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重力
力的示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5)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这一结论对实际问题作出
分析和判断;
⑵经历探究过程得到物体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
(3)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并能对具体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养成尊重自然规律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和重力的方向;
(2)重力的概念。
【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器材】铁架台、重垂线、橡皮泥、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语:物体总会向下运动最终落向地面,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定义: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2.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猜一猜】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说出支持你观点的依据。
【学生讨论总结】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和体积有关。
【议一议】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1)探究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做一做】选择器材,设计方案。
【点拨】在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时,用同一个形状可变的物体,保持质量不变。
【学生活动】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称出其重力的大小,并将数据记录入表格中。
【归纳结论】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小结归纳】(板书)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做一做】选择器材,设计方案。
【点拨】在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时,应限定物体的形状,可选用钩码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改变钩码的数量(质量),称出其重力的大小,并将数据记录入表格中。
次数
钩码质量(kg)
钩码重力(N)
策略重力与质量的比值(N/
kg)
【小结归纳】(板书)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G=mg
【说明】公式G=mg,g表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
N/
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
N/
kg。
3.活动:判断重力的方向
【猜一猜】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
【试一试】按图示器材进行实验。
缓慢改变木板的倾角,观察悬线OA的方向;剪断悬线OA,观察小球
下落的方向。
【提示】悬线OA受到的重力方向和小球下落方向都是沿重力的方向。
【小结归纳】(板书)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应用】重垂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的。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图。
起点-----力的作用点,长度-----力的大小,箭头----力的方向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
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6.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
【观察】
【小结归纳】(板书)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三、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
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四、作业:以《假如没有重力》
为题写一篇作文
五、板书设计:
8.2重力
力的示意图
一.重力的概念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重力用G表示
二.重力的大小
1.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2.物体的质量越大,可能受到的重力越大,
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三.重力的方向
1.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
四.力的示意图
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六、教学反思:
1、在研究重力大小问题时,注重在探究过程的引导上给学生更大空间,进行有效调控,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其他猜想;采用有效激励方式,关注困难学生,给予及时辅导。这也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2、关于重力的计算增加适量的开放题、实践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会更深一些。
3、学生完成的实验表格和图象应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下,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在学习重力方向教学中,让学生运用知识亲自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检查画框是
否挂正,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之中,使学生感悟到物理是有用的,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