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人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课件 (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人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课件 (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7 19:3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屈原》(节选)
郭沫若
部编人教版九下第17课
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郭沫若 (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
诗集《女神》
历史剧 《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走近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写作背景
戏剧文学(剧本)
通常指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包括所有形式的剧本在内。狭义的戏剧文学则专指话剧剧本。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构成了戏剧文学的四大审美特征。
剧本的组成:一般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组成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戏曲称之为“念白”)。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戏剧文学的分类
①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②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
③根据容量的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④以题材的时代为依据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⑤以地域特色为标准可分为越剧、川剧、京剧、粤剧等。
雷霆( ) 污秽( )
犀利( ) 鞭挞( )
罪孽( ) 鞺鞳(   )
徘徊(   ) 稽首( )
睥睨(  )
tíng
huì


niè
tāng tà
pái huái

pì nì
字词积累
睥睨:
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
鞭打。比喻抨击。
稽首: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阅读屈原的内心独白,思考问题:
1:课文的主体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反复朗诵这段独白,思考这段独白写了哪些内容?
2:这段独白具有怎样的风格?
3:这段独白有众多意象具有象征意义,找出来,说说它们的象征义。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段独白在剧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这段独白在表达上都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6: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这两人的对话与后文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8: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思考题1:课文的主体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反复朗诵这段独白,思考这段独白写了哪些内容?
①诗人呼唤和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②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思考题2:这段独白具有怎样的风格?
诗人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这是诗人的“生之颤动,灵之叫喊”,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散文诗。它波澜壮阔,气势雄伟,撼动人心,抒情意味浓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无形的长剑
象征人民群众;
指坚定的信念;
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思考题3:这段独白有众多意象具有象征意义,找出来,说说它们的象征义。
土偶木梗形象
东皇太一等众神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
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现实中的种种黑暗势力
思考题3:体会“风”“雷”“电”、众神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说说这段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和光明的力量。
②表达了诗人在黑暗、阴惨的现实面前,对这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③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了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现实中的种种黑暗势力。
表现了屈原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高昂的战斗激情,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思考题4:这段独白在剧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①是刻画屈原形象的最重要的一笔;
②充分表现了屈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坚贞不屈、刚正不阿、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③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突出的体现;
④使全剧的主题异常鲜明地凸显出来。
同时,也显露出作者郭沫若的鲜明个性、冲动的气质和炽烈的情感,也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
思考题5:这段独白在表达上都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这段独白想象瑰丽奇特,气势宏伟壮阔,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比喻、拟人、夸张、呼告、排比、反复、反问
象征
直接有力地抒发爱憎情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思考题6: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人对话的主要内容在于商议如何处置屈原。
靳尚策划恶毒的主意,郑詹尹尚有一丝疑虑,但郑詹尹并不是有怜悯之心、不忍杀害屈原,而是觉得屈原无足轻重,不过最后还是下定了杀害屈原的决心。
思考题7:这两人的对话与后文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屈原在独白中表现出来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
气,与这两人的猥琐卑鄙、阴险狡诈形成鲜明对比;这两人的密谋对话把
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既引出了屈原的出场,也为后面情节
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思考题8: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剧本中的舞台说明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等,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形象;
②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
③通过对人物的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推进剧情的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品读赏析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文中的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是民族灵魂的化身。
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
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
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
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
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写作特点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课堂小结
屈原(节选)
风!你咆哮吧
雷!你轰隆地响吧
电!你这最犀利的剑
光明,你就是火
东皇一云中君
土偶木梗太阳神
大少司命湘夫人
打破黑暗
带来光明
昏庸腐朽
欺民惑众
与黑暗决裂
与光明同行
板书设计
概括主题:
课文主要借屈原大段的内心独白,塑造了屈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以及他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课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着火(zhuó) 诡谲(jué) 咆哮(páo)
B.立侍(shì) 鞠躬(jū) 迸射(bèng)
C.三闾(lǘ) 瘦削(xiāo) 国殇(shāng)
D.焚烧(fén) 颈上(jǐng) 稽首(jī)
B
B 解析:A项中的“着”应读zháo;C项中的“削”应读xuē;D项中的“稽”应读qǐ。
课堂训练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木梗 犀利 指天划地
B.驰骋 俄倾 愤愤不平
C.虐待 婵娟 拖泥戴水
D.雷霆 污秽 哗众取宠
D
D 解析:A项中的“划”应为“画”;B项中的“倾”应为“顷”;C项中的“戴”应为“带”。
3.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C.他用了多少本钱,费了多少手脚,只骗得七千银子,未免小题大做了。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C
C 解析:A项,“随声附和”指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贬义词,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B项,“忍俊不禁”形容忍不住笑了出来,前后矛盾;D项,“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用来形容歌声。
4.对下列各句的修辞和表达效果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了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运用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有力地抒发了主人公的爱憎感情。
C.“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运用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D.“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运用象征、反问的修辞手法,有力抨击了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反问的运用,加强了抨击的语气。
D
D 解析:象征不是修辞手法。
5.风、雷、电象征什么?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什么?

6.“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进射出光明了吗?”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对一切黑暗的无限愤激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屈原(节选)
郭沫若
郑詹尹注 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
屈 原 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 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屈 原 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 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 原 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 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 原 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儿天才能亮呢。
[郑詹尹复提着灯笼由原道下场。]
[①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
屈 原 啊,宇宙你也恬淡起来了。真也奇怪,我现在的心境又起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换。我想,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啦。(复在殿中徘徊)啊,河伯!(徊徘有间之后,在河伯前伫立)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再和你谈谈心吧。你知道么?现在我所最担心的是我的婵娟呀!她明明是被人家抓去了的。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稍停)她最能够安慰我。我也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最珍爱的弟子。唉,我今天实在不应该抛撇了她,跑了出来。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将神案上的酒爵拿起将饮,复搁置)唉,这酒的气味,我终竟是不高兴。河伯,你是不是喜欢喝酒的呢?你现在的情形又是怎样?我也明明看见,别人也把你抓去了。你明明是为我而受难,为正义而受难呀。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好呵!(复在神殿中徘徊)
[此时卫士甲与婵娟由右首出场。屈原瞥见人影,顿吃一惊。]
屈 原 是谁?
婵 娟 啊,先生在这儿啦,我婵娟啦!(用尽全力,踉跄奔上神殿,跪于屈原前,拥抱其膝,仰头望之,似笑,又似干哭)
屈 原(呈极凄绝之态)啊,婵娟,你怎么来的?你脸上怎么有伤呀?你怎么这样的装束?
婵 娟(断续地)先生,我高兴得很。……你请……不要问我。……我……我是什么话都不想说。我只想……就这样……就这样抱着先生的脚,……抱着先生的脚,……就这样……死了去吧。
[屈原不禁潸然,两手抚摩着婵娟的头,昂头望着天,如此有间。]
   [婵娟始终仰望屈原,喘息甚烈。]
屈 原(俯首安慰)婵娟,我没有想到还能够看见你,你一定是逃走出来的,你是超过了死线了。你知道宋玉是怎样吗?
婵 娟(仍喘息)他……他跟着公子子兰……搬进宫里去了。
屈 原 那也由他去吧。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正义的路是崎岖的路,它只欢迎勇敢的人。……那位钓鱼的人呢?
婵 娟 听说丢进监里去了。
屈 原 (沉默一忽之后)婵娟,你口渴吧?
[婵娟点头。]
屈 原(两手移去,将案上酒爵取来)这儿有杯甜酒,你喝了它吧。
[婵娟就爵,一饮而尽,饮之甚甘,自己仍跪于地,紧紧拥抱着屈原的两膝,昂首望之。]
   [屈原以两手置爵于神案上之后,仍抚摩其头。俄而,婵娟脸色渐变,全身痉挛。]
屈 原(屈膝俯身,以两手套其颈,拥之于怀)啊,婵娟,你怎样?你怎样?
婵 娟(凝目摇头)先生,……那酒……那酒……有毒。……可我……我真高兴……我……真高兴!(振作起来)我能够代替先生,保全了你的生命,我是多么地幸运呵!……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我始终诚心诚意地服侍着你,因为你就是我们楚国的柱石。……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先生,我经常想照着你的指示,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可我没有想到,我今天是果然做到了。(渐渐衰弱)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替了你这样可宝贵的存在。先生,我真是多么地幸运呵!……啊,我……我真高兴!……真高兴!……
屈 原(紧紧拥抱着婵娟)婵娟!你要活下去呵!活下去呵!婵娟!婵娟!……
婵 娟(更衰弱)……啊,我……真高兴!……(喘息与痉挛愈烈。终竟作最大痉挛一次,死于屈原怀中,②殿上灯火全体熄灭,只余月光)
[屈原无言,拥着婵娟尸体,昂首望天,眼中复燃起怒火。]
(1942年1月11日)
【注】郑詹尹:南后郑袖之父,受南后密令用毒酒毒死屈原。
问题: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表现出屈原对祖国命运的忧虑,更表现出了他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的无奈和痛心。
B.“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一句,与鲁迅先生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异曲同工之妙。
C.“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表明屈原在与郑詹尹交谈之后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变,同时也反映出其一直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D.“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既是对宋玉的批判,也是对婵娟的教导和赞扬,它体现了屈原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C
解析:C(“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变”错误,从“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可见,屈原即使是与“不高兴的人”交谈也能使心境平静,更加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
问题: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詹尹给屈原送去毒酒,并以进为退企图引诱屈原喝下,作者仅用寥寥几笔,就将一个卑鄙、狡诈的反面形象呈现给读者。
B.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痛快淋漓地抒发人物情感,能引发读者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特色。
C.作为屈原形象的诗意补充,婵娟在屈原的教导和感化下,自身人格得以不断完善,更能衬托出屈原作为先觉者的崇高价值。
D.剧本借古讽今,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它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激发人们的民族气节和抗争精神,投身民族解放事业。
B
解析:(3分)B(“现实主义文学特色”不当,应为“浪漫主义”。)
问题:
8.选文中两处画线的舞台说明都写到了“月光”,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一处写风和雷电止息,月光斜照,烘托了宁静恬淡的气氛,也反映出了屈原在与人交流之后,心境由孤寂转为平静。(2分)
第二处渲染了冷寂凄清的气氛,反衬出婵娟死后屈原悲怒难言的心情。(2分)
问题:
9.剧中是如何塑造婵娟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①侧面交代。通过屈原对河伯的独白侧面表现出婵娟对屈原的尊敬和支持,塑造了一个尊敬师长、有正义感的婵娟形象。(2分)②正面描写。婵娟正式出场后,通过对婵娟动作和语言的精准刻画,表现出她对屈原的景仰、知恩图报和甘愿献身的精神。(2分)③对比衬托。将宋玉和婵娟进行鲜明对比,通过宋玉的“阴柔”和对屈原的背叛衬托出婵娟刚强的气节和光明磊落的胸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