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岸上景物在湖水中形成清晰的倒影(如图1所示),下列有关“水中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
D.“水中倒影”比岸上景物大一些
2.如图2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图2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3.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文中词句与物理知识相符合的是( )
A.“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
B.“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C.“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D.“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的月光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4.如图3所示为盲人智能手机,整部手机只有一个按键,使用时,只要按下按键,手机就会发出语音提示:您需要进入电话模式还是短信模式。若进入电话模式,盲人通过念号码,手机就自动拨号完成打电话的全部过程。下列有关盲人使用手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3
A.盲人接收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鼓膜
B.耳蜗是中耳的一部分
C.失去视觉功能的原因均是因为视神经损伤造成的
D.所有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5.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弓毛)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4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图4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张紧度
6.对一些事例和对应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看见水中的鱼儿——光的直线传播
B.太阳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C.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D.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
7.由于光的传播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图5中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图5
8.教室黑板用久部分变光滑,如图6所示,阴影为黑板光滑处。当太阳光从右侧窗户射入时,最有可能因反光看不清黑板光滑处字的位置是( )
图6
A.第一、二组前排 B.第二、三组前排
C.第一、三组前排 D.第三、四组前排
9.用激光笔沿图7所示的PO方向照射,一定能照射到尚未移动的小鱼或小鸟的是( )
图7
10.如图8所示,物体S在平面镜前,所成的像为S′。若在镜后AB处放一块不透明的塑料板,则像S′将会( )
图8
A.不变 B.变暗
C.只剩一半 D.消失
11.如图9所示,学校的录播教室被一种单向透视玻璃分隔成上课和观摩两个功能区,坐在观摩室的听课教师通过单向透视玻璃进行观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9
A.上课区域的光照强一些,观摩效果更好
B.从上课区域射向透视玻璃的光只发生折射
C.听课教师能看到上课的情景,是由于上课区域的光能透过透视玻璃
D.学生在透视玻璃中看到了自己的像,此时的透视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12.现代医学对近视眼的矫正有一种新的技术,就是用激光对近视眼患者的角膜进行适当切削来矫正视力。这种对角膜进行切削的目的是( )
A.增大眼球折光系统的焦距 B.改变晶状体的过凸状态
C.减少进入眼球的光线 D.增强对晶状体的调节
13.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像,如: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照相机成像、⑤显微镜成像,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由于光的反射而成像的是②⑤
D.由于光的折射而成像的是③④⑤
14.舞蹈教室有一面非常大的平面镜,如图10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在教室内排练舞蹈,当老师从外面进入到图示位置时,他能从平面镜中观察到的学生是( )
图10
A.甲 B.甲、乙
C.乙、丙 D.丁
1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像,如图11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11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 cm
B.当u=3.5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5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 cm处移动到8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二、填空题(共30分)
16.(6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________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数值为________km/s。光在水中的速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它在空气中的速度。
17. (6分)人用眼睛观察一朵花,其原理与图12甲中一支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一样。人眼的________相当于凸透镜,________相当于光屏;老师戴图乙眼镜看远处时用A区,看书时用B区,镜片A区厚度相同,B区可以矫正视力,则老师是__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
图12
18.(4分)涪江水面平静,两岸河堤高出水面1 m,河堤上一棵树高4 m,这棵树在涪江水中的像高________m;小明同学站在树的对岸河堤上,他的眼睛与树尖的距离为d树,与树尖在涪江水中像的距离为d像,则d树________(填“>”“<”或“=”)d像。
19. (6分)验钞机是利用了紫外线能使______________发光的原理工作的;电视遥控器用________(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遥控电视机,遥控器不对着电视机而是指向其他方向,有时也能实现遥控,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_(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20.(4分)(1)如图13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用激光笔从A点向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处照射,可照亮铜钱。
(2)加满水,从A处看到像的位置将________(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图13
21.(4分)如图14所示,小明找到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模拟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其中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成倒立的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目镜成________(填“实”或“虚”)像。
图14
三、作图题(共6分)
22.(1)请画出图15中甲、乙的折射光线。
(2)请画出图丙中的光路图。
(3)在图丁中,A是点光源,请在图中作出经平面镜反射后,过B点的光路图。
图15
四、实验探究题(共34分)
23.(10分)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如图16所示。
图16
(1)选择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刻度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取的两段蜡烛应大小相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做实验时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好像点着了一样,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像。
24.(8分)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从水面上方看水中的物体变浅了,为了确定水中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图17
A.把一个小灯泡a放在水中某处,观察灯泡所成像的位置。
B.将另一个相同的小灯泡b放在水面上方,调整其位置,使它的像与灯泡a的像重合。
C.用刻度尺测量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
(1)测量时,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灯泡b,水面处对应的刻度如图17甲所示,则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为______mm。
(2)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一定相等,依据是平面镜所成的像________(填序号)。
A.是虚像
B.和物体大小相等
C.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D.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测量时,如果直接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零刻度线与灯泡a的像重合,则刻度尺在水面处的示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小组实验时,每次都从灯泡a的正上方观察,测得灯泡a到水面距离u和灯泡a的像到水面距离v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u/mm
30.0
60.0
90.0
120.0
150.0
180.0
v/mm
23.0
45.0
67.0
90.0
113.0
134.0
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图乙坐标系中描点作出v-u的关系图线,由图线可知,v和u的定量关系是__________。
25.(8分)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如图18甲所示,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________(填“上”或“下”)调整。
图18
(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当烛焰距透镜15 cm时,能成倒立、________的实像。
(3)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爷爷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爷爷的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透镜,爷爷的视力缺陷为________(填“近视”或“远视”)。
26.(8分)2020·杭州钱塘新区期末 如图19所示,甲、乙分别是小应同学用蜡烛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图19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手指放在蜡烛________(填“A”或“B”)的烛芯上方不会被烧痛。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20 cm,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到________ cm刻度处,可以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3)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后,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5 cm,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 cm的距离。
(4)请比较平面镜所成像与(2)中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C 3.D 4.D 5.C 6.D 7.D 8.B 9.C
10.A 11.B 12.A 13.D 14.D 15.D
16.直线 3×105 小于
17.晶状体 视网膜 远视
18.4 <
19.荧光物质 红外线 反射
20.(1)E
(2)变高
21.缩小 虚
22.如图所示
23.(1)玻璃板透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4)不能
24.(1)81.0
(2)C
(3)灯泡a的深度
(4)如图所示
v=0.75u
25.(1)上 (2)放大
(3)凹 近视
26.(1)B (2)90
(3)小于
(4)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2)中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