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下图①②③④是亚洲的四至点图,结合下图完成1~4题。
1.亚洲东西跨度大,①②之间的经度差大约是( )
A.30° B.60° C.160° D.180°
2.亚洲的③点可能濒临(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根据亚洲的四至点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亚洲濒临四大洋
B.亚洲跨南北半球
C.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D.亚洲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差异显著
4.图中离大洋洲最近的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推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地冬季寒冷漫长 B.当地森林资源丰富
C.当地运输方式多样 D.当地人口比较稀疏
6.如果在当地发展旅游业,下列项目或产业不能体现当地特色的是( )
A.山珍食材小吃店 B.狗拉雪橇穿雪原
C.林海设营觅野踪 D.木屋畅饮酥油茶
7.亚洲的河流( )
A.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河流都注入太平洋
B.东亚地区的河流冬天都会结冰
C.受降水的影响南亚地区河流雨季水量大增
D.受地势的影响北亚地区河流多为内流河
8.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推断,该湖泊所在的气候区最可能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寒带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读“亚洲主要大河分布示意图”,回答9~11题。
9.下列各组河流中,不流入同一大洋的是( )
A.印度河、恒河 B.长江、黄河 C.黑龙江、勒拿河 D.叶尼塞河、鄂毕河
10.图中A 区域有“世界屋脊”之称,它是( )
A.青藏高原 B.德干高原 C.伊朗高原 D.帕米尔高原
11.长江、恒河下游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是( )
A.季风气候 B.雨林气候 C.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6月至7月,某探险队沿①到④线路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地理探险考察。读图,完成12~14题。
12.沿途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途中探险队员们曾遭遇“狂风暴雨”的天气,这个地点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在①地不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排列整齐的橡胶林 B.随风摇曳的椰子树
C.一望无际的水稻田 D.硕果累累的苹果树
15.读“亚洲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字母和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横线上。
分区:A 、B 、C 、D 、E 、F ;
海洋:① 、② 、③ 。
(2) (甲洲)和亚洲的大陆部分共同组成的大陆是 。
(3) (乙洲)位于亚洲的 方向。图中甲、乙两洲和亚洲都濒临 海。
16. 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正误。
(1)马来群岛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四季分明。( )
(2)我国东部主要是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 )
(3)我国冬季北方气温比南方低是由于北方海拔较高造成的。( )
(4)“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内陆大陆性气候特征的生动写照。( )
(5)中南半岛上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
17.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亚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物、建设家园。一代又一代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文明。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
——摘自《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亚洲山河示意图和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
材料三 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
(1)亚洲地形以 和高原为主,它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运河。
(2)下列四幅是在北京“鸟巢”举行的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中的表演节目图片,其中展现西亚特色的是( )
(3)请比较材料二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4)结合材料三,分析亚洲三大古代文明发祥地形成的共同原因。
答案:
1---14 CDADC DCBCA ADAD
15. (1) 北亚 东亚 中亚 西亚 南亚 东南亚
北冰洋 印度洋 太平洋
(2) 欧洲 亚欧大陆
(3) 非洲 西南 地中
16. (1) 错误
(2) 正确
(3) 错误
(4) 正确
(5) 错误
17. (1) 山地 苏伊士
(2) B
(3) 甲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冷,全年干燥少雨(全年降水稀少)。
(4) 气候适宜(温带或亚热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冲积平原(地形平坦);肥沃的土地;水源丰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