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下联: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唐
?杜甫
学习目标
凄楚、悲伤、
孤独、痛苦、
沉郁、顿挫。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肃杀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宏大开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悲
悲凉
孤独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愁苦有没有得到排遣?
(2)“艰难”、“潦倒”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为什么?
忧愤
无奈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全诗将眼前雄浑高远的景色与诗人个人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的忧心有机结合起来,意境阔大,情景交融,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是分不开的,充分表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诗歌二、三联有“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描写景物的词语,你认为这两联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有没有变化?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你怎么看,请说说你的理由。
闻一多先生这样描绘晚年的杜甫:“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在空中缤纷的旋舞,他长号,他哀呼,唱得越急切,节奏越神奇,最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
!
作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登高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筛选《登高》一诗的意象,表述诗歌所绘之景。
2、结合《登高》写景和抒情的句子,表述诗歌所抒之情。
二、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三、学习内容: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①杜甫(701?—762),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诗歌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被奉为“诗圣”。他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泰斗,并称李杜。
2.背景材料:
①《登高》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课内探究
1、?
诵读《登高》一诗思考: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登高所见的秋景: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诗人以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木叶、江水;营造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
教师分析:①急风,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②高天:天高阔远,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
③哀猿: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④清渚和白沙:环境冷清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⑤回鸟:回鸟徘徊、孤独哀伤?
⑥落木: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内心无限凄凉?
⑦长江:东逝的流水,韶光易逝
意境的苍凉壮阔:
(2)诗歌的前两联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首联:①观察的视角是仰视,而且还调动了自己的触觉和听觉,感受到风的急切倾听到猿声的凄凉。②动静结合,水中陆地的静与鸟儿盘旋的动,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颔联:①观察的视角是仰视、俯视相结合。仰望茫无边际、纷飞飘落的木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感受到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3)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联系全诗,谈谈诗歌抒发的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来自哪些方面?
明确:?悲。有国恨有家愁:国恨,忧国伤时;家愁,老病孤愁。
(4).《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对仗非常工整,请结合诗句分析《登高》的对仗艺术。
明确:本诗首联到尾联全诗都对仗,而且显得流畅自然。比如,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上下两句相对,“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
“猿啸哀”对“鸟飞回”,十分工整,而且还有句中自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
(三)、方法总结
意境型诗歌答题的步骤是什么?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确:
远浮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http:?/??/?zhidao.?/?search?word=%E7%83%88%E5%A3%AB%E6%9A%AE%E5%B9%B4%EF%BC%8C%E5%A3%AE%E5%BF%83%E4%B8%8D%E5%B7%B2&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的乐观旷达。
五、教、学后记(自我评价):
学习评价
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困惑与反思《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
2、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忧思。
3、培养学生热爱国家之情,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积累基础知识,在诵读中把握诗歌内涵
【教学难点】
在赏析词句中理解情景交融、反衬等表现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我国古代一位诗人而写的,这位诗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用整个生命写就了一部史诗,他也被尊称为“诗圣”。同学们,一起想,这位诗人就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我们知道,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尤其是晚年,更是颠沛流离,是漂泊的,当55岁的杜甫在重阳节这天,登上了夔州的一座高台时,写下了一首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旷世奇作《登高》。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首的《登高》来走进诗人的内心。
二、诵读吟咏
“文章不厌百回读。”朗读是学习诗歌最重要得到环节,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现在就让我们在诵读中初步感知全词。
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速、节奏)〕
[朗读指导]
①正字音,把握节奏。律诗节拍为“二二二一”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
为“二二一二”,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七言诗”为每句三顿,主要是第五个字或者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用一字,稍作停顿,要读出语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来”等。
2、学生个别朗读,师生点评
3、初读感受
凄楚、悲伤、
悲愤、孤独、
沉郁、顿挫。
3、教师范读
4、录音跟读,寻找差距
师问:录音的确比我们读得要好,好在哪里?
生答:语速有变化,节奏感强,读出了感情。
师问: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答:孤独、悲凉、无奈、悲愤。
那为什么是这种感情呢?下面我们进入诗歌,寻找答案。
三、解读诗歌
有人将杜甫这首《登高》概括为六个字“深秋图、杜甫心”。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中哪些诗句是写景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深秋的图画,哪些诗句是抒情的,为我们捧出了一颗诗人真挚的心?
1、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2、写景部分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由怎样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师生合作)
写景部分前两句:风,特点为急,表现在速度上为迅猛,
急迫,吹在诗人身上,很冷,吹到诗人心里,更加的悲凉;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显得孤零零的;沙,水落而出,白色,清冷;鸟飞回,飞舞盘旋,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一只失群的鸟儿,一只孤单的鸟儿,一只无家可归的鸟儿,是诗人的化身。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的深秋图,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展示PPT)
写景部分后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了哪两种典型的意象?落木,飘落的树叶,为什么不用“落叶”,落木更能显示出树叶飘落之后光秃秃的树干。萧萧,令人仿佛听到了树叶哗哗落下的声音,而且是无边无际的落叶,如果说用落叶表现了生命的短暂,无尽的长江水则象征着时间的久远和永恒,这种反衬的手法更突出了作者晚年的凄凉。而且人的生命越短暂,越显得时间悠长。这两句营造了宏大、开阔的意境。(展示PPT)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说前两联是借景抒情,那么,诗歌中有没有直抒胸臆呢?请用一个字告诉了我们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哪个?
明确:“悲”。
(展示PPT)
4、了解“悲”从何来?[小组合作探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5、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6、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四、诗歌小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五、拓展延伸
《江汉》
杜甫(唐代)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诗歌二、三联有“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描写景物的词语,你认为这两联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有没有变化?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你怎么看,请说说你的理由。
六、总结全文:
杜甫的《登高》充分表现了其沉郁顿挫的风格,也展现了一颗忧国忧民的心。闻一多先生这样描绘晚年的杜甫:“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在空中缤纷的旋舞,他长号,他哀呼,唱得越急切,节奏越神奇,最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
!
作为一位诗人,杜甫饱经磨难,作为一位歌者,杜甫从来没有失败过,他坚韧的人格,伟大篇章,穿越千年,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他的赤诚的爱国心,铸就了凝心聚力的中国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抱负,有志气的年轻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让我们一起背诵诗歌,向诗人致敬,向经典致敬!
七、自由诵读进行背诵。
八、作业:
A.背诵默写本诗。
B.请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小段文字,来抒发你对“诗圣”的情感,字数3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深秋图
杜甫心
交融
景
←→
情
忧国忧民
风、天、猿、渚、沙
孤独
鸟、落木、长江
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