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下列关于儒家经典著作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祭祀的歌谣。
B.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曹刿论战》一文出自《左传》。
C.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D.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A. 弗敢专也???专:独断专行 B. 必以分人????以:把
C. 弗敢加也???加:虚夸 D.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又何 间焉(jiàn)? 牺牲玉 帛(bó)
B. 遂逐齐师(suí)? 下视其 辙(zhé)
C. 望其旗 靡(mǐ)? 肉食者 谋之(móu)
D. 小信未 孚(fú)? 公将 驰之(chí)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 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 文章语言十分精练,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倚仗数量上的优势急于取胜的心理。
D. 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下面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 何以战 B. 何陋之有
C. 吾与徐公孰美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朝服衣冠(cháo)? 谤讥(bàng)? 窥镜(kuī)
B. 时时而 间进(jiàn)? 暮 寝(qǐn)? 王之 蔽(bì)
C. 期年之后(jī)? 纳 谏(jiàn)? 市 朝(cháo)
D. 弗如远甚(fú)? 昳丽(yì)? 孰与(shú)
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
A. 从反面讽刺 B. 含蓄地嘲讽 C. 从正面说服 D. 委婉地规劝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题。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对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B.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对邹忌的讽谏艺术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巧妙设喻 B. 先扬后抑 C. 高屋建瓴 D. 以大见小
对妻妾客的回答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妻的回答虽然包含了对邹忌的无限偏爱,却是实情。
B. 妾的回答也用了反问句,但感情与妻并不完全相同。
C. 客的回答,语气显得较为平淡,只是应酬逢迎之态。
D. 妻妾客的回答,体现了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和心理。
对选文中人物对话的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式参差错落,庄严典雅。
B. 邹忌比美时句式整齐,通俗简洁。
C. 句式对仗工整,庄重恳切。
D. 邹忌劝谏时语言整饬,辞藻华丽。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也叫“奏章”或“奏疏”。
B. 本文是奏章,全文以议论为主,同时在议论中融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C. 诸葛亮以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三条建议。
D. 《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疲 弊(bì)? 陛下(bì)? 陟罚臧 否(pǐ)
B. 行阵(háng)? 驽 钝(dùn)? 裨补 阙漏(quē)
C. 崩 殂(cú)? 恢 弘(hòng)? 夙夜忧叹(sù)
D. 以彰其 咎(chù)? 妄自 菲薄(fěi)? 攘除(rǎng)
选出对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有误的一项(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 这首词起笔一问一答,举目远望,收入眼底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风光,流露出对被占领的中原地区的怀念。
B. “年少万兜鍪”中用“兜鍪”代指兵士,孙权统帅千军万马,更显英姿飒爽,少年有为。
C. “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引用曹操的话肯定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对满朝文武庸碌无能、怯懦苟安的痛心。
D. 这首词上阕纵怀远古奇豪情,下阕落笔眼前引遐思,怀古伤今,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 《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 《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潼关的险要。潼关在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事关存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 《十五从军征》——郭茂倩——北宋
B.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代
C.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北宋
D. 《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
选出下列对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 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态峰峦以动感,“怒”字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B. “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把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直接呈现出来。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评判,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阅读《过零丁洋》,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 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 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二、文言文阅读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邺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解释下列下划线词的意思。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天雨(??? )
(3)是日,饮酒乐(??? )
(4)公将焉之(??? )
下列哪一项“之”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
A. 公将焉之 B. 择其善者而从之
C. 身自罢之 D. 下车引之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往,身自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A) 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B) 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1)依据提示,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情节:花房邂逅,感受温暖→ ______ ?重戴桂冠,冷落花农→ ______
好处: ______
(2)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3)结合上下文品析语言。
(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从修辞的角度品析)
(B)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
(4)小说中的唐先生与老范地位悬殊,身份、学识、境遇迥异,两个不同人生轨迹的人在花房邂逅,几经周折,成就了一段耐人寻味的人间往事。你认为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能走到一起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用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下列对《水调歌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写词人把酒同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B. 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也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D.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 何陋之有?
C.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是长发飘飘才叫可爱,也不是浓妆艳抹才叫美;那一道道在脸上勒出的血痕也叫美,那隔空给人的拥抱也叫可爱。你的样子我们铭记在心,你的精神我们世代传唱,你的勇气我们继承发扬,因为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让14亿人都成为你的样子,我们就能在春暖花开之时,看到你脱下防护服、揭开口罩露出灿烂的笑容。
请你以“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为中心论点和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来赞美一线医务工作者。
要求:①议论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逐项辨析正误即可。
【解答】
A.《诗经》中的“风”是当时各地的民间歌谣,“颂”才是各地祭祀的歌谣。故A项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2.【答案】A
【解析】A.有误,我不敢独自亨用,专:独自占有。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识记。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一定要掌握起来,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首先要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其次要掌握文言文词语的特点,读对单音节词;然后还可以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注意划分节奏不要太琐碎,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
【解答】
ACD朗读停顿无误。故ACD不符合题意。
B项句子的意思是: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结合意思分析,此句正确的停顿应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音的辨析拼读能力。此类题型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另外,学生要结合平时文言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文章中具体的语境,来掌握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
【解答】
B.“遂”应读suì。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主题、情感、重点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文章的写作特色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思考段落的作用,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就能很好答题。
【解答】
D“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分析不正确。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可根据具体语境辨析。
【解答】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战”。故A不符合题意。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故B不符合题意。
C.普通的问句。故C符合题意。
D.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微斯人,吾与谁归”。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A
【解析】A项,朝服衣冠中的”朝“应读”zhāo“。
8.【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题目中“讽”的意思是委婉地规劝。故选D。
9.【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一参考意义,二参考音节,三参考表达习惯,四参考特殊读法。这里可以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C.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因此其正确的断句是: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故选C。?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邹忌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蔽甚”,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因此,邹忌采用了巧妙设喻的劝谏方式。故选A。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对文中句子“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的分析可知,A项分析错误,妻的回答包含了对邹忌的无限偏爱。因为邹忌不如客人漂亮。故选A。?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把握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然后从句式、辞藻、中的词语等角度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最后抓住重点词句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这里句式句式整齐,通俗简洁。故选B。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平时要积累作品名称、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体裁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
【解答】
C.应该是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故C错误。
ABD正确。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字音。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字形往往在同音字、形似字上出现错误。解答此类题,可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词义或字义来判断。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易错字、同音字、形似字,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解答】
ABC三项加线字注音正确。
D项“以彰其咎”的“咎”读“jiù”,故D有误。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ABC.正确;
D.错误,上阕落笔眼前引遐思。
故选:D。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据此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解答】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环境描写。诗中没有心理描写,故B错误。ACD正确。
故选B。
17.【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
C项中“北宋”应改为“南宋”。故C对应错误。
ABD对应正确。
故选C。
18.【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直接呈现出来”表述不正确。
故选:C。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诗歌的基本常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1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以及准确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阅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及主题,要抓住文中重要的词句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最适用的方法是:先从诗歌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再用选项内容与之相互对照,接着找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最后判断哪一个选项理解不正确。
【解答】
ACD正确。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故B错误。
?故选B。
20.【答案】【小题1】???????(1)约定? (2)下雨? (3)这? (4)哪里
【小题2】A
【小题3】(1)我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去打猎,虽然现在很快乐,(我)难道可以不遵守约定吗?
???????(2)(魏文侯)于是前往(约定的地方),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
【小题4】言而有信(或讲信用)
【解析】
1.?【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得出答案即可。期,约定;雨,下雨;是,这;焉,哪里。
2.?【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之”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来判断字词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之”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解答】
A .?之:去;
BCD . 之:代词。
故选A。
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期、虽、岂、乃、往、身、罢”的正确翻译。
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通过魏文侯的表现,可知他言而有信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21.【答案】花房交往,感受真情;;再次落魄,重识真情;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
【解析】(1)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花房交往,感受真情;再次落魄,重识真情.好处: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
(2)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①有才华,热爱艺术,绘画雕刻都有造诣②温良、和善,懂得感恩③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的情意,
(3)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A)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唐先生从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到被?打击受冷落的境况的变化.
(B)处: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的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出老范纯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4)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只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示例:我认为可以,因为虽然人的地位悬殊,身份、学识、境遇迥异,但是人的本性、品质、品味是可以一样的,所以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能走到一起.
答案
(1)花房交往,感受真情;再次落魄,重识真情.
好处: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
(2)①有才华,热爱艺术,绘画雕刻都有造诣②温良、和善,懂得感恩③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的情意,
(3)(A)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唐先生从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到被?打击受冷落的境况的变化.
(B)处: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的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出老范纯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4)示例:我认为可以,因为虽然人的地位悬殊,身份、学识、境遇迥异,但是人的本性、品质、品味是可以一样的,所以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能走到一起.
本文通过著名画家唐先生从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到被打击受冷落,而花农老范却一如既往的尊重他,每年给他送来最美的菊花,并且把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当做最珍贵的宝物,表现了普通小人物身上的宝贵品质.
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22.【答案】【小题1】B
【小题2】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理解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相关内容,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主旨、情感、写法等来品析诗歌;最后结合题目要求,一一对照题中的各个选项来辨析、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
ACD理解正确。
B“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表述有误。应为:“月的阴睛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是一种自然常理。故B理解不正确。
故选B。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一词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学生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解答】?
“山之僧智仙也”中“之”结构助词“的”。
A“之”是主谓之间,不翻译。
B“之”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思。
C“之”是结构助词“的”。
D“之”是代词。
故选C。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求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包含两个关键词,“你的样子”既指外在面貌,更指精神面貌。“中国的样子”指国家形象和国家的精神风采。可以写出“你”的忙碌,为抗疫而奔波奋斗;可以是“你”的不惧风险,勇敢逆行;可以是“你”的长期坚守,或是忍住东性,“宅”在家里……,联系国家在困难中砥砺前行。不行困难屈服,不被病魔吓到。通过这些来体现“中国的样子”即中国精神或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列举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