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过秦论 第3课时 课件(共31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1 过秦论 第3课时 课件(共31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9 15:15:56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11.1
过秦论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中册
课件命名中前缀数字编码说明:
2.2.1.1.1.1
第一个数字:标识系列,必修为1,选择性必修为2
第二个数字:标识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为1,中册为2,下册为3
第三个数字:标识单元,第一单元为1,第二单元为2
第四个数字:标识课节,第一课为1,第二课为2
第五个数字:标识文章,某课第一篇文章为1,第二篇文章为2
第六个数字:标识课时,某篇文章第一课时为1,第二课时为2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语感,积累文化常识
1.下列对《过秦论》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华丽而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C.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实际上力量不如九国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明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1.【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错,本文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故选D。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
C.“黔首”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之为“牢”,“牢”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2.【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鲰生”指浅陋无知的人,并非指百姓。《鸿门宴》中有一句“鲰生说我曰”。故选C。
3.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整个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爱:吝惜。故选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虛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B.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C.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因河为池
D.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②然后践华为城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虛词意义与用法的辨析能力。A项,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顺承;B项,①代词,这些;②结构助词,的;C项,①介词,趁着;②介词,凭借,依仗。D项,都是动词,作为,当作。故选D。
5.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⑥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⑦铸以为金人十二
⑧蚓无爪牙之利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B项,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为省略句,“咸阳”前面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④“未之有也”为宾语前置句,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应为“未有之也”,句式不相同;A项,①②句均为状语后置句,标志分别为“于”“以”,正常语序应为“余威于殊俗震”“以孝悌之义申之”;C项,⑤⑥句均为被动句,“为天下笑者”被动标志是“为”,“有迁谪意”属于动词本身包含被动意味;D项,⑦⑧句为倒装句,都是定语后置句,“金人十二”应为“十二金人”,“爪牙之利”应为“利之爪牙”。故选B。
6.下列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以为桂林、象郡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的能力。
D项,“以为”,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A项,“成败”古今都指成功失败。B项,“小弱”指变小变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是古今异义词。C项,“区区”古今都指很小。故选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B.收天下之兵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B项,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D项,动词,沿袭;介词,凭借。故选B。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以致天下之士”中“以”放在动词前面,是连词,表目的,来。C项,“以弱天下之民”中“以”也是连词,表目的,可以译为“来”。A项,“尝以十倍之地”中“以”是介词,用。B项,“以为桂林、象郡”中“以”是介词,把。D项,“然秦以区区之地”中“以”是介词,凭借。故选C。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约从离衡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内立法度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具体考查词类活用。①⑦名词做状语,“云”意思是“像云彩那样”,“内”意思是“在国内”;②③⑥使动用法,“斗”意思是“使……争斗”,“离”意思是“使……离散”,“朝”意思是“使……朝拜”;④⑧名词做动词,“履”意思是“登上”,“帝王”意思是“称帝称王”;⑤形容词做动词,“小弱”意思是“变小变弱”。正确分类是①⑦/②③⑥/④⑧/⑤。故选D。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B.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C.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D.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夫”作为句首发语词,不需要断开,排除B项、D项。“安”是怎么,表反问,和虚词“也”构成完成的反问句;“不知”和“安知”的主语一致,可以承前省略,“也”后面需要断开,排除C项。句意: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故选A。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古代典籍中“君子”有多种理解。比如,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爱莲说》中“莲,花之君子者也”即此意;有时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应,韩愈《师说》中“君子不齿”即这个意思。
B.洛阳,地名,在今河南。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洛阳”应在洛水的北面。
C.愚,谦辞,用于自称,可译为“我”。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古代表示谦称的词还有家”“舍”“小”“老”“拙”“鄙”“敝”“屈”等。
D.玺,秦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玺”。从秦朝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印章的名称,称玉玺、传国玺。传国玉玺。后来皇后、皇太后所佩也谓之玺,印是大臣所用。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的能力。C项,古代表示谦称的词还有“屈”是错误的。“屈”是敬辞,请求别人做某事,如“屈驾”“屈尊”“屈就”。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贾谊论》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
B.第四段写了绛侯、灌婴等人与汉文帝的深厚情谊,说明当时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认为贾谊应该从容地、逐渐地与他们结交,使天子无疑虑,大臣无猜忌,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了。
C.最后一段苏轼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能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抱负。苻坚用王猛之例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
D.《贾谊论》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人,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强调人要拥有“有所待”“有所忍”的修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错。结合“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捐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等分析,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原文没有将两人性格进行比较,“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于文无据。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求取得的成就是深远的,那就必须有所等待;所建立的功业是巨大的,那就必须有所忍耐。
(2)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所以如不是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1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字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极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震四海”的气势。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单调。用排比的形式来议论说理,可使语言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受到文章无可辩驳的气势,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请以“位置”为话题,写一段文字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运用排比手法。200字左右。
【答案】找准位置,是张骞漫漫长途的驼铃声声,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也要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
15.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为期近两个月的贾谊故居修缮工程即将完工,近日贾谊故居将恢复对外开放。
贾谊故居于11月3日开始闭馆维修,重点对游客意见较大的油漆脱落、瓦片凌乱等方面进行了修复。此次文物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工程还涉及照明系统的维护、游览道路的拓宽、陈列内容的改进等。根据游客建议,此次特别增加了对中学教科书中贾谊名篇《过秦论》的展示,以彰显贾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据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对贾谊故居大规模的修缮就有百余次。上一次是在2009年,当时修缮的重点是恢复清代形制的门楼、改造内部园林等。
【答案】贾谊故居修缮即将完工,近日将恢复对外开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概括与表达。本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围绕事件核心概括即可。作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新闻材料,抓住新闻材料涉及的主要对象及事件。材料中涉及的主要对象是“贾谊故居”,事件是“修缮即将完工,近日将恢复对外开放”。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6.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过秦论》中,表明秦始皇命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从而起到震慑作用的句子是: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过秦论》中,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的句子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句子是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是: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6)《过秦论》中,用排比的手法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句子是: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7)《过秦论》中,叙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的句子是: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过秦论》中,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一句是:
序八州而朝同列
(9)《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
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课时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分享交流文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11.1
过秦论
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语感,积累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过秦论》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华丽而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C.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实际上力量不如九国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明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
C.“黔首”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之为“牢”,“牢”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3.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整个
4.下列各句中加点虛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B.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C.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因河为池
D.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②然后践华为城
5.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⑥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⑦铸以为金人十二
⑧蚓无爪牙之利
6.下列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以为桂林、象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B.收天下之兵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约从离衡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内立法度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圆,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捐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慎其所发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B.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C.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D.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古代典籍中“君子”有多种理解。比如,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爱莲说》中“莲,花之君子者也”即此意;有时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应,韩愈《师说》中“君子不齿”即这个意思。
B.洛阳,地名,在今河南。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洛阳”应在洛水的北面。
C.愚,谦辞,用于自称,可译为“我”。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古代表示谦称的词还有“家”“舍”“小”“老”“拙”“鄙”“敝”“屈”等。
D.玺,秦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玺”。从秦朝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印章的名称,称玉玺、传国玺。传国玉玺。后来皇后、皇太后所佩也谓之玺,印是大臣所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贾谊论》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
B.第四段写了绛侯、灌婴等人与汉文帝的深厚情谊,说明当时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认为贾谊应该从容地、逐渐地与他们结交,使天子无疑虑,大臣无猜忌,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了。
C.最后一段苏轼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能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抱负。苻坚用王猛之例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
D.《贾谊论》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人,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强调人要拥有“有所待”“有所忍”的修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2)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三、语言表达
1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字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极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震四海”的气势。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单调。用排比的形式来议论说理,可使语言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受到文章无可辩驳的气势,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请以“位置”为话题,写一段文字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运用排比手法。200字左右。
15.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为期近两个月的贾谊故居修缮工程即将完工,近日贾谊故居将恢复对外开放。
贾谊故居于11月3日开始闭馆维修,重点对游客意见较大的油漆脱落、瓦片凌乱等方面进行了修复。此次文物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工程还涉及照明系统的维护、游览道路的拓宽、陈列内容的改进等。根据游客建议,此次特别增加了对中学教科书中贾谊名篇《过秦论》的展示,以彰显贾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据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对贾谊故居大规模的修缮就有百余次。上一次是在2009年,当时修缮的重点是恢复清代形制的门楼、改造内部园林等。
四、情景默写
16.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表明秦始皇命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从而起到震慑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秦论》中,用排比的手法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过秦论》中,叙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过秦论》中,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错,本文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故选D。
2.【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鲰生”指浅陋无知的人,并非指百姓。《鸿门宴》中有一句“鲰生说我曰”。
故选C。
3.【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项,爱:吝惜。故选B。
4.【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虛词意义与用法的辨析能力。
A项,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顺承;
B项,①代词,这些;②结构助词,的;
C项,①介词,趁着;②介词,凭借,依仗。
D项,都是动词,作为,当作。故选D。
5.【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
B项,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为省略句,“咸阳”前面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④“未之有也”为宾语前置句,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应为“未有之也”,句式不相同;
A项,①②句均为状语后置句,标志分别为“于”“以”,正常语序应为“余威于殊俗震”“以孝悌之义申之”;
C项,⑤⑥句均为被动句,“为天下笑者”被动标志是“为”,“有迁谪意”属于动词本身包含被动意味;
D项,⑦⑧句为倒装句,都是定语后置句,“金人十二”应为“十二金人”,“爪牙之利”应为“利之爪牙”。故选B。
6.【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的能力。
D项,“以为”,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
A项,“成败”古今都指成功失败。
B项,“小弱”指变小变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是古今异义词。
C项,“区区”古今都指很小。故选D。
7.【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B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
D项,动词,沿袭;介词,凭借。故选B。
8.【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中“以”放在动词前面,是连词,表目的,来。
C项,“以弱天下之民”中“以”也是连词,表目的,可以译为“来”。
A项,“尝以十倍之地”中“以”是介词,用。
B项,“以为桂林、象郡”中“以”是介词,把。
D项,“然秦以区区之地”中“以”是介词,凭借。故选C。
9.【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具体考查词类活用。①⑦名词做状语,“云”意思是“像云彩那样”,“内”意思是“在国内”;②③⑥使动用法,“斗”意思是“使……争斗”,“离”意思是“使……离散”,“朝”意思是“使……朝拜”;④⑧名词做动词,“履”意思是“登上”,“帝王”意思是“称帝称王”;⑤形容词做动词,“小弱”意思是“变小变弱”。正确分类是①⑦/②③⑥/④⑧/⑤。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10.A
11.C
12.C
13.(1)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求取得的成就是深远的,那就必须有所等待;所建立的功业是巨大的,那就必须有所忍耐。
(2)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所以如不是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分析】
10.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夫”作为句首发语词,不需要断开,排除B项、D项。“安”是怎么,表反问,和虚词“也”构成完成的反问句;“不知”和“安知”的主语一致,可以承前省略,“也”后面需要断开,排除C项。句意: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故选A。
11.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的能力。C项,古代表示谦称的词还有“屈”是错误的。“屈”是敬辞,请求别人做某事,如“屈驾”“屈尊”“屈就”。故选C。
1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错。结合“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捐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等分析,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原文没有将两人性格进行比较,“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于文无据。故选C。
13.本题主要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远”,深远;“待”,等待;“大”,巨大;“忍”,忍耐。(2)“高世”,超出世人;“才”,才能;“高世之才”,解释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才干或才干超群的人;“遗俗”,为世俗所摈弃,不合时宜;“惑”,疑惑,困惑;“全”,充分发挥,全部发挥。
【参考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把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求取得的成就是深远的,那就必须有所等待;所建立的功业是巨大的,那就必须有所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如果实现了他所说的,即使是三代盛世又怎能超过呢?得到了像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尚且不被重用而死去,那么天下如没有尧、舜一般的圣君,就最终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天下,(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因为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所以如不是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竞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来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然而作为贾生这类人,也应慎重地考虑发表政见的时机啊!
三、语言表达
14.【答案】找准位置,是张骞漫漫长途的驼铃声声,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也要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位置”为话题,“位置”,意思是指空间分布,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所处的方位。同一个人的位置可以是不变的,也可以是变化的。不同的人可以处在不同的位置,也可以处在同一个位置。找准自己的位置,你才会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才有可能成功,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能否正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关键在于是否能正视自己。认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材料提示“用排比的形式来议论说理,可使语言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受到文章无可辩驳的气势,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题干要求“运用排比手法”,所以论证时候注意运用排比手法。如可以先确定论点“找准位置”,然后举例论证,如结合苏武、岳飞、勾践、文天祥等人物事例分析论证,最后总结。
15.【答案】贾谊故居修缮即将完工,近日将恢复对外开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概括与表达。本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围绕事件核心概括即可。作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新闻材料,抓住新闻材料涉及的主要对象及事件。材料中涉及的主要对象是“贾谊故居”,事件是“修缮即将完工,近日将恢复对外开放”。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四、情景默写
16.【答案】(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5)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6)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序八州而朝同列
(9)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需要注意的字,如“报”“赢”“景”“竿”“黔”“御”“履”“笞”“弩”“櫌”“矜”“铦”等。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