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提升练 学案 4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诗歌提升练 学案 4首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7 20:4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诗歌提升练
学案
4首含答案
七点入手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1.看题目。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如《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而《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提示诗歌是怀古咏史诗。
2.看作者。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黍离之悲了。
4.看意象。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因此意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5.看关键词句。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词。抓住了这个词,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如晏几道的《思远人》中“念”“行客”“归鸿”等词语,暗示作者抒发的是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6.看典故。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巧,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求言外之意。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是用典的共同特点。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作者的现实情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7.看注解。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梅花百咏(三十)
于谦
劲气棱棱傲雪神,乾坤生意①自通真。
香同桂子还离俗,清比梨花不殢人②。
铁干摩空经岁月,冰魄入梦隔音尘。
等闲漏泄阳和信,地北天南无限春。
[注]①生意:生命力、生长发育的活力。②殢人:殢,泥、引逗、恋昵之意;“殢人”软柔缠人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由虚入笔,写梅花威严正直,凌然傲雪的品格。
B.?首联对句,写梅花充满生机,与天地的生命力息息相通。
C.?颔联出句,与桂花比较,从嗅觉写梅花超凡脱俗的特点。
D.?颔联对句,运用典故,从视觉写梅花清而不殢,突出其高洁。
【解析】D?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D项,“运用典故”错。“清比梨花不殢人”意思是“梅花清丽脱俗不引逗世人,比梨花更加高洁”。此句没有运用典故。
2.请简析颈联的写景技巧和尾联表达的思想内容。
【答案】颈联,虚实结合,形神兼备。“铁干摩空”状梅花劲直的外形,“冰魄入梦”句写其高洁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尾联,“等闲漏泄阳和信”写梅之报春特性,“地北天南无限春”寄寓了诗人脱俗的高尚品格和济世的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及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
颈联“铁干摩空经岁月,冰魄入梦隔音尘”,“铁干”状梅花遒劲刚直的外形,“摩空”写虬枝直直伸向天空,这是实写梅花的外形;“冰魄”写梅花高洁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隔音尘”写,梅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虚写,写梅花的高洁的精神气质。
尾联“等闲漏泄阳和信,地北天南无限春”,写梅花早开,一不小心就泄漏了春天到来的信息,这是写梅花报春的特性;而“地北天南无限春”是作者美好的愿望,其中“天南地北”表现了;辽远的境界,代表整个天地;“春”预示着美好幸福的生活;此句寄寓了诗人脱俗的高尚品格和济世的豪情。
?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亭晚望
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写出了烟波浩渺,浸透了天边的云的深处;下句写村中炊烟冉冉,远远地飘出宁静的村庄,写出江村的宁静之美。
B.?颔联将“鸟归有迹”与“帆过无痕”进行对比,由远及近地写出浩渺江面鸟归巢和千帆过的黄昏之景。
C.?颈联写诗人一“望”一“看”,并没有明写“山”之壮美,而是以“水”之“柔性”衬托“山”之壮美。
D.?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象感染,回去时已到黄昏时分,让诗人顿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解析】B?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选项涉及了内容、情感、语言、技巧、形象等多方面。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深入理解并与原文全面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好直接确定答案时可以借助排除法。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对比,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两相并重),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B项,“由远及近”说法错误,应是由近及远,近处写鸟儿归巢,远写千帆竞过的情景。
4.有人说宋之问的这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沙有迹”“浪无痕”写人生的虚无;②以“水之柔性”写“山之壮美”,写人生的刚柔并济;③以“纵情未已”“回马黄昏”写人生苦短,韶华易逝。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为“有人说宋之问的这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整合归纳出哲理来。答题步骤为,提取诗句,翻译诗句,总结情感、主旨或者哲理。
颔联“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写鸟儿飞过在沙滩上留下痕迹,但是,倏忽而过,这痕迹也就没有了;而船驶过的痕迹也是不留存的,因而这两句写出了人生的虚无之感。
颈联“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中“看山欲断魂”中的“断魂”是被山的雄壮所感染的情感,这两句中一柔一刚,写出了诗人对人生刚柔并济的喟叹。尾联“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写水的柔性”,“纵情”还没有停止,然而黄昏却已经到了,让诗人顿生遗憾,时间过得真快啊,人生的青春年华太短暂了,这两句写出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张谓
铜柱①朱崖②道路难,伏波横海③旧登坛④。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⑤。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注】①铜柱:西汉末年伏波将军马援曾率兵南征交趾,立铜柱,以为汉之极界。②朱崖:汉郡名,即今海南省琼山县一带。③横海:汉代韩说曾任横海将军,率兵南征。④登坛:古代封拜大将,筑坛受命,然后出师。⑤獬(xiè)豸(zhì)冠;御史所服之冠,指杜侍御奔波万里索要贡物。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说杜侍御出使地点,赞美杜侍御像马援一样南征交趾名垂青史。
B.?颔联正面进言,说南越人自会呈贡,杜侍御不必万里迢迢亲自去索要。
C.?颈联呼应首联“道路难”,写瘦马天晚耽误行程,孤舟畏寒艰难行驶。
D.?尾联称杜侍御所呈贡物从来都很难得到,不过君王很可能不愿意欣赏。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赞美杜侍御”说法错误,首联写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拜将坛、征南越,功彪千载,名垂青史,是为了讽刺杜侍御取悦皇帝、攫取贡物的无耻,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6.?这首诗对杜侍御的哪些行为进行了讽刺?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杜侍御以进送贡物为名、行市恩买宠之实行为的讽刺;②对杜侍御为逢迎皇帝,不惜一切代价行为的讽刺;③对杜侍御冒险而夺取贡物,未必能取悦皇上的揶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从题目“杜侍御送贡物戏赠”来看,“贡物”即给朝廷进贡的物品,“杜侍御送贡物”交代的是杜侍御这个人给朝廷送进贡物品的事,而“戏赠”一词又使诗歌增加了一种讽刺的意味。从注释⑤的解释中可明确杜侍御奔波万里索要贡物的事实。而诗人则是针对此现象有感而发。题干要求回答“这首诗对杜侍御的哪些行为进行了讽刺”,那么就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首二句由怀古领起。“铜柱”、“朱崖”,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点,这个地方正是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横海将军(韩说)拜将坛、征讨东越之地。言外之意,历史上的两位战将,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才到了那里,功彪千载,名垂青史,如今杜侍御为了攫取贡物,取悦皇帝,也到了那里,两相对照,泾渭分明。这里是对杜侍御不辞辛劳、万里迢迢前去亲自索要的行为的讽刺。
五六句承首句,突出“道路难”三字。马精疲力尽,还要爬山涉水,唯恐太阳下山赶不及路程;船,孤帆无伴,还要冲波鼓浪、冒着春寒艰难行驶。两句将杜侍御为逢迎,不惜一切代价的为人及其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也正是对他这种行为的讽刺。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杜侍御冒险而夺取贡物,皇帝未必喜欢,也就说明了他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却不见得取悦皇上,从而对其是一个大大地讽刺。从诗歌整体分析,则可说是讽刺了杜侍御以进贡方物为名,行市恩买宠之实的行为。因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作答时只要把要点答出即可。
【点睛】诗歌创作背景:秦汉至唐时期,随着行政区域的设置和海上道路的开通,岭南与海外及内地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经贸的繁荣,使地方官员有了膜货的物质基础,也为他们提供了讨好朝廷的条件。作者在任潭州刺史时有感于这种世事便创作了此诗。
?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韩偓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①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②格是:已是。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乡村钓叟的生活。
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
【解析】C?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C项,“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乡村钓叟的生活”错误,原文“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意思是“无名无位可以离开了,打算把朝衣换成蓑衣”,结合注释,“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这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不满而说出的无奈和激愤之辞,并非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乡村钓叟的生活。
8.?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原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
②对自身病痛的感伤。自己精神状态不好,只借酒消愁,却又体弱多病。
③对官场失意的愤懑。自己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原文“平生踪迹慕真隐”,写作者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如今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可分析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原文“格是厌厌饶酒病”,“厌厌”表现出病态,精神不振的样子,写作者已是体弱多病,只能借酒消除被贬的愁苦和伤感,可分析出“对自身病痛的感伤”;原文“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结合注释,作者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透露出愤慨之情,可分析出“对官场失意的愤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