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20张ppt)+教案+习题评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20张ppt)+教案+习题评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2-18 06:50:51

文档简介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目标
通过视觉和触觉在野外或室内观察、感知土壤的剖面,分辨出不同的土壤的成分,学会从土壤形态的不同角度描述土壤剖面所呈现出的土壤特征,提高地理实践力。运用成土过程的原理,归纳影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说出该因素对土壤形成及特征的影响,增强地理要素与其他要素内在联系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案例,探究土壤的特性及形成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通过情境和实际问题的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成土母质、生物、时间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难点:土壤的形成
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以致用的分析问题
教法设计
案例教学
自主探究
合作讨论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PAD等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
导入
你在生活中无有跟土壤亲密接触的实例,利用pad调查学生是否对土壤熟悉的调查
基本概念
土壤: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主要有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组成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观察土壤真实感受土壤
生生互动:学生以小组合作“密盒探险“的方式描述对土壤的感觉。师生互动评价中总结对土壤要素的直接接触的认识和描述。
师生互动:对比手中的土壤标本,看你感触的“密盒”与其中哪一个更相近哪一种能做为“泥浴”或“叫花鸡”的材料?
比较土壤质地
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感受土壤的质地从哪几个维度进行描述
学生借助“预习学案”中的资料信息,总结归纳描述土壤质地的三个不同纬度,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通过展示土壤成分的实验结果和校外同学野外实地考察土壤的视频,让学生学以致用,落实学案中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特点。
利用pad抢答功能,检查落实相关知识沙土、黏土和成土的不同特点
土壤剖面——土壤的发育
学生活动:大胆猜一猜“土壤剖面”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师生互动,排列顺序及排了的原因。生生评价,学生评价学生回答的“由简单到复杂”
生生互动,利用画图的形式表述,土壤形成过程中,土壤发育的变化。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变化过程中的地理情境和过程。
师生互动:生物在土壤的形成中的作用观看《五色土》视频中西南北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壤反映了不同因素
小结
思维拓展
大家都是黄皮肤黑头发,跟我们的生活的土壤是一致的,神话中女蜗就是“甩土成人”看得出土壤与人类的重要关系,2013年6月,世界粮农组织大会通过了将每年的12月5日作为世界土壤日。土壤是粮食安全、水安全和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让我们善待周围的土壤,保护好土壤就是保护好我们人类自己。《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题
1.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2.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有(  )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都非常密切
B.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有关
C.土壤属于可更新资源,无论怎样使用肥力都不会下降
D.成熟土壤的形成都是自然因素的影响,与人类活动无关
3.华北地区可能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
A.翻耕土地    B.种植绿肥
C.施用有机肥
D.过度灌溉
读我国某地区土壤中空气和地下水月平均分布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最可能是(  )
A.广州 
B.石家庄
C.武汉 
D.哈尔滨
5.该地区6月土壤中空气较少的原因是(  )
A.植物生长快,消耗了土壤中的空气
B.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
C.恰逢梅雨期,降水丰富
D.伏旱时期,气候干旱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下图为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中M处的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  )
A.洪积物、冲积
B.残积物、坡积物
C.洪积物、残积物 D.冲积物、坡积物
7.N处发育的土壤类型是(  )
A.黑土 
B.红壤
C.寒漠土 
D.冲积土
8.陡峭的土坡上难以发育深厚的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9.我国东北平原有沃野千里的黑土,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木的生生死死,积累了有机质
B.“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火山口喷发的火山岩风化形成的
C.“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流水侵蚀带来的肥沃土壤在这里沉积形成的
D.“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民年复一年用粪肥培育出来的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说明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2)在大陆中部的大平原上,由西向东,随着________的增加,草类生长旺盛,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不断________。
(3)在降水更多的东部地区,植被演变为________,由于这种植被能提供的枝叶少于草类,土壤中的有机质明显________。
(4)由于东部地区由北向南温度增加,尽管生长季节变长,生物生产量增加,但土壤中有机质仍有所下降,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总结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少的基本规律。
[学考等级练]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a中甲为(  )
A.有机层
 B.淀积层
C.耕作层 
D.犁底层
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3~4题。
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4.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量的比值。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据此回答5~6题。
5.土壤容重越大,(  )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6.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减少明显
8.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A.阳坡 缓坡 
B.阳坡 陡坡
C.阴坡 陡坡 
D.阴坡 缓坡
9.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____层和________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
(3)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土壤答案:
1.解析:选C。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森林地区,植物体内有机质积累多。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2.解析:选B。土壤与工业关系不大;水稻土是人们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土壤在人类耕作过程中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或升高;成熟土壤是在人类不断耕作过程中形成的。
3.解析:选D。过度灌溉会导致华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6月份地下水最丰富,而6月雨带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丰富,雨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也比较丰富。所以该地区最可能是长江沿岸城市武汉。第5题,土壤中的空气和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地下水丰富时,土壤中空气就比较少,所以6月土壤中空气少是因为此时地下水丰富,而地下水丰富的原因是6月长江地区受准静止锋的影响进入了雨季。
答案:4.C 5.C
解析:第6题,图中M位于山坡凹处,其上的径流沉积物在此因地形阻挡会有一定的堆积,本身亦有坡地沉积物堆积,因此该地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残积物、坡积物,选B。第7题,N处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发育的土壤类型是红壤,选B。
答案:6.B 7.B
8.解析:选A。山坡陡峭导致水流速度加快,流水对表层土壤的侵蚀能力强,土壤流失多,因此难以形成深厚的土壤。
9.解析:选A。东北平原上的黑土是因富含有机质而肥力很高的自然土壤,是一种地带性的土壤,因土壤的表层含有草木腐败的腐殖质层而使土壤呈现为黑色。
10.答案:(1)气温 降水
(2)降水量 增多
(3)森林 减少
(4)温度提高后有机质分解加快,有机质淋失增多
(5)从美国大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草原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多少与草本植物丰歉有关,降水多的地方,草木生长茂盛,土壤中有机质增多;森林能提供的枝叶数量少于草本植物,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会降低;美国南部森林,由于气温高,降水多,有机质的分解、淋失也增多,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又会降低。
[学考等级练]
解析:第1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成土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故选B项。第2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故选C
项。
答案:1.B 2.C
解析: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故答案选D项。第4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答案:3.D
 4.A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选A。第6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选A。
答案:5.A 6.A
解析:第7题,根据甲图信息可知,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小,土壤水分大多来自地表径流的下渗。因此,甲图表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能力降低,选C。第8题,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根据乙图,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较高;根据甲图,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多,因此,本题选D。
答案:7.C 8.D
9.答案:(1)腐殖质 淋溶
(2)成土母质
(3)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
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溶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解析:(1)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2)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3)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影响因素主要与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共20张PPT)
你有多久没有亲近土壤了?
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土壤的颜色
黑龙江垦区的黑土景观
云南东川红土地
2.土壤的组成
3.土壤的质地
不同大小矿物颗粒的比例
粘土
砂土
壤土
迷你实验
将土样和水一起放入烧杯,然后搅拌水和土样,最后让颗粒沉淀。水要充足,不同颗粒的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会分序沉淀,由此确定粘粒(颗粒最小)、粉砂、砂砾(颗粒最大)的百分含量。并将粘粒、粉砂、砂砾的百分含量记入表格。
测定土壤的质地
土壤质地三角图
4.土壤的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耕作层
犁底层
自然土层
自然土壤剖面
耕作土壤剖面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粘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性。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合作探究
读知识窗“土壤的形成过程”,排列土壤发育顺序。
小组抢答
土壤发育的各阶段,主要的形成因素是什么?
?
?
?
?
?
?
A
B
判断A、B两种土壤的位置,并说出依据。
?
?
对比我国不同区域土壤颜色的差异,观看视频,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实践应用
对比我国不同区域土壤差异,参考“课外阅读”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土壤
的主要形成因素
母质
气候
生物
地貌
时间
土壤成分、养分,质地
有机质来源最活跃
岩石风化、淋溶作用、
有机质分解
热量、水分
母质分配
人类
水稻土的培育,种植绿肥,间作、休耕等
人类的哪些活动在破坏土壤?
开矿
垃圾
水土流失
畅所欲言
白色污染
土画设计
设计一个保护土壤的logo,
解读你的设计作品。
保护土壤,
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将当地的少量的土样放入手心,加水充分湿润、调匀,用手先搓成直径约1厘米的团粒后,再搓成直径约3毫米的细长条,再将细长条圈成环状。对照下列条件确定当地土壤质地。
1.
不能成细条,成珠不成条——砂土
2.
形成不完整的短条——砂壤土
3.
搓成条时易断裂——轻壤土
4.
成细条,但弯曲时易断裂——中壤土
5.
细条完整,成环时有裂痕——重壤土
6.
细条完整,成环时无裂痕——粘土
作业布置
一、手测土壤质地
二、观看《走近科学》-土壤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