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九江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个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4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一3空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
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述。雎鸠鸟“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俩的情意龀是“兴”的作用。但字
宙同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
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
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
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
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
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因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风),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
的悲刷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貢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订与?”《诗经》
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儆人的道理,这正是“诗
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
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
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
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溧入
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宇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
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
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萬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
期末试题卷高一语文〔上学期)第1页〔共8页)九江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分析】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表述错误。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结合文本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
2.D【分析】D项,“对比论证”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分析可知,东西方文学理论是并列关系,没有形成对比。
3.D【分析】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的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受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
C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诗经》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众多。
4.A【分析】A项,“美国商务部在调查结束后激活拒绝令”错误,原文说“中兴通讯发布关于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的声明,称在相关调查尚未结束之前”,可见原文中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是在相关调查尚未结束之前。
5.B【分析】B项,“集成电路进口额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可见,芯片贸易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巨大逆差”本句推理错误。原文依据材料二“芯片贸易已经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逆差的最大‘黑洞’。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最近几年集成电路进口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甚至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由此可知,集成电路进口额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并无法得出“芯片贸易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巨大逆差”的结论。
6.?(1)优势:发展速度快,成就突出,发展潜力大。
不足:部分领域发展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优势和不足各1分)
(2)措施:坚持不懈,深入研发,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立足自身、自强不息,加速厚植创新土壤;持续深入开放,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答对两点得2分)
7.A【分析】B项,“小说运用倒叙的写法”有误,“倒叙”一说不对,从文中来看,“叙写了孙记杆秤世家的历史渊源、面临的新的社会现状”应为补叙。
C项,“可见他是一个重利忘义的人”有误,选项对“小匠师”的形象分析不够全面。如文章最后说“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半夜偷偷溜出屋子,将老匠师劈断的一百五十杆杆秤,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里”,这表现出小匠师知错能改的特点。
D项,“表现出了他打定主意要让儿子出去闯一闯的果决”错误,从文中来看,“取出旱烟,猛抽几口”表现的是老匠师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
8.有工匠精神,手艺精湛。老匠师制秤过程一丝不苟极其认真,发现定盘星上的问题后,一个个加以检查校正。为人诚信,不贪钱财。多年来凭借诚信经营享有盛誉;当生意冷清时,也绝不为了暴利制作“吃客秤”。父爱深沉,教子有方。当发现儿子的“猫腻”时,没有呵斥责罚,而是亲手砸毁了所有杠秤,并制作精致的准星秤用来警戒孩子。思想开明,理解孩子。他理解儿子想要去镇外闯一闯的心思,深思熟虑后决定成全孩子。(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9.人物形象上,展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和儿子知错能改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思想主旨上,从表现老匠人坚持职业操守,到展现父子俩传承了为人处世要坚守良知底线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情节内容上,补充交代了夜里秤匠师父子对这一事件的反思,使情节更完整,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上,结尾秤杆上的金字“炫得儿子的双眼泪盈盈的”与开头“炫射得老孙头的眼也发出熠熠的亮光”形成首尾呼应,暗示了儿子的真心悔改,体现了父子之间无言的精神传承,增强了文章的含蓄美。(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10.B【解析】“轼”作“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项、C项。“司农”是个官职名字,不能断开,排除D项。
译文: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
11.B【解析】“‘左迁’与之同义”错误。“左迁”指贬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12.C【解析】根据原文,苏轼是在手实法被废除后,才担任调任徐州知州。
13.?等到二十岁(成年)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史书,每天写文章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得分点:“比”等到;“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成年;“属文”,写文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句意1分)
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绝对不会让大水冲塌城墙。(得分点:“皆”,全、都;“是”,代词,这里;“决”,绝对;“败”,冲毁。句意1分)
14.B【分析】“连年累月无心翻书”错误,“书断经年绝”是说多年没有书信往来,而不是连年累月无心翻书。
15.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思念家乡,怀想亲人;流连湖光山色的归隐之意;思归不得归时的豁达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16.(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7.B【分析】“争议”
指事情上在争论中,没有一致结论;“热议”指对某事的强烈关注、热烈讨论;这里没有争论之意,强调的是关注,所以用“热议”。“日新月异”是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现象;“日增月益”指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这里指的是发展迅速,没有增添、加多的意思,所以用“日新月异”。“总是”强调频率高,经常,老是;“仍然”表示某种情况持续不变,仍旧,照样;这里强调的是仍旧,照样,所以用“仍然”。“心用不宜”指被此心里明白,面不公开说出来;“心领神会”指不用对方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指深刻领会;这里强调的是不用对方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所以用“心领神会”。
18.D【分析】句适合儿童,出自律诗之冠
《登高》,突出其抑扬顿挫,强调贫富悬殊,百姓的疾苦,体现忧国忧民。
19.C【分析】本句存在语序不当和成分残缺两种错误:1、语序不当,“甚至”表递进,所以“九死一生”放在后面;2、成分残缺,“但”后缺主语,加上主语“他”,“拘”与“一己之欢”是被动关系,被“一己之欢”拘束,所以应增加表被动的“于”字。
20.B【分析】乙处,作品的名字应用书名号,引号使用错误。
21.哪怕再稍稍用一点力气唯有对母亲绵绵不绝的思念
(意思相近即可,每句2分)
22.【审题】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言志之作,王安石借游褒禅山说明:要达目的,必须“有志”。要争取理想的实现,就必须意志坚定,奋发图强。题干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可写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但必须明确文体。
评分参照2020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及要求。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等到二十岁(成年)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史书,每天写文章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没过多久,母亲去世。五年,调福昌担任主簿。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时,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处人违反诏令之罪,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子有害于百姓,便废除了。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
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毁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于是)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调任
黄州知州,朝廷用黄州团
练副使的官职安置他。苏轼和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