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优质示范课《氧气》(说课+实录+评说+配套课件+配套教案+说课评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化学优质示范课《氧气》(说课+实录+评说+配套课件+配套教案+说课评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2-20 10:44:3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2 氧 气 教学设计
温江区公平学校  阮静梅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仪器、药品
多媒体课件、燃烧匙、集气瓶、氧气、酒精灯、滴瓶;硫、木炭、铁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先讲登山的故事,如果是你,你首选什么装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氧气的性质。[板书]课题2 氧气 纷纷带着好奇心想像,思考并回答:氧气瓶。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 如何区别空气和氧气?
问:你们桌面上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你如何区别呢 用眼看、用鼻子闻能区分吗 [板书]实验方案:用两支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结论: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讲述:我们就用这瓶氧气来研究它的性质;首先我们来研究它的物理性质。 思考得出结果:不能。 得出结论: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氧气。 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激起对氧气性质探究的欲望。
活动二 观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 讲述:这些都是不经过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现在你们一起先来描述氧气的色、态、味。[板书]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颜色(无色)、状态(气体)、气味(无味)、密度(1.429g/L)、熔点(-218 ℃)、沸点(-183 ℃)、溶水性(?)[多媒体]展示氧气的三态图及氧气瓶提问:氧气能不能溶于水 肯定:能,并加以分析,然后设问:这样描述你们是不是觉得范围太大,不太确切 我们可不可以用是否易溶于水来描述它 回忆并回答:色、态、味、密度、熔、沸点和溶水性。描述:无色、无味的气体。 观看并对氧气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能,因为鱼儿要生存需要氧气。学生思考并认同。 引导学生研究物质从物理性质入手,从简单开始,让学生逐步形成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空气中的氧气全都到水里了,还能供我们呼吸吗?[板书]氧气不易溶于水补充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30 mL氧气,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思考得出结果:结论:氧气不易溶于水。 使学生加深对实验探究的意识,熟悉探究程序,使学生养成从实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活动三 硫在空气中、氧中燃烧现象
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 [板书]实验:硫加热后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以木炭燃烧实验为例介绍观察程序。1.碳+氧气二氧化碳观察程序:反应物质的色、态、味,反应条件和操作,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色、态、味及伴随出现的现象,特殊生成物质的检验。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讲解:硫燃烧生成的气作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它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请同学们最好不要燃放它。?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兰色火焰,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放出热量。讲述:面我们学了文字表达式表达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我们同样可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连接,并注意条件是点燃。硫+氧气二氧化硫[思考]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 它说明了什么 (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总结: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1.它说明了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2.也说明了氮气不支持燃烧。 学生被激起探究欲望。 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的程序。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配合做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后,积极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一起叙述反应物、生成物及硫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开动脑筋回忆并思考,可能的回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氧气支持物质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的程序,并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步骤。
活动四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 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演示]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补充说明:铁丝燃烧生成的物质叫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小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问: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问: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 肯定并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 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反应,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总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氧气支持燃烧的例子。 参照实验具体内容来观察、分析。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回答,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思考,各抒己见。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学生间相互讨论,并得出可能的结果。讨论并积极发言。讨论,回答:航天航空、气焊、气割等。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和深入。
请写出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硫+氧气二氧化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铁+氧气四氧化三铁<【问题讨论】观察上述变化的文字表达式,这些反应有哪些共同点?【板书】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归纳总结: 复习旧知识,动手书写观察、归纳,回答:反应物都是两种,生成物都是一种。看书划重点,强化记忆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熔点 沸点 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气体 无味 1.429g/L -218 ℃ -183 ℃ 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得越剧烈
碳+氧气二氧化碳
硫+氧气二氧化硫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3张PPT)
一、物理性质
1. 色、味、态:
2. 密度:
3.溶解性:
4.三态转化:101kPa下
通常情况下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比空气密度略大
不易溶于水
气体无色
液体 淡蓝色
固体 淡蓝色
-183℃
-218℃
氧气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结论:氧气能支持燃烧。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的硫,加热直到硫燃烧,观察硫在空气里燃烧的现象。
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
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及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现象:燃烧更旺盛,产生蓝紫色火焰及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与硫的反应
文字表达式:
硫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S
O2
SO2
观察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现象:木炭红热。
把燃着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发出明亮的白光,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与碳的反应
文字表达式: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点燃
C
O2
CO2
①硫和氧气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点燃
②硫、木炭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为什么不同?
——氧气浓度不同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取决于氧气的含量,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思考?
把几根铁丝拎成一束,盘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铁丝红热,但没有燃烧。
把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快燃尽时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少量水),观察现象。
现象: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与铁反应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点燃
Fe
O2
Fe3O4
思考下列问题:
①火柴的作用:
②将铁丝绕成螺旋状:
③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
④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 细沙:
引燃铁丝
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而使铁丝不能顺利燃烧
防止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氧气的化学性质小结
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2.一些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在氧气能燃烧。
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
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1 ) 用线段连接下列物质燃烧时的现象: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
硫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淡蓝色火焰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
硫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 2 ) 写出上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物质的名称下写化学式。
练习1:
点燃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C O2 CO2
点燃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S O2 SO2
点燃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
实验编号 反应前的物质 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实验2-1
实验2-3
实验2-4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点燃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点燃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点燃
【思考】上述几个变化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红磷、
氧气
硫、
氧气
铁、
氧气
五氧化二磷
二氧化硫
四氧化三铁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Fe
O2
Fe3O4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点燃
镁 + 氧气 氧化镁
点燃
二氧化碳 + 水 碳酸
硅 + 氧气 二氧化硅
高温
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
点燃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
碳酸钙 二氧化碳 + 氧化钙
高温
汞 + 氧气 氧化汞
加热
镁 + 氧气 氧化镁
点燃
二氧化碳 + 水 碳酸
硅 + 氧气 二氧化硅
高温
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
点燃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
碳酸钙 二氧化碳 + 氧化钙
高温
汞 + 氧气 氧化汞
加热
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就叫做氧化反应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点燃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点燃
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点燃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点燃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点燃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还是氧化反应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点燃
锌 + 盐酸 氯化锌+氢气
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水
点燃
镁 + 氧气 氧化镁
点燃
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可以支持燃烧(助燃性),可以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小结】
   按照剧烈程度不同,氧化反应可分为:
燃烧:发光,放热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不容
     易被察觉的氧化叫
     缓慢氧化。
爆炸:比燃烧剧烈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氧气  评课稿
温江区公平学校:陈北川
  经过本组教师认真的讨论,一致认为阮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构建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清楚地认识到氧气性质的探究与以后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在方法上具有普遍性,研究其他物质通常就用与之类似的方法。所以氧气性质的探究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今后教学中的重要范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氧气是无色、无味又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木炭、硫磺、铁丝和蜡烛四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旺。说明氧气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检验氧气的方法。
教材安排:首先提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再通过推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活动,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教师演示铁丝、硫磺等四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氧气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定了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将教学过程设计为:
1、 通过设问设计的方法引出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组织学生用推理的的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提高了学生的推理水平;
3、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的出铁和硫磺在空气及氧气中燃烧现象并记录;
4、 通过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
在这节课里,体现了阮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氧气物理性质的推测,体现了推理能力的训练;四种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现象(铁在空气中不燃烧)的比较和分析,体现了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对四种物质燃烧现象的观察,体现了直观思维的训练;学生对检验氧气方法的设计,启发引导学生对方案的比较,可行性检验,从而得出检验氧气的方法,体现了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训练。
思维能力的训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在实验教学中,因为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过程,激发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飞跃。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知识间的概括、总结,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启蒙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科学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新课程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过程学习,使学生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未来生存和发展必须的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本节课中,阮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推测、观察、实验、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动口动手的机会,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师素质
教师教态自如,语言清晰,表达准确,实验操作熟练,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上这样的一堂课不容易。
五、值得探讨的问题:(1)重点知识点应强调勾划在书上;
(2)由于时间有限,对学生的知识反馈不够到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 说课稿
                温江公平学校  阮静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下面我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第二单元选取了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像本节课要介绍的氧气这种物质,学生虽然在小学自然中已经认识了它,但了解并不全面,不会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不会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所以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学习情景,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是初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它是学生在初中化学系统认识具体物质的开始。通过氧气的学习,逐步使学生掌握一个认识物质的模式,为以后探索二氧化碳等气体做铺垫。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1、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四) 教学难点 实验现象的描述。
三、教法 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学法 氧气是以后学习其他物质的基础,因此本节学法指导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思维习惯。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程序设计
1、通过故事,引出本节的主题:氧气。(设计意图是:通过故事引发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3、实验探究,了解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做法如下:
(1)教师演示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
(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实验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含义。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来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4、通过物质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并得出结论:氧气含量不同,燃烧的现象也会不同,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的越剧烈。
5、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知识点,将学生所学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再现。
6、布置作业:使学生持续学习。
以上就是我对《氧气》这一节课时的教学设计,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