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7 20:5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3)
文言虚词练习(九)
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2、君家妇难为。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5、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8、古人以俭为美德。
9、霓为衣兮风为马。
10、士大夫多予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1、君既为府吏。
12、十七为君妇。
13、自名为鸳鸯。
14、冥有鱼,其名为鲲。
15、始尔未为久。
16、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7、非为织作迟。
18、为秦宫人。
19、为仲卿母所遣。
2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2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4、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
25、公为我献之。
26、阿母为汝求。
27、慎勿为妇死。
28、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29、如姬为公子泣。
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三、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

文言虚词练习(十)
一、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⑴于是余有叹焉。
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⑶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君何患焉。
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⑹盘盘焉,囷囷焉。
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
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⑾非曰能之,愿学焉。
⑿而人之所罕至焉。
⒀吴人焉敢攻吾邑。
⒁且焉置土石。
⒂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⒃永之人争奔走焉。
⒄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二、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三、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文言虚词练习(十一)
一、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死生,昼夜事也。
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1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8.是说也,人常疑之。
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25.岂独伶人也哉!
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7.《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三、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文言虚词练习(十二)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 作《师说》以贻之
30、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文言虚词练习(十三)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⑤不如因而厚遇之。⑥因击沛公于坐。
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
⑿于今无会因。
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⒁蒙故业,因遗策。
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文言虚词练习(十四)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⑧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⑾燕王欲结于君。
⑿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文言虚词练习(十五)
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 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2、 唯求则非邦也与。
3、 蹇叔之子与师。
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 与尔三矢。
6、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
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三、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文言虚词练习(十六)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文言虚词练习(十七)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 而记游者甚众。
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 用实者成实时采。
5、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 此三者,吾遗恨也。
7、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 陈涉者,阳城人也。
9、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三、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文言虚词练习(十八)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十三)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
二、CE(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就 F通过)
三、1、 介词,可译为根据2、 动词,可译为沿袭3、 名词,可译为原因
4、 介词,可译为趁着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6、 介词,可译为凭借
7、 介词,可译为经由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9、 介词,可译为因为
10、连词,可译为因为
文言虚词练习(十四)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从……中”;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
二、AC(A被 B比 C被 D引进对象)
三、1、 助词,动词词头2、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3、 介词,可译为到
4、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5、 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
8、 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9、于:介词,可译为在是:代词,可译为这
文言虚词练习(十五)
一、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疑问;2表反诘;3—4动词,参加;5—6动词,给予;7动词,亲近;8动词,交往;9—10动词,赞同;11—12动词,对付;13—14动词,帮助;15—16动词,等待;17副词,全、都;18—20介词,同、跟;21—23连词,和、与。
二、DF(A替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
三、1、 动词,可译为赞许2、 动词,可译为给予3、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4、 介词,可译为和5、 动词,可译为对付6、 动词,可译为参与7、 动词,可译为结交
8、 动词,可译为帮助9、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文言虚词练习(十六)
一、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就,表并列;15—16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
二、AE(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转折连词 E就,承接连词) 三、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2、 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 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4、 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5、 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6、 连词,转折,可译为却
7、 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文言虚词练习(十七)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三、1、 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 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文言虚词练习(十八)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三、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