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详解
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高考对这个考点的考查形式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文意”或“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命题人在命制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往往使用下面几种方法: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曲解文章中一些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利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设置错误。2.遗漏信息,以偏概全。文章的信息比较多,但选项在归纳时却故意漏掉一些信息,在细节上设置错误。3.混淆时间,颠倒顺序。选项故意把文章中提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混淆或者把事情的先后顺序颠倒等。4.张冠李戴,杂糅事件。把某件事情的主人公说成另外一个人,把几个事件杂糅在一起概述等。5.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把没有发生的事情说成发生的事情,或者故意拔高、贬低人物等,造成错误选项。6.牵强附会,胡乱联系。文章中的两个人或两件事、两种物之间本来没有条件、递进、因果关系,但选项故意将其组合在一起,强加上或条件或递进或因果等关系。
预计2020年浙江高考仍将继续保持这种考查形式,而命题人命制干扰项时,也会运用上述方法。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特别注意。
考向一
传记类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
典例引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盖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①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②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慄。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馀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十》,有删改)
【注】①擐(huàn):穿。②擿(tì):挑,揭发。
《黄盖传》文段表现了黄盖哪些性格特征?
【答案】(1)黄盖对官吏要求严格,先礼后兵,言出必行,处罚有据;(2)黄盖外表虽严肃刚毅,但他关心照顾士兵;(3)黄盖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巧用妙计而取胜,体现了他有勇有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人物的性格要关注人物的生平事迹。本文第2自然段重点介绍黄盖处理掾吏的事情,写他先晓之以理,再行责罚;第3自然段重点介绍他行军打仗,表现他对士兵的爱护与能征善战,前略后详。值得注意的是,“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一句,表现黄盖爱护士兵,这个要点容易丢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司空图
司空图字表圣,自言泗州人,少有俊才。咸通中,一举登进士第,雅好为文,颇自矜伐,端士鄙之。初,从事使府,洎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属天下版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昭宗反正,以户部侍郎征至京师。图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图愤愤谢病,复归中条,与人书疏,不名官位,但称知非子,又称不辱居士。其所居曰祯贻溪,溪上结茅屋,命曰休休亭,常自为《亭记》云。
臣谨按注:图,河中虞乡人。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史,图以文谒之,大为凝所赏叹,由是知名。未几,凝入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知贡举,擢图上第。顷之,凝出为宣州观察使,辟图为从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劾,遂以本官分司。久之,征拜礼部员外郎,俄知制诰。
图见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乱,即弃官归中条山,寻以中书舍人征,又拜礼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是时盗贼充斥,独不入王官谷,河中士人依图避难,获全者甚众。昭宗东迁,又以兵部侍郎召至洛下,为柳璨所阻,一谢而退。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卒时年八十余。臣又按梁室大臣如恭翔、李振、杜晓、杨涉等,皆唐朝旧族,本以忠义立身,重侯累将,三百余年,一旦委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惟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选自《五代史阙文》,有删节)
注:臣谨按,意为“我恭谨地考察过”,后面一般为作者的补叙以及议论。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图自负的性格使他招致权贵的反感,于是他弃官不做,隐居山林。
B.司空图年少时就才华横溢,在乡里备受推崇,后来又得到王凝的赏识。
C.司空图被朝廷任职,但因先前王凝征他为从事而不忍离去,最终被弹劾。
D.梁太祖篡位,司空图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但他推辞不做,可见其忠义。
3.作者补叙了司空图的轶事,请简要概括这些事体现出的美好品性。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B项“在乡里备受推崇”,不符合原文;原文说“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可见并未被乡里推崇。
3.【答案】知恩图报,不求功名,不贪财物,坚守气节(坚守忠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注意本文是考证纠正史书错误的文章,第一段是作者考证认为有误的记录,第二段开始才是作者考证的真实内容;第二段“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劾”,为了感念王凝的知遇之恩,不肯赴任,可见他知恩图报;第三段“又拜礼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即时奔问,复辞还山”可见他不求功名;“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将财物任由他人拿去,可见他不贪财物;“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可见他坚守气节(坚守忠义)。
名师点睛1.关注传主的主要生平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的不明确。2.关注传文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如第1题介绍黄盖爱护士卒的语句仅有一句,这个要点容易丢失,考生要善于划分层次,根据层次归纳要点。3.关注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4.关注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严防题干信息的错解或误译。5.关注题干。明确题干考查的信息重点,严防与题干要求无关的信息进入答案或不恰当的推断混入。考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将文章中对传主的介绍梳理清楚,即可轻松答题。
考向二
非传记类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
典例引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友人论门人书
顾炎武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高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①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原文有删改)
【注】①帖括: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作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对,称“帖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都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人招收门徒的建议。
B.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会像同在一室似的。
C.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愿随波逐流,追逐虚名的人品。
D.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为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明充分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找出原文中与选项相关的语句,理解语句表达的意思。比如B项,原文中的相关语句为“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考生理解了此句的意思之后,即可判定B项是正确的。再如D项,“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对应原文第1自然段中的“若乃西汉之传经”和“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两个例子,而“巧作类比”对应原文中的“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等。(2)对于不容易理解的语段,可以通过分层的方法把握其意义。比如A项,信息来自于第1自然段,但第1自然段的内容不易理解,而考生可以通过分层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段话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感谢友人劝自己招收弟子且表明自己不愿意招收弟子的立场。第二层是用两个事例来说明自己不招收门徒的原因。第一个例子是讲西汉时代经师传授经书的事情,学生能够名扬天下,位至三公,但班固认为这不过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所造成的结果;第二个例子是讲孔子的弟子虽然修养很高,尚且学求做官之道。但通过孔子的话“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可知,孔子是感叹专心向学的人难得,并非说没有专心向学的人。由此可见A项中的“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都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文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姑苏台记
宋
荦
予再莅吴将四载,欲访姑苏台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小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台下。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仅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猱腾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淼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人无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待行者,幼子筠、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方应试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写了途中之景、登台之景、台上之景和台的四周之景,完整地描述了作者游姑苏台的过程。
B.文章开篇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看到的景色,描写了农忙的景象,一方面表现了农夫的“忙”“乐”,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苦”。
C.姑苏台上已没了古迹,前人游记中记载的穿孔方石等也没有了,“颇讶不逮所闻”流露出作者的失落感,为下文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凉奠定了基础。
D.文章描写了登台之景的生机盎然、台上之景的荒芜冷落、四周之景的气势雄浑,细致地描摹出作者由欣喜兴奋到失望伤感,再到感慨叹息的情感变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流露出……奠定了基础”表述错误,应为“体现了姑苏台的荒凉,为下文吊古伤今做了铺垫”。
名师点睛1.分析具体内容,概括文章要点。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要注重对每一自然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比如第1题的A项,考生须要把握第1自然段的内容要点,通过对这一自然段的理解来判断选项的正误。2.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一一对应。考生解题时要注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一一对应。尤其要关注选项中的关于写作手法的表述是否在原文中有具体的体现。如第1题的D项,选项中说“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是文章的特色,其中“笔法灵活”是对前三个方面的概括,可以不通过对应原文而判断,而“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就要对应原文一一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在原文中有所体现。
闯关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初,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调者曰:“妻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所容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左右曰:“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逐于里者,少礼也。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王曰:“子不识也。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始一日,曰:“大王知国之柱乎?”王曰:“不知也。”逐女曰:“柱,相国是也。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①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不可不审也。”王曰:“诺。”
其二日,王曰:“吾国相奚若?”对曰:“王之国相,比目之鱼②也,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王曰:“何谓也?”逐女对曰:“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其三日,王曰:“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对曰:“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过之者,何为不可也?今则末有。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王曰:“吾用之奈何?”逐女对曰;“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③,而有道之士归之。越王敬螳蜋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物之所征,固不须顷。”王曰:“善。”遂尊相,激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国以治。诗云:“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此之谓也。
须曰: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语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传·齐孤逐女》刘向)
注释:①榱橑:房椽。②比目之鱼:相待比目鱼往往养肩而行,可次用来确指贤臣对明君的忠心。③九九之人:精通算学的人。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关系,使齐襄王大为惊叹。
B.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入应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重人才。
C.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常人,急忙召见她。
D.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奚陟字殷卿,其先自谯亳西徙,故为京兆人。少笃志,通群书。大历末,擢进士、文辞清丽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德宗立,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使吐蕃,表陟自副,以亲老辞不拜。杨炎辅政,召授左拾遗。居亲丧,毁瘠过礼。朱泚反,走间道及车驾于兴元,拜起居郎、翰林学士,不就职。贼平,改太子司议郎,历金部、吏部员外。会左右丞缺,转左司郎中。
贞元八年,迁中书舍人。于是江南、淮西皆大水,诏陟劳问循尉,所至人人便安。中书史倚宰相势,常姑息,独陟遇之无假借。先是,右省杂给视职田禀,主事与拾遗等,陟以奉稍为率,由是吏官有差。中书令李晟有纸笔猥料积于省,它日以遗舍人,而杂事舍人常私有之,陟均舍寮无厚薄。虽细务,皆身亲其劳,久益强力,人以为难。
迁刑部侍郎。京兆尹李充有美政,裴延龄恶之,诬劾充比陆贽,数遗金帛,当抵罪,又干没京兆钱六十八万缗,请付比部钩校。时郎中崔元翰怨贽,揣延龄指,逮系搒掠甚急,内以险文。陟持平无所上下,具狱上,且言“京兆钱给县馆传,馀以度支符用度略尽”。充既免,元翰不得意,以恚死。
陟寻知吏部选事,迁侍郎。铨综平允,时谓与李朝隐略等,不能擿发清明如裴行俭、卢从愿也。十五年,病痈,帝遣医疗视,敕曰:“陟,贤臣,为我善治之。”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
陟少自厎厉,著名节。常荐权德舆为起居舍人知制诰,杨于陵为郎中,其后皆有名。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奚陟年轻时做事专心,并十分孝顺父母。大历年间,考中进士,授任弘文馆校书郎。德宗时期,皇帝诏令他出使吐蕃,但他都因为父母年老而辞不接受。
B.奚陟判案依据实际情况,不徇情枉法。裴延龄诋毁京兆尹李充,用诬告的手段检举李充,但奚陟坚持公正审理,使李充得以免罪。
C.奚陟十分忠诚,面对危险也不退缩。朱泚谋反时,很多将官因害怕而逃跑,而奚陟却抄小路追赶上皇帝,保护皇帝的车驾,后担任了起居郎、翰林学士。
D.奚陟选拔人才公平得当,深得人们的称赞。当时的人认为奚陟与李朝隐在选拔人才的做法上是大致相同的,他为国家选拔出了很多清正廉洁的人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先是至正庚寅间,参议贾鲁以当承平之时,无所垂名,欲立事功于世,首劝脱脱丞相开河北水田,务民屯种。脱从之,先于大都开田以试之,前后所费凡十数万锭。及开西山水闸灌田,山水迅暴,几坏都城,遂止。又劝其造至正交钞①,用未久,辄腐烂不堪倒换。遂与至元宝钞俱涩滞不行,物价腾贵。及河决南行,又劝脱相求夏禹故道,开使北流,身专其任,濒河起集丁夫二十六万余人。朝廷所降食钱,官吏多不尽给,河夫多怨。
韩山童等因挟诈,阴凿石人,止开一眼,镌其背曰:“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预当开河道埋之。掘者得之,遂相为惊诧而谋乱。是时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宽纵,人物贫富不均,多乐从乱。曾不旬月,从之者殆数万人,以赵宋为名。韩山童诈称徽宗九世孙,伪诏略曰:“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盖以宋广王走崖山,丞相陈宜中走倭,托此说以动摇天下。当时贫者从乱如归,
朝廷发师诛之,虽即擒获,而乱阶成矣。反既定,下诏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后其党毛会、田丰、杜遵道等复奉其子为主,寇掠汴、汝、淮、泗之间,死者成积,中原丘墟。
(原文有删改)
【注】①交钞:纸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自然段采用倒叙的手法,回顾了韩山童起义前的社会状况以及起义的直接原因,矛头直指贾鲁和脱脱等人。
B.黄河决口向南流的时候,贾鲁劝脱脱召集百姓开挖黄河故道,使河水北流,但贾鲁贪得无厌,指使官吏克扣河夫的口粮和工钱,致使河夫心生怨恨。
C.韩山童先命人偷偷雕刻了一个只有一只眼的石人,并事先埋在要被挖掘的河道中,后来河夫挖掘河道时得到了这个石人,心中十分惊奇,然后在韩山童的领导下起义了。
D.本文反话正说,极具讽刺色彩,比如文中两次提到“承平”,但结合文章可知,当时社会民不聊生,官员腐败,根本就称不上“承平”。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翠微峰记
【清】恽敬
自宁都西郭外北望群山,有虎而踞者,二峰若相负,北峰为翠微峰,易堂九子讲学之所也。
背郭十里,陟山西折而北,过前所望虎而踞之南峰,有崖复北,有岩夹磴而上,西折有冈,冈之西为金精洞,北即翠微峰。循冈行,有石门木阖,背扃之,仰视绝壁而已。冈之东望果盒山,有楼阁,于是欲返游果盒山,而阖为从游所排,遂游焉。
过石门,有南北崖,相去以尺数,倚立俯仰相隐闭。北崖为磴以登,级三十有六,道绝,植梯级十有六以出于穴,有木构少息,为第一巢。复登为梯磴之级二十有八,有巢隘于前,巢不可息,为第二巢。级十有七为第三巢。级八十有三为第四巢,皆可息。至此始出崖。日杲杲然射诸峰,峰如相荡矣。复得磴八十有三,有坪为易堂,已毁废。其北有屋,魏氏居之,其旁后无他道,复循故道而下。
魏氏之先为避乱计,故凿山无左右折,上下皆悬身,以难其登,登山极劳弊,无游览之胜。然九子穷居是山,能各有所守,不欺其志,是则不可没者。九子:宁都魏际瑞、际瑞弟禧及礼、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南昌林时益、彭士望。唯际瑞为本朝招吴三桂贼将韩大任被难焉。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写翠微峰的方位、外部形态等,并提及翠微峰是易堂九子讲学的地方,为下文张本,表现了作者悲凉的情感。
B.第2自然段写作者游翠微峰的行程,主要描写作者尚未登上翠微峰顶时游历的过程,方位名词的使用表现了山路的曲折。
C.第3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攀四“巢”的经过,刻画了山的陡峭、攀登的艰辛,以此衬托九子不凡的情操。
D.第4自然段作者抒发感慨,表达对九子的敬慕之情,并着重表达了对九子之一的魏际瑞的惋惜之情。
典例引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文见考点13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链接”部分第一题正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之材
夫人之相与
C.以与物境会
不赂者以赂者丧
D.规摹为一方冠
君为我呼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藩落”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答案与解析
闯关检测
1.B
【解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B项,“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入应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错误,由原文“大王知国之柱乎?”“吾国相奚若?”及文段内容可知第一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第二天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担任国相之人应具备的德才。故选B。
2.B
【解析】A项,不是皇帝诏令奚陟出使吐蕃,是崔河图上表举荐他做出使吐蕃的副使。C项,“很多将官因害怕而逃跑”于文无据,而且奚陟也没有担任“起居郎、翰林学士”的官职。D项,“他为国家选拔出了很多清正廉洁的人才”表述有误。
3.B
【解析】B项,“但贾鲁贪得无厌……致使河夫心生怨恨”于文无据。
4.A
【解析】A项,“表现了作者悲凉的情感”错误。第1自然段主要交代了翠微峰的方位、形态等,而提到翠微峰是易堂九子讲学的地方目的是引出下文对九子的表述,其中没有蕴含明确的情感态度。
高考链接
一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C项,“累”意为“重复”,这句话的意思是:字不得在句中重复。故选C。
2.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A项,“而”都表转折。B项,前一个是助词,的;后一个是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C项,前一个是目的连词,来;后一个是介词,因为。D项,前一个是动词,成为;后一个是介词,给,替。故选A。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张冠李戴,原文说“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意思是,凭借于鳞之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宗臣不屑的是“矩矱”。故选B。
4.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整齐,之前和之后断开;“悲夫”表示感叹,之前和之后断开;这句话意思是: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其才华,他的诗文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可悲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5.(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子相却不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分。平时训练随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得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要点:岂,难道;造物者,上天;微,精深,精妙;旨,意义,目的。(2)要点:尚,崇尚;讥,讥笑;毛发之用,微小的用处。
二
1.A
【解析】A项,“发言”为古今异义词,今天的“发言”指的是发表意见,一般指在会议、晚会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在该文中,它指的是开口说话。解释错误。B项,据随文断义法,可知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四方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声和教化的拘束,解释正确。C项,迁移法来分析,词语“废黜”指的就是被罢免,代入文中,语意正确。D项,采用迁移法来分析,曾巩《道山亭记》“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餘功又及于此”一句中的“治行”指的就是为政的成绩。
2.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翻译为“的”;第二个“之”为结构助词,无义,作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其”均为代词,翻译为“他的”。C项,一个“于”为介词,翻译为“在”;第二个“于”为介词,引出对象,翻译为“给”。D项,一个“所”为所字结构,后面加“怪”,翻译为所不常见的事物;第二个“所”和“为”连用,表被动,翻译为“被巡逻船搜寻”。
3.C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C项,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4.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疏通需断句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找句中重要标志,如对话标志,句式特点等,也可以根据句子的主谓宾来加以断句。该句的大概意思是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还可以根据标志性词语“又”“虽”“故”等副词,在它们的前面断句。根据主语“有疵病者”断句,在它前面断开。
5.(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第一句,考生首先要补充省略的主语“颜太初”,再抓住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诵”“夸诳”“蹈而行之”。翻译第二句,要注意“不显于时”“立于后世”均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还要抓住几个关键词的意义,如“贱”“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