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课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元谋。 2、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发现情况:1956年,两颗牙齿化石和加工痕迹的石器、碳屑和烧骨。 二、北京人1、生存年代、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 2、发现过程:20世纪20年代,发现头盖骨化石、石器、石片。1987年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体质特征: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变得灵活轻巧,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慢,脑也在缓慢进化。“劳动起关键作用” 4、使用打制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5、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6、过群居生活。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三、山顶洞人 1、生存年代及地点:距今约1.8万年,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山顶部的洞穴里。 2、体质特征:面貌与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3、已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制造骨针、制作装饰、人工取火。
第二课 一、半坡聚落原始居民(黄河流域)1、距今年代、地点: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村。 2、社会组织形式:氏族 3、建筑:半地穴式 4、主要种植作物: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和芥菜。 5、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石斧、石镰、石铲、石刀、石墨盘、石墨棒。 6、生活用具:彩陶(鱼纹彩陶盆) 二、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 1、年代及地点: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2、组织形式:氏族 3、建筑:干栏式,结构复杂、技术高,显示和密度居民的聪明才智。 4、主要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5、使用工具:磨制石器和骨制工具。 6、生活用具:黑陶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年代及地点: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一代。 2、生产生活状况:农耕是主要生产事业,制陶工艺先进,还会制造玉器。 3、出现私有财产,产生贫富分化。
第三课: 一、炎帝与黄帝 1、炎黄二帝的贡献:(1)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还发明医药和陶器,开辟集市。 (2)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2、部落战争: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 3、炎黄阪泉大战:为争夺中原地区,炎黄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最后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 4、炎黄联合,形成华夏族: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占据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汉族的前身)。 5、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尧舜禅让1、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禅让:(1)含义:禅让是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2)禅让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与能。(3)禅让的实质:部落联盟的领导权从尧再到禹,并不是个人之间的权力转移,而是反映了这些部落势力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三、大禹治水 1、背景:尧舜期间,洪水泛滥,造成灾害,尧派鲧去治水,采取堵塞法,九年而不利,受到处罚。 2、治水过程(1)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洪水引人大海,取得成功。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2)领导人民开沟挖渠,饮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发展生产。被称为“大禹”。
第五课 一、家天下的夏朝 1、夏朝的建立:(1)背景: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因治水成功,威望大增。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禹的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个人意志已逐步取代了部落联盟会议的决定。(2)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3)建立者:禹(4)都城:阳城(5)地位: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1)世袭制特点:家族世世代代世袭王位,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家天下的历史。3、夏朝的统治(1)为巩固国家政权,筑有城堡和大型宫殿,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机构。(2)社会发展状况:经济活动以农耕为主,生产工具石制、蚌制、骨制,已有青铜器和陶器,陶器上有符号具备文字的形状,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二、商汤灭夏 1、商汤灭夏的原因(1)夏桀的暴政:夏的最后一位国王,奢侈残暴,引起人民不满。(2)居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日益强大。 2、商朝的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2)建立者:汤(3)都城:亳 3、盘庚迁殷(1)时间: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2)迁都意义:是商朝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加强了商王室的统治,是商朝历史由动荡走向稳定的转折点,也是商朝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4、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设置管理各项事务的官员,建立庞大的军队,活动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夏朝。(2)经济上: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还有规模较大的畜牧业,手工业为青铜器的铸造。(3)文化上: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具备文字的结构和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三、武王伐纣 1、武王伐纣(1)原因:商纣王的暴政 (2)灭商: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 2、西周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1046年(2)建立者:周武王(3)都城:镐京 3、西周经济发展情况: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经济发展表现在:农作物品种增多,有人工灌溉、手工业分工较细,瓷器制作普遍,开始用瓦。 4、西周的灭亡(1)灭亡的原因:西周末年,王室势力日益衰弱。(2)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3)灭亡标志: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5、东周的建立:(1)建立时间:公元前770年。(2)建立者:周平王。(3)都城:洛邑
第六课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 2、内容(1)授民授疆土,分封诸侯。(2)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 3、作用:巩固了周的统治,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 1、贵族:包括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属于统治阶级。 2、平民:隶属于贵族,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3、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犯,毫无人身自由。 三、军队、刑法、礼仪教化1、军队和刑法:目的是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 2、礼仪教化: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第七课 一、齐桓公称霸 1、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2、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乘机争霸。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4、齐桓公首先称霸:(1)原因: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水渔盐之利,经济富裕,为争霸提供物质条件。(2)霸主地位的标志: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周王派代表参加。 二、问鼎中原 1、晋楚争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军打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2、楚庄王称霸:(1)问鼎中原:楚庄王率兵北上,乘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有取天子而代之的架势。(2)楚晋在邲大战,楚军胜,楚庄王成为霸主。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2)三家分晋:韩、赵、魏。(3)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2、合纵:东方六国联合,共同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 连横: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朝秦暮楚”
第八课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千耦其耘:西周时期,个人无法完成繁重的劳动,在奴隶主贵族的田地里集体劳作。2、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1)时间:春秋时期 (2)种类:锸、锄、耙、镢等。(3)广泛使用的意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耕作技术的进步:(1)牛耕出现的时间:春秋时期 (2)使用牛耕的意义:牛耕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解放了劳动人手,是我国古代耕作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2)生产方式的变化:由公作转化为分地。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1、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确立封建统治。 2、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 3、主要变法:魏国李锂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背景: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诸侯争霸的现实压力。目的:富国强兵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作用: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九课 甲骨文:(1)含义:商朝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2)出土地点:殷墟 (3)意义: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标志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青铜器:(1)商朝青铜器铸造业的发展: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商朝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精湛。(2)司母戊鼎(代表):名字由来:鼎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特点: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庄严凝重。意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折射出当时强盛的国力,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第十课 1、春秋时期 (1)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主要是“仁”和“礼”,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主张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论语》: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2)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顺其自然。《道德经》:老子的弟子整理的老子思想的书。 2、战国时期:(1)百家争鸣:背景: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士人的游说,讲学,私学的兴办。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2)诸子百家:儒家: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民贵”“君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道家: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发家: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第十一课 一、都江堰 1、修建原因:排涝防旱 2、修建:岷江流域,战国时期,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功能为防洪灌溉。3、结构: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4、运作原理:深淘滩,低作堰。5、治水特点:重在疏导 6、意义:既防洪又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7、地位: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神器的编钟 (1)编钟用途及演奏特点: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特点是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音色清脆洪亮,深沉柔美。(2)构成和意义:由几件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铜钟组合而成。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音域宽广浑厚,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第十三课 一、秦灭六国 1、背景: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最强;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4、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二、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秦的暴政为根本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为直接原因。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重大事件:在陈建立张楚政权。5、结果:起义失败 6、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三、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的统治被推翻。四、楚汉战争: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长达四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的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在垓下大败项羽。
第十四课: 一、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制度:1、在中央: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皇帝以下,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郡长官叫郡守,县长官叫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二、经济上:(1)车同轨: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2)统一货币: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3)统一度量衡 三、文化上:书同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推行隶书。(4)军事上:修长城,目的是为防御匈奴,起止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5)思想上:焚书坑儒。
第十五课: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的建立: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修养生息。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经济基础。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提出者:董仲舒(2)含义: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3)具体措施:任用精通儒学学问的人为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在地方设立官学,用儒家思想培训官员,教化百姓。(4)历史影响: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二、削弱封国势力1原因: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2、措施:汉武帝采纳的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作用: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王国势力,使其无力与中央抗衡。三、强化监察制度(1)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2)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富豪。
第十六课: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1)秦始皇派蒙恬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2)汉高祖实行和亲政策。(3)汉武帝开始对匈奴采取攻势。(4)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 二、张骞通西域(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未果。(2)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加强同西域各国的联系。(3)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4)设置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宿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2)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十七课: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1)书写材料的演变: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或帛。(2)纸的发明:西汉前期(3)蔡伦改进造纸术:时间→东汉时期;改进→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做原料;优点→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传播→3、4世纪传到朝鲜、日本、阿拉伯国家、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二、医学(1)医圣: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时期,著作有《伤寒杂病论》,贡献是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2)神医:华佗(生活在东汉时期;贡献是研制成“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三、数学→《九章算术》(1)成书时间:东汉(2)内容: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3)突出成就:书中总结了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4)意义: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第十八课 一、宗教 1、佛教东来 (1)传入:西汉末年传人我国中原地区。(2)基本教义: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仰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3)影响: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道教的兴起:(1)时间:东汉后期(2)思想来源: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结合(3)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3)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二、《史记》(1)作者:司马迁。(2)体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叙史范围: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4)价值: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三、秦始皇兵马俑:(1)发现地点:陕西临潼。(2)艺术成就:反映了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3)文化价值: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二十课:一、曹操统一北方1、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2、条件:(1)政治上: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同时,曹操招揽贤士,得到更多人才。(2)经济上:实行屯田,实力日益增强,逐渐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3)军事上,取得关键性战役: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以少胜多)。二、三国鼎立:1、赤壁之战(1)时间:208年(2)双方:孙刘联军对曹操(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作用: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三国鼎立(1)魏:220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2)蜀:221年,刘备,定都成都。(3)吴:222年,孙权,定都建业。
第二十一课 一、人口南迁1、开始时间:东汉末年2、南迁原因:北方战乱,南方比较安定。3、南迁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岭南一带。二、淝水之战:1、时间:383年2、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4、影响: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使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打断。三、江南经济的发展:1、原因: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最主要的原因),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2、表现(1)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荒地的开垦、水利设施的兴建。(2)手工业:管理丝织部门的专门机构的建立、灌钢法的发明、青瓷烧制技术的提高。(3)商业:商品经济初步发展,城市繁荣。
第二十二课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1、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2、内迁的影响:受汉族统治者的压迫,加剧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2、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内容: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4、意义: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或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第二十三课:一、祖冲之和圆周率1、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著名的科学家。2、成就: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北魏和东魏时期的农学家。2、成就:他的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三、郦道元和《水经注》1、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2、成就:他的著作《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且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第二十四课 一、书法: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擅写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书法特点:端秀清新,绚丽华贵,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代表作:《兰亭序》)二、绘画: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绘画特色:“以行写神”,注重点睛传神和表现人物的特征;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三、石窟艺术:1、绘画雕塑、绘画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复习资料(主要知识点归纳)
1.主要国家建立情况 (国家、建立时间、建立者、亡国者、都城)
夏 前2070年 禹 桀 阳城
商 前1600年 汤 纣 亳、殷
西周 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幽王 镐京
秦 前221年 嬴政 咸阳
西汉 前206年 刘邦 长安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2.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禅让制:原始社会首领产生方式; 王位世袭制:从夏禹传子启开始
分封制:西周开始; 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包括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4.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5.称号与人物
神农氏:炎帝;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 大禹:禹
医圣:张仲景; 神医:华佗; 书圣:王羲之
6.人物与成就
李冰:都江堰 张骞:出使西域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麻沸散 司马迁:《史记》
祖冲之:圆周率 贾思勰:《齐民要术》 郦道元:《水经注》
王羲之:《兰亭序》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7.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 儒家:孟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子
8.中国之最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夏朝
春秋诸侯争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战国时期修建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主建的都江堰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秦朝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始于秦朝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西汉 (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
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 纸最早发明于西汉
最早发明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的人是华佗
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算方法的书籍是《九章算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写的《史记》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的人是祖冲之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贾思勰编的《齐民要术》
东晋南北朝时,最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2、商鞅变法
内容 影响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加强中央集权 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县制
统一度量衡。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经济发展,国富
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
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思想:“仁”和“礼”两部分。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主张以礼治国。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战国 孟子 施仁政于民;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辩证法: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实行法治;提出建立君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统一车轨,修建驰道;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加强了思想统治,有利于统一,但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逐匈奴,筑长城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5、秦汉时期的文化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成就 影响(意义)
造纸术 西汉前期发明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中医学 东汉 “医圣”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 “麻沸散” “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数学 东汉 《九章算术》 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佛教 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道教 东汉末年形成了道教。
史学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雕塑 秦汉 秦始皇陵兵马俑 是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缀术》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地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书画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巧记历史
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会造工具能用火,境内人类为最先。
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骨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
四千年前黄河边,炎帝黄帝写佳篇;战败蚩尤结联盟,华夏后人尊祖先。
龟甲兽骨文字刻,征战狩猎卜结果。文字可考在商朝,甲骨文在是最早。
孝公颁诏前356,商鞅变法最有力,承认土地私人有,奖励耕战免徭役,废除贵族旧权力,建立县制搞治理,封建经济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为了统一和专制,小篆隶书标准字,统一货币度量衡,抵御匈奴修长城。
西汉刘邦都长安,建立前202年。雄才大略汉武帝,儒学治国仲舒言,罢黜百家尊儒术,正统思想两千年。
武帝强化监察制,司隶校尉督京师。十三州部有刺史,地方豪富受抑制。
纸的发明在西汉,东汉蔡伦改完善。省料质高蔡侯纸,3、4世纪已普遍。
东汉时期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后人尊称为医圣。华佗研制麻沸散,世界医学是创举,救死扶伤誉神医。
汉末公元200年,曹操袁绍官渡战,袁绍骄傲又轻敌,自恃粮多兵十万,曹操兵力三四万,举贤纳士不武断。身先士卒亲出战,以少胜多载史篇。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三国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继汉业。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国起。
南朝“冲之”爱科研,数学天文有贡献,精确计算圆周率,领先世界约千年。
北朝有个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他写,农林牧副渔五业,不误农时抓季节。改进技术和方法,农学史上硕果结。
东晋羲之写字行,书法艺术集大成,代表作品《兰亭序》,行书天下第一名。后人给王送美誉,尊称他为大“书圣”。
东晋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画工深,《女史箴图》是其一,《洛神赋图》更传神。
北魏劈山凿石窟,“云冈”“龙门”最杰出,继承秦汉的风格,吸收佛教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