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习题练习B
一、选择题
1.下列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①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
②小小的对联融合了大文化
③据历史记载,英国女王送了光绪皇帝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
④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
A. ①③④②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③④
2.诗句书写有误的是( )。
A.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B.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C.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3.选出各组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
A.啮沙(niè) 臆断(yì)湮沙(yān) 木杮(shì)
B.坎穴(kǎn)溯流(sù) 臆断欤(yú) 纪昀(yún)
C.棹舟(zhào)曳钯(yè)携之去(xié) 铁钯(bá)
D.沧州(cāng)圮于河(pǐ)募金(mù) 河干(gàn)
二、语言表达
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月17日7时30分,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一号由长征2F遥十一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自2013年完成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之后,时隔三年再次进行载人航天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景海鹏和陈冬两名男性航天员,他们将在轨工作、生活33天,这将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在轨飞行时间的新纪录。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之后,将与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进行对接组成组合体。两名航天员将在天宫二号内完成系列在轨试验和科学实验。
(材料二) 北京时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第5次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在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神舟十号飞船经过多次变轨,于13日10时48分转入自主控制状态,以自主导引控制方式向天宫一号逐步靠近。13时11分,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接触,在按程序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对接机构锁紧,两飞行器连接形成组合体。
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飞船组合体飞行期间,3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一号开展多项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为后续空间站工程建设积累经验。
(材料三)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材料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即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发射神舟六号,即标志着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
(1)给(材料一) 这则消息拟写标题(字数不超过20个字)
标题:
(2)从(材料一) (材料二) 这两则消息可见消息的特点是“,短,,新”。
(3)请分析归纳以上四则材料,写出两个结论。
5.课文结尾“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一句该怎样理解?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向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7.下面文段中第②③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世界科幻协会11日在第75届世界科幻小说大会上宣布,美国科幻作家杰米辛获得2017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刘慈欣虽然入围但未能获奖。②杰米辛2016年凭借小说《第五季》获得这一科幻文学最高奖项,今年又再次凭借同系列第二部作品《方尖碑门》获得该奖项。③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系列三部曲的第一部曾在2015年取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刘慈欣由此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1)第②句修改意见:
(2)第③句修改意见: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②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
[注]①瞑:同“眠”。②陂(bēi):堤岸、湖边。③薮(sǒu):湖泽通称。④缊:乱麻绳。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______
②须其夜艾艾:______
③阴布大网 阴:______
④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
9.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10.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11.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四、现代文阅读
山永远在
李国文
一群人穿着鲜艳的登山服,在皑皑积雪的安第斯山间艰难地行进着。很少见到这样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后来听解说,知道是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希望实现登山的梦想,正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攀登。
那真是一次悲壮之旅,走出每一步路,度过每一分钟,完全以生命为代价。任何人看到这个画面,都不由地肃然起敬。
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了这次行程。盲人们每三个人结成一组,一个仍残存些许视力的盲人走在前面,两个全盲的在后边,他们三人通过手里握着的长木棒,联结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脚和手,实实在在地感觉这座大山。
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7000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但即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该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了。
据电视台的报道,这支盲人登山队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上了岁数的盲人,在风雪弥漫的夜间宿营,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过来,不幸将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组织者便决定后撤,将登山计划放置到未来更合适的机会,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一些走得兴起的盲人登山队员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们还是想开了。无论如何,他们开始了行程,尽管离峰巅还远,但是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结结实实在安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纸面上的计划化为现实的一步。他们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
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对于未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是很不一样的。有一个奋斗方向、努力追求的结果,也许离那个目标尚远,但稍稍接近了一点的事实,便有了落到实处的心理回馈。“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有这句话,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除先知先觉的大智慧者外,都类似这些盲人在安第斯山的登攀,目标虽然明确,是那天穹里晶莹剔透的积雪笼罩着的最高峰,像琼楼玉宇一样,茫茫然,杳杳然,吸引着你的目光。但是,一步一步走到那里的途程,是平坦,还是崎岖;是幸运,还是灾难;是障碍重重,还是一路顺风;是迷失方向,还是峰回路转。所有这些突如其来、措手不及、随时发生、无法预防的事故、变化,都有很大的不可知性。因为,这个世界上能够完全把握自己未来的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
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有大志向,立大雄心,如果不能伴之以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山,当然永远在,那也恐怕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
如果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就抱着“山永远在”的期望,坐在那里干等,而不行动,我想,他们与安第斯山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12
12.攀登安第斯山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为什么这群盲人要攀登这座山呢?
13.你是怎样理解题目“山永远在”的?
14.作者认为,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要实现梦想,除了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外,还需要什么呢?
15.有人觉得和中的英雄人物相比,一文中的盲人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你怎么看呢?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大国手
白文玲
清朝末年,围棋界出现两大泰斗,一人姓施名恩,住上海;一人姓林名海,居京城。两人被誉为“南施北林”。
当时,林海生活没有着落,在段提督府邸做门客。一日,提督召见他说,有一队日本高手,自上海入境,打败施恩,一路北上,所向披靡。据说,领队的宛田,乃日本“第一棋士”。宛田进京,本帅想令你出阵,一试深浅。为了日本颜面,第一要输;第二要输得体面。达不到这两条,拿你全家是问。
林海思忖良久,只得应允。
数日后,宛田一行抵达京城。比赛地点设在提督府特别对局室。段提督亲自担任裁判长,施恩负责大盘讲解。
比赛那天,提督府门外人涌如潮,热闹非凡。经猜先,林海执黑先行。
林海的起手,下在了棋盘正中心。棋谚说,金角银边草包肚。棋下中腹的人,多为门外汉。宛田面露讥笑,果断将棋子落在一隅。林海略加思索,旋即镇头。
相传,唐宣宗年间,善棋的日本王子入朝进贡,皇帝曾令棋待诏顾师言与之对弈。师言曾用这招“镇神头”,令王子败得心悦诚服。
宛田对“镇”视若未见,继续贪占实地。林海针锋相对,依然高压夺势。很显然,林海一旦尽收腹地,宛田则必败无疑。宛田意识到问题严重,便申请暂时封盘。
宛田回到住所,与日方高手共商良策。皆说,果然高者在腹。面对林先生,唯有一拼,方可争胜负。
宛田再下出的棋,便多了几分霸气,逼得林海频频长思。
到第三十天,林海下出一招妙手,白棋像被点了要穴,顿时动弹不得。宛田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便称病不出,反复研讨。
不觉又是月余。宛田无奈之下,携厚礼密访施恩,许诺说,若能探得虚实,定有重金厚谢。
施恩对棋局本也迷茫,正想找林海讨教,便满口应承下来。
施恩见到林海,劝说,据我所知,林兄弟与提督早有协议。现在体面认输,实乃明智之举。
林海默然不决,说,你我兄弟,嗜棋如命,当知围棋起源中国。虽为游戏,却关乎大清国格,焉能不战而屈?
施恩羞红着脸,问,当前局面,如何应对?林海轻笑,说,思谋多日,偶得一招,唯鼻顶可解。
次日,宛田假作片刻思索,遂落子鼻顶。林海惊诧,微微摇头,只得另谋制敌良策。又数日激战,林海优势依然。
宛田绝望地想,林先生棋艺深不可测,即便认输,虽败犹荣。正举棋难定,适逢大雨,“咔嚓”一声霹雳,将他指间棋子惊落。
依照规则,宛田算“投子认输”了。段提督却惊呼,妙,妙不可言,
宛田仔细一瞧,竟然发现,滑落之子正断在黑棋筋上。有此一断,两边黑棋,必死一块。宛田确认后,一跃而起,冲向门外,站在雨里,又唱又跳。
林海对着棋盘,石佛般一动不动,直至封盘。
林海回到住处,饭也不吃,进了棋室。他交代夫人,任谁,也不要打搅我。
林海棋室的油灯,亮了一夜。拂晓,林海步出棋室,唤来妻子儿女,面色凝重地说,我离家之后,你们速速离京,越远越好。没有我的书信,万不可回。又嘱托夫人,凡我子孙,再莫学棋,切记!
夫人看到,林海一夜间竟白了大片头发,不禁失声痛哭。
林海走进棋室,神定气爽坐下,轻轻夹起一粒黑子,胸有成竹地落在底线上。这手棋,名曰“小尖”,看似笨拙,却像一把利刃,直指白棋软肋。
施恩初见棋谱,颇感怪异。揣摩良久,方才发现,此棋一石三鸟,解危倒悬,妙不可言。他亢奋地断言,黑方小胜,已成定局。
宛田木然坐着,喉结上下涌动,嘴唇越来越抖,一口鲜红的血,疾射在棋盘上。
段提督急步抢出,对外宣布说,棋赛至今,已满百日,永久封盘!呕心沥血的名局,必将永垂千古!
林海听着外面的欢呼,企图站起,却四肢无力,浑身酥软,仰面跌倒……
(选自《北京精短文学》)
16.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17.文中叙写唐宣宗年间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18.文中有两处写“雨”,请你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
19.文中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赏析。
20.施恩与林海同是围棋界泰斗,他们都可称作“大国手”吗?为什么?
五、作文(共1小题,每小题分,共0分)
21.写作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的旅程”为题目,写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
(4)不少于600字:
(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六、填空题
22.给下列语境中的拼音写汉字。
(1)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chì( )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
(2)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kuò( ),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出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
(3)严重时还可能yòu( )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4)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xiào( )声。
23.结合文意,体会下列生词的意义。
概率:
烧灼:
瞬间:
稠密:
严谨:
遨游:
千钧重负: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
生命无虞:
24.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心有灵犀 销耗巨大 阴霾毙日
B.难以弥补 斩钉戳铁 天涯海角
C.梦寐以求 孜孜不卷 迫不急待
D.钢毅不屈 步履艰难 不期而至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①句提出话题“外国人学写对联”,③用历史事实证明①,②④是在①③摆事实的基础上讲道理,④句中的“它”指②小小的对联融合了大文化。所以,B对。
2.【答案】A
【解析】写古诗句,最好写错字,一是由于学生记忆不清,二是学生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A句中的“常”为“长”。
3.【答案】B
【解析】A项中木杮(shì)应读(fèi)。A项中木杮(shì)应读(fèi)。C项中铁钯(bá)
应读(pá)。D项中河干(gàn)应读(gān)。
4.【答案】(1)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
(2)真 快
(3)A.中国航天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B.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的重要阶段,为中国未来建造空间站奠定坚实基础。C.神舟十一号飞船飞行任务的完成,进一步确立了我国航天强国的地位。
【解析】(1)对于拟写新闻标题的答题思路为:第一步找导语(即总说段);第二步从导语中找中心句;第三步从中心句中找关键词语;第四步将关键词语整合成答案。根据材料一“10月17日7时30分,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一号由长征2F遥十一火箭发射升空”即可解答此题。(2)此题考查对新闻相关知识的掌握。新闻的特点是及时、准确、真实。
(3)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仔细阅读四则材料可知前三则材料都是围绕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来写,第四则材料是在此基础上表明中国航天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
5.【答案】斯科特与大自然搏斗的精神无比的崇高。这是有价值的、美的,而最后归于毁灭,因而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既点明了全篇主旨句,又点明了题目。
【解析】句子理解不主要,重点是中心思想的升华。
6.【答案】向杨利伟勇敢的行为敬礼,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用自己的脚步带领我国航天载人技术攀向了更高的山峰,是他们这些勇敢的航天员,让我们明白,生命也许真的需要冒险,是去征服自然,也是为了挑战自我。
【解析】颁奖词是指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如同画写意画,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因此,颁奖词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在新闻传媒非常发达的时代,人物事迹点到为止,人们自然心领神会。
7.【答案】(1)删去“又”。
(2)将“取得”改为“获得”。
【解析】
8.【答案】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9.【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0.【答案】[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告诉我们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很多,是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的。乙文的雁奴在人们点燃火把时都开始大声的报警之后,反复几次之后雁群不再相信雁奴失去了警觉性,而雁奴害怕大家去啄它,也不敢叫了,导致雁群都被捉住的故事,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11.【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两文都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通过讲故事让人明白道理。借事说理指运用通俗化、趣味化的方法,以典型的案例情节作为主体部分,让教育对象(观众、听众、受众等)更容易的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12.【答案】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心中有遗憾,希望实现登上安第斯山的梦想。
【解析】
13.【答案】示例: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人生要有目标,要有一个奋斗方向,要不懈地去奋斗,争取实现梦想。“山永远在”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解析】
14.【答案】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
【解析】
15.【答案】《伟大的悲剧》中的探险者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无所畏惧,坦然面对的高贵品质,值得歌颂;《山永远在》中的盲人,心中有梦想,并为实现梦想不懈努力,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称颂。
【解析】
16.【答案】围棋泰斗林海凭借高超的棋艺与高尚的人格与日本棋士宛田激战百日,最终取胜,保全了国格。(交待清人物、事件、结果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故事可概括为:围棋泰斗林海凭
借高超的棋艺与高尚的人格与日本棋士宛田激战百日,最终取胜,保全了国格。
17.【答案】通过插叙师言用“镇神头”赢得胜利的故事,侧面烘托出了林海棋艺超群。(答出表现林海棋艺超群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要从三点思考:一、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二、把握这段插叙写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三、把握中心事件的性质意义,
然后看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从内容可见,叙写唐宣宗年间的故事是文中的插叙,起到侧面烘托出了林海棋艺超群的作用。
18.【答案】示例一:“正举棋难定,适逢大雨,‘咔嚓’一声霹雳,将他指间棋子惊落。”此处写雨,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更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宛田棋子滑落于黑棋筋上做铺垫。(必须答出“推动情节发展”。)示例二:“田确认后,一跃而起,冲向门外,站在雨里,又唱又跳。”此处写雨,烘托了宛田欣喜若狂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
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解答时先在文中找到两处有关雨的描写,然后再结合以上内容分析。
19.【答案】此句美在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答出一种描写方法即可)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海超凡的棋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句中的一“夹”一“落”是动作描写,“神定气爽”“胸有成竹”是神态描写,从这两方面去赏析即可。
20.【答案】示例:我认为施恩与林海虽同是围棋界泰斗,但只有林海才配“大国手”称号。因为首先施恩技不如人,被日本棋手,更重要的是,棋品如人品,施恩竟然劝林海主动认输,还为宛田打探破棋招术。这种明哲保身、没有民族大义的人,不配“大国手”称号。林海不仅棋艺精湛,而且他力保国格,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这样德艺双馨的人才配称
“大国手”。(须有观点以及对施恩和林海的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首先要摆明观点,然后结合精神品质对施恩和林海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21.【答案】范文:
一段温暖的旅程
成长,如一串串贝壳,串联的是温馨的回忆;成长,如一块块糖果,蕴藏着的是幸福的滋味;成长,如一朵朵浪花,拍打着的是温暖的旅程。
和煦的阳光像一只慵懒的老猫,倾撒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我懒散地睁开疲惫的双眼,扑鼻而来的香味使我的睡意烟消云散。我来到厨房门口,便在那朦胧的水汽里隐隐约约看见了一个忙碌的身影,是母亲。她一会放盐,一会洗碗,一会看看火候。我走到她的身后,她也浑然不知。豆大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珍珠,一粒一粒地从母亲脸上滚落下来,头顶在金黄色的渲染下,映出一缕不和谐的白。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平日里的劳累,仿佛听到了母亲夜里急促的咳嗽声,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眼珠布满了血丝。此时,一阵辛酸涌入心田,我别过头,悄悄地拭泪。母亲转过头,手拿一碗冒着热气的银耳汤,那红枣矗立在中央,晶莹剔透。母亲怔了怔,继而又笑着说:“快尝尝!”我与母亲面对面相坐,说:“我不爱吃煮熟的红枣。”母亲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眼神里充满了焦虑,反复搓着双手,小声嘀咕着。但我一口吃下了那颗红枣,温暖无比。
那感觉就像从冰川上冲出的一股暖流,温暖着我的心灵;如雨过天晴后的一架彩虹桥,喜悦充斥着我的内心;如轻盈的春风拂过脸庞,轻松代替这一切。窗外,一阵凉爽的秋风吹过,在母亲脸上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母亲笑了,如夏日的阳光,无比灿烂,在红红的脸颊上,两处明显的小酒窝钻出了沉睡已久的世界,面对和煦的阳光,又蹦又跳,迟迟不肯离开。
母亲,感谢你,在我寒冷时,您的银耳汤温暖无比;母亲,感谢您,在我熬夜时,您的陪伴温暖无比。您的爱如春日里的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灵;如夏日的蝉鸣,环绕着我的心灵;如秋日里的鲜花,清香着我的心灵;如冬日里的阳光,温暖着我的心灵。
母亲,是您让我在成长的路途中不再寒冷,我的成长路程因为有您而精彩!
【解析】作文标题“一段__________的旅程”。该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如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我们可以写成长的旅程、爸爸妈妈陪伴的旅程、在大自然里的旅程,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方向。我们可以写自己的一段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一段经历,也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写一个植物或者动物的一段经历,第三种思路更容易出新,获得看卷老师的青睐,容易获得高分。
22.【答案】(1)炽 (2)廓 (3)诱 (4)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易错字字音的辨析能力。
23.【答案】概率:某种事物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作概率。
烧灼:烧、烫,使受伤。
瞬间:转眼之间。
稠密:多而密。
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遨游:漫游,游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生命无虞:不用担忧生命。虞:忧虑。
【解析】读课文时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识记理解词语意思。
24.【答案】A消 蔽 B截 C倦 及 D刚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