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46张PPT)+ 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46张PPT)+ 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09:45:54

内容文字预览

(共46张PPT)
蒹葭
明确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分析意象,并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体验理解诗歌的意境。
3、品味诗歌的美感。
4、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
分析歌者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学习难点:
分析“伊人”的形象并体会其深刻内涵。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这里说说的“诗”,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走进2000多年以前的周代,去体会了解掌握《诗经》。
导入新课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朱熹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现在的解释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解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
《秦风》
“芦苇”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
2、揣摩节奏韵律
3、掌握诗歌情感
总结归纳:
《蒹葭》音韵美
1、四言为主,韵脚整齐。
2、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读,注意停顿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听范读,体会情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读准字音
蒹葭苍苍,(jiān
jiā)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sù
huí)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
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sì)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zhǐ)
结合注释,试译全诗。
提示:
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疏通诗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芦苇。
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
疏通文意: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从,跟随、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仿佛、好像。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就站在水的中央。
“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主人公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这四句表现了伊人难寻。
译文: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露水没有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的岸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道阻且跻:路又险又高。
阻,险。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这几句描写河水苍茫浩渺、飘忽不定,虽然伊人可望不可即,但主人公并没有因此放弃,仍执著追求,这两句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译文: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完。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涘: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好,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
诗意粗解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结构内容
1.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伙子对意中人的爱慕和追寻,
表现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望、惆怅的心情。
合作探究
2、赏析诗歌中的“伊人”的形象?
美丽、善良、温柔、可爱、朴实、贤惠、大方、高洁、优雅、、、、、、
3.
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答案】用水边的秋景起兴,给人以凄
清之感。
4.
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答案】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
5.
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
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
,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
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
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
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
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
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
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托物起兴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艺术特色
三章
八句
前两句
写景
后六句
抒情
反复咏叹,重章叠唱
表现手法
重难点小结
开篇以水岸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能相见的惆怅。中间段落用反复咏叹,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主人公失望和愁闷之情。结尾反复咏叹写出追求之路的漫长艰辛,突出主人公感情的持久急切。
1.运用“兴”的手法。
本诗同样采用了“兴”的艺术手法。每章的开头两句即以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秋天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自己爱慕的恋人,从而引起正文。
2.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完的过程,表现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的执着,也在这种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
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
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
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
,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
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
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
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
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
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
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3.虚实结合。
本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
她”就在面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想象,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画的是一片秋水岸边凄清的秋天景色,描绘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诗人此时此景的心情,又暗寓了诗人此时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这样写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未道一声思念而思念之情全然展现。
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注意起兴)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主旨探究
所谓
“伊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多种主题说
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首诗是情诗,男为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爱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这首诗歌抒发男主人公了对意中人的执着追求的思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揭示了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首诗是情诗,男为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爱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1.历来对“伊人”的解读: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①执著追求:
②历经艰险:
③求而不得:
④渴慕伊人:
2、诗中的主人公(歌者)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为自己的理想目和标而上下求索,不
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反复咏叹
在水一方
伊人难求
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课堂小结
从《蒹葭》中,你还能够想到什么呢?可以是以前学过的诗或句子,也许是生活中的人和事。
(1)牛郎织女一年一见反而越益美好;
(2)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要像诗中的主人公
一样,不畏艰险,勇敢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老师相
信,只要有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1.《蒹葭》中点明季节的诗句是:
2.出自《蒹葭》的成语有:
课堂练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
1.(2011.益阳市)《蒹葭》中,一唱三叹,叙写“溯洄从之”的艰险的诗句是有:“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2.(2012.贵州)

这首诗歌运用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如何理解这首诗抒发的感情?
③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萧瑟、凄清的秋景画面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相思之苦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渐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业设计:
1、默写全文。
2、学习《诗经》比、兴写作手法,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心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感。
3、将《蒹葭》中出现的美丽画面画成一副简笔画。(可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