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1月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PDF解析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1月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PDF解析版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9 07:3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安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儒学在天道观上继承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路,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做淡化处理;在历史观方面,它标榜“信而好古”,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这先秦儒学()
A.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性 B.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
C.内容丰富广泛的全面性 D.注重历史传承的继承性
2.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封君制。战国历史上有几位著名的封君,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等,均有较大面积的封地,但在其封地内,只有衣食租税之权,而非有土有民。这反映了( )
A.封建宗法观念不断增强 B.国家形态处于转型时期
C.各国变法下的自我调节 D.布衣卿相时代逐渐到来
3.孟子说:“昔者文王之治歧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市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据此可知,孟子()
A.主张见利思义 B.赞扬周文王在治国方面的仁政
C.强调无为而治 D.认为周文王有教化万民的能力
4.1989 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揭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记载:“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
A.严禁猎杀家犬 B.禁止进山伐木
C.封闭山林牧场 D.保护生态资源
5.初唐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描写了唐都长安城元宵节的盛景,“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中唐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则有“夜市千灯照碧云”、“犹自笙歌彻晓闻”的诗句,描写了扬州城的繁华。这反映了唐朝( )
A.商品种类的丰富 B.诗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C.城市管理的变化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6.《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做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及其它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各阶级社会地位日益趋于平等 B.整个社会具有重视诗歌的风气
C.各种宗教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弭 D.官府垄断教育局面被逐渐打破
7.宋代的水墨山水画由先前的全景式、整体式的大山十水风貌逐渐未向“半山”、“一角”、
“残山剩水”的盆景式格调,就连宋代皇陵的武将石雕,也一改以往这类雕像的凶悍暴烈之态,变成一副温文尔雅、和颜悦色的“儒将”模样。这一现象( )
A.受社会制度转型的影响 B.反映了个性解放的要求
C.说明此时封建经济衰退 D.映射了当时的主流思想
8.宋代诗人毛珝日:“竹罾两两夹河泥,近郭沟渠此最肥。载得满船归插种,胜如贾贩岭
南归。”据此可知,宋代( )
A.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B.农产品呈现商品化趋势
C.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9.“反清复明”是中国境内一系列反抗清朝满族贵族统治而要求恢复明朝的运动。其中有
在台湾的延平王的反清复明行动,还有三藩之乱时吴三桂打出的反清复明旗号。“反清
复明”这一口号,几乎贯穿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所之少见。这说明
()
A.反清人士对清朝统-缺乏认同感 B.清朝并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反清复明的根本原因是清朝专制 D.各地人民渴望国家实现统一
10.关于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作过如此解释:“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
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这体现了陈独秀( )
A.鼓动工人投身政治运动 B.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C.主张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D.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反思
11.1927年,毛泽东步行700多公里,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
民运动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2月中旬,他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可用来说明毛泽东的思想( )
A.旨在指导农民运动 B.重视社会调查实践
C.侧重强调工农联盟 D.注重优化革命盟友
12. 1940年10月10日,晋察冀边区文救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更加广泛地
密切团结边区一切的抗日文化工作者,共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斗争”的工作纲领。1941年6月10日,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高举新民主主义文化大旗,积极推进边区文化建设。这些举措()
A.利于唤醒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 B.推动了晋察冀边区的政权建设
C.促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遏制了日军对华实施奴化教育
13.下面是《新华日报》1945 年9月22日的新闻报道简表。据此可知( )
A.国民政府正在积极准备内战
B.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胀”政策
C.《新华日报》比较关注农村工作
D.《新华日报》关注人民群众利益
14.下表反映的是“文革”结束后,我国大学法律系的设置和法学专业在校学生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 B.法学成为教育中最热门学科
C.科教兴国战略已深入人心 D.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15. 20 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刊发了署名为“皇甫平”的四篇评论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这场思想交锋( )
A.推动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成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思想信号
D.消除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分歧
16.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乡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变化情况。图中数据出现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领域开始拨乱反正 B.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C.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D.经济改革目标的确定
7.从罗马法形成的历史看,罗马法既包括习惯法,又包括平民大会等会议的立法以及后
来的元老院决议等制定法,还包括能迅速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裁判官法。法学家针对
相关法律问题的种种解答也成为罗马直接或问接的法律渊源。这反映出罗马法( )
A.其体系的形成包含若丰富的素材 B.是协调帝国内各民族关系的法律
C.具有来源多元、结构松散的特征 D.兼顾社会各阶级利益以稳固统治
8.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智者“是“流浪思想家,不过雅典是他们最成功的舞台”。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A.智者运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B.雅典是城邦制国家
C.智者运动符合雅典政治需要 D.雅典教育事业发达
19. 亚里士多德认为:常人既不能完全消灭兽欲,虽贤良也未免有热忱, 这就往往在执政
的时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是免除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 据此可知,他
强调治国应体现( )
A.贤人执政 B.王在法下
C.道德优先 D.理性至上
20.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近代人本主义者高举人文旗帜,人本
主义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体的人格、自由,重视的是个体的人权、平等。人本主义
强调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弱化了家庭的作用,通常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得自私白利,
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别人。材料认为人本主义思潮( )
A.背离了资产阶级思想潮流
B.否定了家庭和群体的作用
C.实质上是带有一种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D.以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发展为价值取向
21.下面图示反映的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工业的发展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推动了工业化 B.工业布局日趋合理平衡
C.以重工业带动工业革命 D.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22.阿拉帕格斯群岛上的雀鸟的喙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但是并不能说长喙比短喙进步,也不说尖喙比粗喙退步。同时,达尔文认为,变异的随机性和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期性都决定了生物的进化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这反映出达尔文“白然选择”的内涵是( )
A.适者生存 B.朝进步性发展
C.具有方向性 D.变异是必然的
23.孟德斯鸠指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有一些因出身、财富或者荣誉而出类拔萃的人,他们如果混同于平民百姓,与其他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那么对他们来说,人人享有的自山就不啻是对他们的奴...因此,他们参与立法的程度应该与他们在国家中拥有的其他优势成正比。”盂德斯鸠意在强调( )
A.立法机构应该实行两院制 B.主权在民应受到一一定限制
C.法律必须体现理性的原则 D.贵族特权有利于完善立法
24.历史经验表明,全球化虽然反映了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形成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大趋势,但全球化的阶段性进程总是崎岖坎坷的,“可逆性是全球化的应有属性”。全球化具有“可逆性”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平衡 B.世界大国推行霸权主义
C.南北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D.世界格局发展的多极化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6分,共52分)。
25.民生问题,历来为古今中外各个政权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主要民生主张(节选)
材料二 在过去35年里, 企业在实施员工福利政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很多
政策在那之前都被认为是不合适或不可行的,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所有这些具体的
措施构成了一个整体,人们认为它们对于员工的福祉非常重要,是改善组织关系的主要措
施。
——《福利制度》(美国)切斯特.巴拉德(2016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4 分)与古代民生思想相比,康有为、
孙中山民生思想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并说明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主张及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评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 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汇率变动情况的指标,它通过计算
美元和对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的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市场强弱程度,从而间接反映
出美国及世界经济、政治的变动情况。下图反映了1971~2014年美元指数的变化情况。
——摘编自张文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变动与历史》
根据材料,任意选择图中一个或数个时间段的美元指数峰谷变化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结合所学世界政治史、经济史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
述清晰)
27. (16 分)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始于唐朝,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在长安设立了丽正书院。宋代书院的兴起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南宋时,书院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宣讲圣地。元朝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中后期,随着心学发展,书院再度兴盛,但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后,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持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直到庚子年(1900年)后新政,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摘编自《中国书院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在华创办教会学校,逐步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完整规范的近代教育体制。教会学校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如林乐知在上海开办的上海震旦大学。这些教会学校教授内容以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配合以体育、美术、音乐的综合性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会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范围,他们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兴办了教会女校,如燕京大学等,使中国女子第一次接受学校教育,破除几千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
——摘编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三 :教会学校的兴办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旧交替,为近代教育建立起了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然而,传教士是在有着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情况下进入中国的,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有着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美国传教士明思博曾说:“英语国 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制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未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
——摘编自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的突出特点,(6分)并对传教士在华创办教会学校活动进行简评。(4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