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三、噪声及其控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三、噪声及其控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2-18 15:5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噪声及其控制
一.教学目的
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和乐音;
2.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3.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4.知道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
5.知道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知道它们的性质以及在科学、社会、技术上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危害,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2.人耳听不见声音的频率范围,
超声波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1).作业部分讲解;
(2).概念检查.
2.噪声和乐音的区别:
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教材中“信息快递”)
3.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三大部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居民噪声。
噪声的危害:(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效应:耳茸、头疼、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物理效应:高强度噪声能损坏建筑物。
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声源结构,减少噪声的强度,再声源处加防护罩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2000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
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
B
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
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
D
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
音乐会里的钢琴声
B
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
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
D
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
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
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
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
D
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10)根据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通过实践活动,大喊一声,自己听到回声,猜一猜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根据你的猜测,设想如何才听到回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由优美的音乐、杂乱的声音引入,依次介绍噪声的来源、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上网查阅资料、课外实践活动,探究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环节:1.让学生展示学习体会及调查结果;2.通过对“控制噪声的简便方法”及“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的实验探究,加强对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的训练;3.通过教师有序地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