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三生活中的透镜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用如图所示自拍杆给自己拍照,与直接拿手机相比,用自拍杆拍照时
A.
增大了物距?
像变大
B.
增大了物距?
像变小
C.
增大了像距?
像变大
D.
增大了像距?
像变小
如图甲所示是电影放映机,其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映机的镜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B.
放映时,胶片应放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C.
白色银幕是为了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D.
白色银幕用粗糙的白布是为了让光发生漫反射
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不能看到像
B.
乙不能看到像
C.
甲、乙都不能看到像
D.
甲、乙都能看到像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书,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A.
保持书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书远一些
B.
保持书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书近一些
C.
保持书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书近一些
D.
保持书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书远一些
如图是手机扫描微信二维码的情形,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照了一张照片,关于二维码相对于手机镜头的距离大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任何距离
B.
一倍焦距以内
C.
大于二倍焦距
D.
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如图所示的鸣笛声呐抓拍设备,是用于抓拍车辆违章鸣笛的电子警察,她的声学探头能精准定位汽车鸣笛声、自动忽略其他声音,同时联动摄像头抓拍和识别车牌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市区严禁鸣笛,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
声学探头能识别出鸣笛声,是因为鸣笛声与其他声音的音调不同
C.
声呐利用超声波来实现定位
D.
摄像头抓拍是利用了凹透镜对车牌所成的虚像
一场新冠肺炎疾病影响了全世界,而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某医疗机构利用显微镜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而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光学显微镜的知识,光学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所成的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
目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整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关于投影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可以改变光路
C.
载物台上的投影片必须正着放置
D.
天花板上的像是放大、倒立的
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实例: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照相机中所成的像。
A.
反射成像的有
B.
折射成像的有
C.
属于实像的是
D.
属于虚像的是
用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拍出了蝈蝈的照片如图甲所示,现要拍出如图乙所示的照片,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照相机远离蝈蝈,镜头向前调节
B.
照相机靠近蝈蝈,镜头向前调节
C.
照相机远离蝈蝈,镜头向后调节
D.
照相机靠近蝈蝈,镜头向后调节
二、多选题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8cm
B.
当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C.
当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A.
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对光线的反射作用
B.
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C.
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D.
阳光透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当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C.
当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8cm处移动到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如图所示,航天员王亚平在展示一个太空水球,根据这张图片上的像的特点可以判断
A.
王亚平位于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B.
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
C.
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同侧
D.
王亚平逐渐远离水球时,像变小
三、填空题
用开普勒天文望远镜观测夜晚的星空时,能看见许多没有见过的美丽天体,该望远镜物镜的成像原理与______
相似;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肉眼看不清的微小物体,如动植物的细胞,显微镜目镜的成像原理与______
相似均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眼睛是人体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根据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为了保护视力,请列举一条应该注意的用眼卫生习惯:______
。
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微小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倒立、______
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______
,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很微小的物体。
如图、所示,水中弯折的筷子,和被放大的标语均属于光的______现象;其中,凸透镜与标语之间的距离应______焦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时,看到的为标语的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这个镜子与水滴之间的距离,你就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体,这时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小物体通过水滴成一个______,人眼睛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的是一个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四、实验探究题
小强同学利用装满水的圆底烧瓶、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所示。
装满水的圆底烧瓶相当于是________透镜,小强首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烧瓶前,在墙上看到了如图2所示现象,则在墙上呈现的是烛焰倒立放大的________像:
在实验中,小强将装满水的圆底烧瓶固定在光具座上,如图3所示,其中心对着“”刻度,然后分别移动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与烛焰大小相等的像,此时蜡烛位于“”刻度处,光屏位于“”处,由此可知,该装满水的圆底烧瓶的焦距是________cm;
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3所示的位置向左移至光具座刻度线处,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后会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
一段时间后,蜡烛被烧短了,发现烛焰的像不在光屏中央,应向________调节光屏才能使烛焰的像再次呈现在光屏中央;
小强将烧瓶放在书本前,看到如图4所示的现象,此时烧瓶到书本的距离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焦距;若要观察到如图5所示的现象,则他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白纸画有箭头,如图等。
如图甲中,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不调整水滴与箭头间的距离,应该把水珠变________厚薄,直至看到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
把一个凸透镜放在水滴的上方,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直线上,并且保持凸透镜是水平放置的,并调整到水滴的距离,且眼睛不要离太近,边观察、边微微调节凸透镜的位置,即可看到箭头被放大的虚像。如图乙所示,比图甲中通过小水滴观察到的箭头要大得多,看到的箭头相对于原来白纸上的箭头是____________正立倒立。
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其主要构成有发光灯泡、散热电扇以及透镜组和平面镜等。
屏幕采用粗糙不平的白布,是为了让不同角度的同学能看见屏幕上的内容,是因为光照射到屏幕上发生了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如图所示,凸透镜上方的平面镜通过光的______改变传播方向,把像呈现到竖直的屏幕上,而凸透镜的作用是成______选填“等大”、“缩小”或“放大”、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选填“虚”或“实”像。如果凸透镜的焦距,则图中h的范围为______
A.????????????
教室后排同学要求他将屏幕上的画面再调得大一些。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答】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杆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答案】D
【解答】
A.放映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A错误;
B.依据放映机的工作原理知,放映时,胶片应放在镜头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B错误;
C.白色银幕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C错误;
D.白色银幕的表面粗糙,光照射到银幕时发生漫反射,人们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画面;
故选D。
3.【答案】D
【解答】
甲图中是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乙图中是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为虚像是光的反射延长线相交得到的,光屏不能承接虚像,因此凸透镜和平面镜所成的虚像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在图中放置一光屏对成虚像不产生影响,所以烛焰的像不会发生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A
【解析】解: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离焦点越近时,像越大,故需保持书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书远一些。
故选:A。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像,且当物体离焦点近时,成的像较大。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特点和规律。
5.【答案】C
【解析】解:
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照了一张照片,照相机的镜头是一凸透镜,此时二维码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ABD错.
故选C.
凸透镜成像特点: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有照相机、摄像机;
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投影仪;
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放大镜.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噪声的控制、音色、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综合性较强,难度一般。
噪声的控制的途径有: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接收处控制;
音色是指声音的音品,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根据超声波的应用进行分析;
摄像头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解答】
A.市区严禁鸣笛,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故A错误;
B.声学探头能识别出鸣笛声,是因为鸣笛声与其他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声呐利用超声波来实现定位的,故C正确;
D.摄像头抓拍是利用了凸透镜对车牌所成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7.【答案】A
【解析】解:显微镜的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所以放在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显微镜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解答此题要明确显微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显微镜有物镜和目镜组成,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它们都是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目镜放大倍数乘积。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应用,知道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A.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故A正确;
B.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可以反射光线,能改变光路,故B正确;
C.于投影仪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载物台上的投影片应该倒着放置,故C错误;
D.投影仪是利用,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所以天花板上的像是放大、倒立的,故D正确。
9.【答案】C
【解析】解:针孔照相机属于小孔成像原理,因此成的是实像,它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
从潜望镜中观察景物,观察到的是虚像,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用放大镜看物体,利用的是光的折射现象中成虚像的情况;
看幻灯机屏幕上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综上所述,属于实像的是;属于虚像的是;属于折射成像的是;属于反射成像的是故只有选项C正确。
故选:C。
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不同点:
成因不同,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像的正倒不一样,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来分析此题。
本题综合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解决这类题目需要对光现象有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甲乙两图可知道,像由甲变为乙,像变大,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根据这个规律进行判断。
【解答】
用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蝈蝈拍照,底片上成一清晰的像,若要使像变大,则根据像变大,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所以照相机离蝈蝈要近一些,镜头要向前调节,故B正确,ACD错误。
11.【答案】A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答】?
A.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所以,故A正确;
B.当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当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故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D错误。
故选AB。
12.【答案】AB
【解析】解:
A、潜望镜内部是两块相互平行的平面镜,利用了平面镜对光线的反射作用,A正确;
B、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以外,B正确;
C、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1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C错误;
D、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可以将太阳光会聚到焦点,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D错误;
故选AB.
潜望镜内部是两块相互平行的平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
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
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1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可以将太阳光会聚到焦点.
此题考查了有关光学元件的特点和作用,主要考查了平面镜和凸透镜的特点和成像原理及应用,要结合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3.【答案】B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
【解答】
A.,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时,所以,故A不正确;
B.当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当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
C不正确;
D.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把物体从距凸透镜8cm处移动到4cm处的过程中,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减小,像距变小,像变小,故D正确。
故选BD。
14.【答案】BD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物距、像距和像之间的关系。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解答】
根据图示可知,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其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那么这个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离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异侧,故AC错误,B正确;
D.若王亚平逐渐远离水球,即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会变小,故D正确。
故选BD。
15.【答案】照相机?
放大镜?
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
【解析】解:望远镜观察物体时,物距大于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似;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是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物镜。物体经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目镜相当于是放大镜,这个像再经目镜放大,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了;
保护视力,有以下措施,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五不看是: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
故答案为:照相机;放大镜;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
望远镜,首先通过物镜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似;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是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物镜。物体在物镜的焦点和二倍焦点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镜成的像在目镜的焦点内,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再次将像放大。
此题考查了望远镜,以及显微镜的目镜与物镜的成像特点,还涉及到了近视眼的矫正和预防。
16.【答案】放大?
放大镜
【解析】解: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即将载物台上的物体放在物镜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原理与投影仪相似;此时经过物镜所成的像恰好处于目镜的1倍焦距以内,故该像经目镜再次放大,所以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故答案是:放大;放大镜。
显微镜有两组透镜:一组是靠近物体的物镜,相当一个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一组是靠近眼睛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掌握显微镜的物距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并明确它们各相当于凸透镜的哪一种成像情况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7.【答案】折射?
小于?
虚
【解析】解:图、中筷子看起来在水面处向上“折断”和和被放大的标都是光的折射引起的;
图要实现“放大镜”放大文字的效果,图中凸透镜与标语之间的距离应小于焦距,此时,看到的为标语的虚像;
故答案为:折射;小于;虚。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即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成像就是具体应用。
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
18.【答案】显微镜;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
【解析】解:因为小水滴中间比边缘厚,所以小水滴就相当于凸透镜,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小水滴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相对于显微镜的目镜,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当于显微镜,所以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
小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人眼睛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的是一个虚像.
故答案为:显微镜;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
根据显微镜的工作原理解答此题: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使物镜成的实像,通过目镜再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使微小的物体放大许多倍.
根据小水滴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和透镜中间和边缘的厚薄判断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从而确定成像特点.
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采用显微镜这个实例作为突破口,对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较高的应用,了解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答案】凸;实;
;
左;照相机;
上;
大于;减小烧瓶与书本的距离
【解析】
【分析】
本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查凸透镜的辨别、焦距测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运用及器材的调试,涉及知识点多,综合性强。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对于凸透镜,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实像能够通过光屏接收;
对于凸透镜,当时,,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大于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处于f和2f之间,照相机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据此解答;
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同侧,据此解答。
【解答】
装满水的圆底烧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是凸透镜;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烧瓶前,在墙上看到了如图2所示现象,则在墙上呈现的是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
通过图3可知,在实验中,将装满水的圆底烧瓶固定在光具座上,其中心对着“”刻度,然后分别移动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与烛焰大小相等的像,此时蜡烛位于“”刻度处,光屏位于“”处,此时,,由此可知,该装满水的圆底烧瓶的焦距是;
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3所示的位置向左移至光具座15cm刻度线处,此时
,像处于f和2f之间,故将光屏向左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后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一段时间后,蜡烛被烧短了,发现烛焰的像不在光屏中央,因为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所以应向上调节光屏才能使烛焰的像再次呈现在光屏中央;
将烧瓶放在书本前,看到如图4所示的现象,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烧瓶到书本的距离大于焦距;若要观察到如图5所示的现象,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则要进行的操作是减小烧瓶与书本的距离。
20.【答案】厚;倒立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是一道关于显微镜的题目,解题需要知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使物镜成的实像,通过目镜再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使微小的物体放大许多倍,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小水滴接近圆形,所以其相当于一个焦距很小的凸透镜,是当作显微镜的物镜来使用的,小水滴此时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说明箭头在小水滴的焦点之内,即小水滴的焦距过大,因此应该把水珠变得再厚些,使其焦距变小,直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由乙图可知,凸透镜在上面,应该是目镜;凸透镜放置的位置是水平的,此时,凸透镜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二次放大成的像相对于原来白纸上的箭头是倒立的;
故答案为:厚;倒立。
21.【答案】漫;反射;放大;倒立;实;C;增大;下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现象,分析问题时注意反射光线是向一个方向还是向各个不同方向。
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的作用: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成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当时,物体经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和幻灯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像距增大,像增大;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像距要增大,物距要减小。
【解答】
幕布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幕布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们都能看到,因此光在屏幕上发生漫反射;
平面镜将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反射到银幕上,所以起到改变光路的作用;
投影仪的原理是:当时,物体经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因为凸透镜的焦距,所以,故C正确;
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要使像变大,减小物距,即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并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漫;反射;放大;倒立;实;C;增大;下。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