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古之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张岱
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
——茅坤
导入新课
《小石潭记》
"A
TALE
OF
LITTLE
ROCK"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重点)
2.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难点)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素养)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柳宗元
(773~819)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
走近作者
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本文选自由刘禹锡编的《柳河东集》。
走近作者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走近作者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走近作者
背景知识
柳宗元曾经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共写了八篇游记,元和四年九、十月间,他接连游览了永州的西山,西山西的钴鉧潭,钴鉧潭西的小丘,小丘西的小石潭,写了四篇记游文章。《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这些作品,通过生动逼真的景物描写,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慨,是游记散文的杰作。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gǔ]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1.关于“永州八记”
知识链接
“小石潭”点明了文中作者一行人游览的地点,也是本文的写作对象。“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
2.题目解说
知识链接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3.关于“唐宋八大家”
知识链接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写的?
按一般的游览顺序来写(正符合一般游记所用的方法)
发现
近观
远望
气氛
→
→
→
↓
↓
↓
↓
隔
竹
闻
声
水
清
鱼
乐
斗
折
蛇
行
悄
怆
幽
邃
第一段
发现小石潭
隔
闻
伐
取
见
水
石
树
清
怪
青
移步换景
定点特写
景中含情
闻声
见形
幽
潭中景物
第二、三段
潭水
游鱼
衬
清澄
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
心情
由景生情
乐
写潭中气氛
气氛
感受
静
凄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最后一段:记录同游者
第四、五段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来描写景物。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第二段:写小石潭的游鱼,突出石潭小而水清的特点。
第三段:这是潭的远景图,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特点。
第四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介绍同游者。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中游鱼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先总写,写出鱼的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再特写,体现了游鱼的灵动及作者浓厚的赏景情趣。动静结合的手法,把日光、鱼影的静态描写和鱼“远逝”“往来”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深得动静之理,妙能传神,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4.作者是怎样写潭上景物的?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站立远视的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北斗星曲折的样子和蛇蜿蜒前行的样子表现了小溪的弯曲。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身:蜿蜒
曲折
岸势:
参差
不齐
5.第三自然段写小潭源流,作者依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溪两岸凹凸不平的情状。
6.第四自然段是怎样描写小潭周围景色的,突出了小潭的什么特点?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开头的“隔篁竹”,进一步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情景交融,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表现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情感,反映出他当时压抑的心境。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游山玩水的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找出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动词,采用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行、隔、闻、伐、取、见”
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暗含着作者的心情。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没有直接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像在空中浮游。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这就写出了水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写出了水的清澄。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游鱼与潭水有什么关系?
以水衬鱼、以鱼写水,相互映衬,则水的空明澄澈,鱼的生动逼真都相得益彰,跃然纸上。
游鱼与人有什么关系?
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人看到游鱼而乐。请从中联想作者的欢悦心情。(由情入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写潭四周环境的凄情与人有什么关系?
寄情于景,透露出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示例:小石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水之清,潭中鱼历历可见,甚至连影子投射在水中石头上都能看清。如果我坐在小石潭边,会深深地陶醉其中,烦恼全抛,心灵净化,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
情感的第一个层次:隔篁竹→听到水声→内心之“乐”。
情感的第二个层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水、奇石、郁树,→内心愉悦→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情感的第三个层次:西南而望→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
→幽深不可测的内心感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孤寂、凄凉的心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
情景交融
一、什么是情景交融
深入探究
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
所谓“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现体,是承载主旨的形象”。
意境的创作就是情与景融合,浑然一体的艺术。
深入探究
情景交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①有一个合理的写作顺序。比如,游览顺序。
②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主要景物,突出其特点。
③巧妙地运用修辞、多种写景的方法使语言生动优美。
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步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写作特色
?精细生动地描绘景物。
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写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如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个角度描绘小石潭。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起笔就有声有感。
“水尤清冽”从视觉和触觉两个角度写潭水的清、凉。“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的写法。
如“坐潭上……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让读者在领略画卷美的同时,不禁对作者寄予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再如写最初发现小石潭时,先说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再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给景物染上人的感彩,创造了更为鲜明动人的境界。
写作特色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对小石潭加以描绘,着意渲染了小石潭静穆、幽美的环境,抒发了自己谪居时的悲凉凄怆之情。
探究主旨
写作借鉴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移步换景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色优美,充满了生机,却位于偏僻之地,不被外人所知。小石潭的遭遇正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近景
潭貌——底、岸、边
潭中
日光(静)
鱼(动)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远景:
潭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总:
潭境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
课堂小结
唐代永州,地处荒僻,然而自然景色甚美。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居永州十年之久。因心情郁闷,常自放山水之间,并写过不少山水游记,其中一组八篇尤为后人传诵,世称“永州八记”,文载《柳河东集》。
“永州八记”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