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2021.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1第1-24课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2.在裁撤中书省之前,明太祖诏,臣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置通政司,"掌四方章奏""王命外宣",还以朝堂议政的方式亲操诸事的决策权。这些做法
A.剥夺了宰相部分权力 B.有助于整顿官僚队伍
C.提高了六部的行政权 D.说明宰相制度已废除
3.在古希腊,凡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希腊那一城邦的公民。对这一观点解读合理的是
A.希腊的公民身份是少数人的特权 B.居住在城里的居民就是雅典公民
C.本邦的居民有权参与城邦的管理 D.城邦公民可以担任城邦所有官职
4.罗马法规定:"如果行为人为数人时,他们之间是一种个别的连带关系,即行为人中有一人的责任受免除时,不影响其他行为人。"这主要表明罗马法主张
A.行为人责任连带 B.行为群体责任免除
C.行为人责任自负 D.行为群体集体担责
5.到了1786年,越来越多的人士认为这个(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这主要是
因为
A.美国面临着极严重的政治分裂 B.美国仍面临着英国的军事人侵
C.邦联政府无力解决国内外危机 D.欧洲国家不承认美国独立地位
4253865908056.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有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幅题为《自由》的漫画(见右图:两个孩子敲响自由之钟,老人在旁紧捂耳朵),它表明当时
A.新生力量与守旧派的分歧
B.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觉醒
C.民主共和的思想深人人心
D.清朝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7.下列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副对联中,反映出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
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楼下客厅内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
A.开始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D.确定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9.有学者认为,在1937年至1945年中国的全面抗战过程中,第一年无疑最艰辛,也最为关键。中日战争的大局与走势,在这一年内已基本落定。导致.大局与走势……基本落定"的主要原因是A.中共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C.日本的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D.国民政府推行全面抗战路线
10.“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回念旧时人,潜然泪沾袖。”这首诗发表的背景是
A.日本法西斯开始大规模侵华 B.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11.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弊病大量显现的时期,为此,无产者提出了“摆脱旧世界”和“建立新世界”的任务。由此可知,这一任务提出的根源是
A.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暴露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空想社会主义的巨大影响
12.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该局面
A.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标志着十月革命进人高潮
C.为阶级力量对比的产物 D.结束于十月革命后
13.1917年7月1日,彼得格勒50万人举行示威游行。……绝大多数参加示威游行的群众在旗帜上和标语牌上写着“打倒战争!”“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这些标语和口号反映出,在俄国
A.沙皇参加一战不得人心 B.武装起义的时机成熟
C.临时政府面临严重危机 D.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14.世界革命有两种:以俄国十月革命为界限,在此以前是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在此以后是新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该观点实质强调了十月革命
A.重视政治革命而忽略社会革命B.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C.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相同D.不具有全球性意义
15.下图反映的是十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时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常委、政协副主席的人数及比重。这反映了我国
A.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 B.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C.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D.中共与民主党派亲密合作
16."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
A.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抗战期间的党派合作 D.政治协商制度
17."1953年,三大改造运动全面开始,中国在经济层面上跳步进人社会主义。相应地,在政治法律层面上,中国共产党则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人治历史画上了句号。之后的历史活动起到材料中"画上了句号,作用的是
A.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B.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将社会主义写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制度
18.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英国查尔斯王子说,这一重要而特殊的仪式标志着香港在一百五十多年英国统治之后,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这一仪式标志着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C.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 D.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此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共59人,其中的23名香港委员"包罗了各界精英",委员们还多次直接听取了香港各阶层群众的意见。这表明基本法
A.有充分的民意基础 B.加快了香港回归的步伐
C.奠定了香港发展的蓝图 D.尊重香港现行制度
20.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至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主要表明"文革"后我国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B.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D.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
21."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A.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2.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人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
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是
A."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B.开始步人世界外交舞台
C.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D.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23.从1990年4月到2015年5月,我国共派驻维和部队2837人,另派有军事观察员、参谋军官89名,合计2926人,成为世界上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A.奉行不结盟政策 B.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
C.关注局部的和平 D.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24.1992年4月24日,在"八一"军旗引导下的一台台喷有"UN"字样的白色机械车辆进人位于柬埔寨金边的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中国首次派兵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当时世界上许多媒体的头条新闻。这反映了中国
A.担当起负责任大国的使命 B.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C.在联合国起了榜样作用 D.成为联合国维和主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确因落后而有很大因难,但这些因难绝不是不可克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绝没有当年海地与法国之间的差距那么大。而且,中国不是象海地那样的小国,而是拥有几亿人口和辽阔领土的大国。中国的实力并非全面地处于劣势。
———摘编自林华国《如何看待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以史为鉴———中国二战史研究综述》
材料三 中国军民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摘编自张继业等《中国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值得永远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国的困难。(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的论述。(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6分)
26.(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定合法性与正当性基础,并勾勒其统治的基本原则与政制架构。制定根本法既是开启新统治的需要,同时也为结束旧争端所必需。同样,《共同纲领》的制定也不外乎这一原因……作为《共同纲领》制定权主体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只是"全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并不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
———摘编自韩大元《论1949年(共同纲领)的制定权》
材料二1954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它没有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和职能,所有决议和决定,只能称为"建议案",不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毛泽东强调,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也搞成国家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行不通了。
——摘编自杨火林《新中国建国程序的调整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过渡性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同纲领》制定的背景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我国早期政治建设历程中的作用。(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1954年以后人民政协的职能和性质的变化。(4分)
27.(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让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整理自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二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时强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依然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俄要更加紧密地加强全方位战略合作。……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调配合,坚决维护两国共同的战略安全,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2013年3月中国经济网报道
(1)材料一反映的是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的演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这次国际会议对中国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俄罗斯的关系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9分)
赤峰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 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中指出官员的选拔和官员权力的相互制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而隋唐时期制衡官员权力采取的是三省六部制,将官员的权力分割,达到弱化其权力加强皇权的目的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 C项符合题意。
2.A 本题考查明朝政治。从材料中的"实封直达御前""掌四方章奏""王命外宣"可知,当时明政府的上传下达已绕开了中书省宰相这一环节;"亲操诸事的决策权"说明是皇帝亲掌决策权,而不是中书省的宰相了;而从材料时间信息"裁撤中书省之前"看,当时宰相制度并未废除,故 A项正确,D项错误。
3.A 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材料信息说明公民有权参与本城邦的管理,但只有本城邦的成年男子才能成为公民,而妇女、儿童、奴隶、外邦移民则不享有公民权,因此公民只是城邦居民中特殊的群体,故A项正确;居民不等于公民,居民中的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是没有公民权的,因此也无权管理本邦事务,故B项和 C项错误;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4.C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内容。"行为人中有一人的责任受免除时,不影响其他行为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责任可能受到免除,但不影响其他人对自身行为负责,这说明行为人的责任由自身的行为决定,并不受他人的影响。这表明罗马法主张行为人责任自负,故选 C项。
5.C 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材料所述的现象出现于邦联政府时期,由于邦联政府缺少强有力的权力,因而其无力解决国内外危机,才会使人们认为合众国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C项正确。A、B两项所述都是C项所导致的结果,故不符合题意;D项与史实不符。
6.A 这幅漫画中的两个孩子敲响了自由钟,一个老人却死死捂住耳朵,生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这表现了当时在社会进步的潮流中,新生力量与守旧派的分歧,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中老人紧捂住耳朵这一动作的寓意不符。
7.D 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说明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故选 D项。定卜、可兆、本店一日不开表达的是坚决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并不是成果,不选A、C两项。B项与爱国主义相悖,不选 B项。
8.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的核心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A项排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项排除;确定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八七会议之后,D项排除。
9.B 本题考查中国的全民族抗战。由材料信息可知,在全面抗战的第一年中日战争的走势基本落定,这主要是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中国持续抵御日本侵略,故答案选B项。中共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逐渐成为中流砥柱的,故 A项错误;淞沪会战虽然使日本的速战速决战略破产,但并不能决定中日战争的大局与走势,故C项错误;国民党在抗战中推行的是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故 D项错误。
10.C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不久,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的时间是 1937年9月。日本法西斯大规模侵华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排除 A项;B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排除;D项发生在 1938 年,排除。
11.B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一些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故选B项。其他选项都不是社会根源。
12.C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背景。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工人和士兵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这是当时阶级力量对立的结果,故选C项。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际掌握着俄国的政权,A项说法不符合事实;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排除 D项。
13.C 题干中的标语反映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得人心,C项表述正确。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统治,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人们用和平的方式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B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不符;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于七月流血事件之后,D项错误。
14.B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意义。材料表面上强调的是十月革命与以前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实质上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对人类历史的重大作用,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十月革命重视政治革命而忽略社会革命的问题,排除 A项;C项说法错误;材料实质反映的就是十月革命的全球性意义,排除 D项。
15.B 本题考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所给图示看,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在政协会议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半,这充分说明我国重视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这是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十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故 A项"不断完善"说法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政党政治趋于成熟,故排除C 项;D项虽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
16.D 根据材料信息"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可知,这个制度是政党制度。A项属于近代民主革命的成果,B项属于民族制度,都不符合题意。C项不属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 D项。
17.B 题干材料反映了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情况,故选B项。A、D两项是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或成果,故排除。C项所述是宪法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18.D 本题考查香港的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故 D项正确;A项发生于20世纪 80年代初;迄今,我国尚未解决台湾问题,故B项错误;C项发生于二战后,均早于材料中的时间"1997年"。
19.A 本题考查香港回归。从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组成及"多次直接听取了香港各阶层群众的意见"可知,基本法有充分的民意基础,故选A项。B、C、D三项叙述虽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20.B 据材料"制定了138部法律,对 10 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可知改革开放后,国家注重立法与法律的修订,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制建设注重立法与修订,而非强调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排除 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注重法律的修订,而非强调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排除C项;依所学,"文革"后,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而非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 D项。
21.C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属于革命外交,与不同性质的国家开展友好交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故C项正确;A项是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B项是万隆会议提出;D项是新时期外交成就。
22.C 本题主要考查 20世纪 70年代的外交成就。1973年我国处于"文革"时期,故 A项错误;中国步入世界舞台始于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故B项错误;题目中的信息"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反映了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后,中国的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史实,故选C项;D项开始于改革开放后。
23.B 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活动。题目中的信息"成为世界上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反映了新时期的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史实,故选B项。
24.A 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从中国派兵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可知,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故选 A项。B、C、D 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25.(1)困难∶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落后;经济实力与西方相距甚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军队战斗力弱。(6分)
(2)理解∶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4 分)
(3)地位∶中国抗击着日军的主力,是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对日本法西斯的覆灭起到了重要作用。(6 分)
26.(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一个崭新的政权即将建立。(4分)
作用∶为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 分)
(2)变化∶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转变为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成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4分)
27.(1)万隆会议。(1分)
影响∶争取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保证了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顺利进行;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创造了条件;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9分)(2)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结盟到苏联解体后与俄罗斯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分)
原因∶新时期我国做出了以改革开放为主的战略决策,需要调整对外政策,中国奉行不结盟外交;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中俄两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