更要让学生动手实验,亲历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设计了三个研学阶段:唤醒旧知→迁移类比→深化新知。
导入部分基于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将二维空间的经验推广到三维空间中:回顾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旧知,启发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研学和迁移,促进立体空间观念发展。
由于分割法存在局限性,课中以一个研学问题(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学生通过观察长方形的体积与其长、宽、高的关系,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运用“每行个数、行数、层数”来解释体积公式的含义,从而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是“长×宽×高”,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实验探究,给他们提供充分开展数学活动的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课程最后,合理运用层次分明的习题,达到深化新知的目标。本课不仅重视用常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还十分强调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结合熟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发现体积相同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进而启发学生既要考虑体积还要考虑形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对空间最大化利用,真正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推理转化,理解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2.通过动手实践,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掌握运用公式计算体积的方法,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体会演绎推理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自主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游戏:
快速反应:屏幕出现由1cm3小方块组成的不同的长方体,学生快速反应图形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中。在游戏中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它的体积,为本课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作铺垫。
乐回顾(唤醒旧知)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的?
分割成若干个“面积单位”

分割成若干个“体积单位”
1.回顾了长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大家大胆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2.我们也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去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呢?(分割成若干个体积单位)
3.课件演示分割好的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4.这个音箱的体积又是多少呢?不能分割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转化思想,为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作铺垫。把长方体分成若干体积单位,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运用课件展示的形式使思维可视化,便于学生观察并快速计算。求长方体音箱的体积不适合用分割法,激发学生推导公式的欲望。
二、乐探究(迁移类比)
探究“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分发数目不一的1cm3小正方体,以便得到更为多样的数据。)用体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填表。
每行个数 相当于长方体的( ) 行数
相当于长方体的( ) 层数
相当于长方体的( ) 小方块数量
(个) 长方体体积
(cm3)












实验中,我们发现了:(小组汇报虚线部分)
小方块数量=(每行个数)×( 行数 )×( 层数 )
↓ ↓ ↓ ↓
长方体体积=( 长 )×( 宽 )×( 高 )用字母表示:V= abh
↓ ↓ ↓
正方体体积=( 棱长 )×( 棱长 )×( 棱长 )用字母表示:V= a×a×a = a3
a3读作: a的立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动手实验,积累直观经验;再通过三道相互关联的等式,启发学生思考“每行个数”“行数”“层数”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学生将模糊的感性经验,用富有逻辑关系的方式推理总结出来,更为系统地梳理出整个推导脉络。
三、乐巩固(深化新知)
【基础练习】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V=a b h
=20×8×10
=1600(cm3)

【提高练习】判断题
1.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6立方分米。
2.一个长方体的长30cm,宽2dm,高5cm,它的体积是30×2×5=300(cm3)。
3.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和表面积正好相等。
【变式练习】选择题
1.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dm3,它的长是4dm,高是3dm,它的宽是( )
A. 1dm B. 2dm C. 3dm D. 4dm
2.右图分别是一个长方体的正面和右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cm3。
A.18 B.36 C.72
【综合运用】
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m、宽30m、深50cm的长方体土坑。一共要挖出多少方土?(注:在工程上,1m3的土、沙、石等均简称“1方”。)
【拓展思考】

黎老师要邮寄两份礼物
1.这两份礼物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体积相同,形状不同。
2.能放下哪一份礼物?启发:不仅看体积,还要看形状。
3.最多能放进几份B礼物?渗透思想:空间利用最大化。
4.介绍:日常生活中,包装箱表示体积时是这样表示的:
20×20×10cm


【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乘飞机的行李规定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即时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提高练习,判断题揭示常见的思维误区,选择题需要利用公式灵活处理不同问题情境。综合运用,从生活实际出发,出现了需要先转化单位再计算体积的情境,深化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拓展思考,现实中存在“体积相同,形状可能不同的”的现象,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包装箱容纳物品时,不仅要考虑体积,还要考虑形状;同时渗透“空间利用最大化”思想,以此启迪学生多带着数学眼光看待生活问题。
四、乐评价(总结反思)
1.你最喜欢本节课的哪个环节?
2.小组内:评一评自己今天的表现。
五、板书设计
小方块数量 =每行个数× 行数 × 层数
↓ ↓ ↓ ↓
长方体体积 = 长 × 宽 × 高 V= abh
↓ ↓ ↓
正方体体积 = 棱长 × 棱长 × 棱长 V= a×a×a = a3
a的立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在广州市番禺区“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我结合学校“怡乐课堂”特色教学模式,设计了“乐回顾”、“乐探究”、“乐巩固”、“乐评价”四个教学环节,构建出和谐、合作、互动、快乐的课堂。
大家都知道,我区研学后教的三大核心理念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因此,本节课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及认知规律,设置合理的研学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动手研学过程中收获成功。回顾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处理得比较好:
1.注重知识迁移,找准研学起点。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相当重视对导入的设计。经过深度解读教材和查阅大量教案与文献,我创新地以知识迁移作为导入核心,通过回顾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类比到“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这个研学起点上,极具独特性、创新性与启发性,为合作研学做足铺垫。真正帮助学生将二维空间所学的方法推广到三维空间中。
2. 注重研学探究,发挥主体作用。《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围绕核心问题“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以手脑并用的方式让他们在观察中探索出长、宽、高与每行个数、行数、层数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使得计算公式的探索与空间观念发展同步进行。通过这兼具直观性与探究性的小组实验,使学生能充分体会演绎推理的思想,收获合作与探索成功的喜悦。
3.注重研学应用,培养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为此,本课的巩固练习兼具层次性与实用性。初学新知,通过1、2星题及时巩固基础知识。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3、4星题设计变式练习,使学生加强对公式的理解并得以灵活运用。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5星拓展题是本课的又一亮点。通过创设寄礼物的情境和层层深入的一系列小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问题,并积极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想刚才的教学过程,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某些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处理得还不够细致,有可持续优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