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科学专题7声光波【真题精析+基础考查+探究创新】(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科学专题7声光波【真题精析+基础考查+探究创新】(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18 21: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科学专题七 声光波
第一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中考试题精析
一、基础考查题
1.(温州)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精析: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放大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放在水中的筷子弯折属于光的折射。
解答:A
2.(金华)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
A.平面镜使物体成等大的虚像 B.月光下的人影 C.小孔成像
D.用放大镜观察到动植物标本成放大的虚像
精析:在光学中有很多像,我们应了解各种像的成像原理。A中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引起的虚像。B中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c中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实像。D中用放大镜看到标本的虚像,这是物体在透镜的焦距内,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虚像。
解答:D
3.(湖州)如下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
A.向左移动后静止 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先向左移动后向右移动 D.仍在原来位置
精析:当向容器内加水时,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如上图,当水加到a位置时,由于折射光斑将移动到A处;当水加到6位置时,光斑将移动到B处。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向左移动,加满水后则静止。
解答:A
二、迁移实践题
4.(绍兴)如图是某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眼球内成像的示意图。则该人所患眼病和矫正时应配制的眼镜片分别是( )。
A.远视 凹透镜 B.远视凸透镜 C.近视 凹透镜 D.近视凸透镜
精析: 人视觉的产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眼球内部,各种器官和组织组成了眼球的折光系统。整个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足晶状体。若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情况如上图。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像成在视网膜前,使人无法看清物体,是近视眼。这时,这个人可配戴装有凹透镜的眼镜,先把光线稍加发散,再通过眼球成像到视网膜上,从而得到矫正。老化眼(远视眼)则刚好相反,眼球的前后径过短,像成在视网膜后,要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解答:C
5.(湖州)小明在某商场买鞋,他选一新鞋在竖直的“试鞋镜”前试穿,如图所示,但在镜中他看不到自己穿着的新鞋的像.为了看到新鞋的像,他应该( )。
A.使身体离镜子近一些    B.使身体离镜子远一些
C.把穿着新鞋的脚抬高D.弯腰或下蹲
精析:所谓要在镜子中看到新鞋子的像就是要求鞋子发出的光线经试鞋镜反射后能进入小明的眼睛。如图所示,要让鞋子发出的光线进入小明的眼睛,试鞋镜的最高点至少在A处;很明最镜子不够高,所以小明看不到鞋子的像。若要看到鞋子,小明必须弯腰或下蹲到B位置处。故选D。小明若用其他三种方法,我们均可用作图的方式来说明,他是看不到鞋子像的。
解答:D
三、探究创新题
6.(浙江)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确定橡皮泥在A中成像的位置,图中应选用________(“平面镜”或“薄玻璃板”),橡皮泥经A所成的像是______( 填“实”或“虚” )像。
精析:此题为考题的一个新亮点,它将原来一直不能以书面形式考查的实验。以书面形式考查,得分率不是很高,但会是今后命题的一个方向。
解答:薄玻璃板
实验序号 物距(cm) 像距(cm) 成像情况
1 30 15 缩小的像
2 20 20 等大的像
3 12 60 放大的像
7.(金华)某同学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把一只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再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调整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移动蜡烛和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实验得到的物距,像距及成像情况如下表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
A.小于7.5cm B.等于15cm C.等于10cm D.大于12Cm
精析:由题可知,当物距u=20cm时,像距v=20cm,成等大的像,其实此时物体应处在两倍焦距处,即“u=2f=20cm,所以f=10cm。
解答:C
8.(金华)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的一物体,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离凸透镜5cm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精析: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要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若能作出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图,则能很好的解答该题。如图可知,当物体在两倍焦距以外,即u>2f时,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此时u>v。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即2f>u>f时,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此时uv,所以物体在两倍焦距以外,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A。
其实从该题我们还可以判断出透镜焦距的大致范围。由上面分析可知,u>2f即20cm>2f,则lOcm>f,2f>v>f,即2f>5cm>f,则5cm>f>2.5cm。则可知该透镜的焦距在5cm>f>2.5 cm之间。
解答:A
模拟试题精练
一、基础考查题
1.某同学从远处走向一面穿衣镜,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及像和人之间的距离正确的是( )。
A.像大小不变,像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小 B.像变大,像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大
C.像变大,像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小 D.像大小不变,像和人之间的距离不变
2.在硬纸板上穿一个小洞,通过小洞向外看,眼睛向小洞逐渐靠近,看到外面景物范围将(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3.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
4.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 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不绝对平行
C.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 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5.年6月8日下午13时左右在南通看到了“金星凌日”的天文奇观。“金星凌日”是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现象,它的产生和日食的道理相同。图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图中金星的位置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6.如图甲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乙中的 ( )。
7.如图所示,教学用投影仪,可将胶片上的字放大后投到屏幕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如果要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具体做法是( )。
A.投影仪靠近屏幕,凸透镜向上移动
B.投影仪远离屏幕,凸透镜向下移动
C.投影仪靠近屏幕,凸透镜向下移动
D.投影仪远离屏幕,凸透镜向上移动
二、迁移实践题
8.小李与小胡用同一照相机给站在某处的同学拍照,洗出的底片如图所示,甲是小李拍的,乙是小胡拍的。根据底片以下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
A.若拍照时所选镜头焦距一样,则小李离被拍的同学的距离远
B.小李与小胡所拍的像都成像在两倍焦距之外
C.小胡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李的一样大,小胡移动位置后,镜头要往前伸
D.小胡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李的一样大,小胡移动位置后,镜头与胶卷距离不变
9.如图所示,OA是光从水中射入空气的一条反射光线,若OA与水面夹角60°,关于入射角α、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α=60°,β<60°B.α=60°,β>60°
C.α=30°,β<30°D.α=30°,β>30°
10.下面四种光的折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11.如图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某同学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① 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上面
② 取两支长短、粗细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的一支放在玻璃板前的直尺上,可以看到玻璃板后出现蜡烛的像
③ 把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
④ 在直尺上记录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和未点燃的蜡烛到玻璃的距离改变物距,重做上面的实验。其中根据步骤
③ 可得到的结论是( )。
A.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B.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C.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虚像 D.像在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12.如图所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在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中的
13.如图所示,是在一些交通道路口、银行等公共场所安装的两种电子监控器。它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光学系统,另一部分为光电转换系统,光学系统收集监控区域内的景物信息,光电转换系统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送到监控中心,实现间接监控的目的。其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于( )。
A.平面镜成虚像 B.凸透镜成实像 C.显微镜 D.凸透镜成虚像
14.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族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已步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行列。观察发现,小汽车前而挡风玻璃并不是竖直安装的,其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美观 B.可以有效减小外界噪声干扰
C.扩大视野 D.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不在车的正前方
15.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图甲的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图乙中的四幅图是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方法和光路,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 )。
16.将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30cm的地方,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有蜡烛清晰放大的像,由此可知,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cm B.15cm C.10cm D.5cm
三、探究创新题
17.校医务室检查视力时,因房间太小而使用一个平面镜,让学生看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2.8m,如图所示,而体检要求人与视力表距离应为5m,则该同学所在位置距镜子的距离应为________________m。
18.有一种液面微变监光束发射器视器,基本结构原理如图所示,光束发射器始终以一定角度向被监视的液面发射一束细光;光束经液面反射,其反射光被水平放置的平面光电转换接收器接收,再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若反射到光电转换接收器的光点由S2移向S1,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_________;若接收器上接收到的光点由S2移到S3,则说明被监视的液面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19.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把蜡烛放到凸透镜前20cm处,光屏上可呈现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5cm,移动光屏可接收到_________像。
20.某校同学在学习了眼睛和眼镜的内容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他们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用薄膜充入水后制成水凸透镜(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有少量水)、光屏等。水凸透镜的厚薄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其装置如图所示。
(1)在此实验装置中,_________相当于人眼球中的晶状体。_________相当于人眼球中视网膜。
(2)请你用此实验装置探究近视眼的成因,写出实验过程。
21.(1)如图所示为一个反射式路灯,S为灯泡位置,图中已画出灯泡射出的两条最边缘的出射光线。MN 是一个可以调节倾斜程度的平面镜。请在图中画出灯S照亮路面的范围(保留作图中必要的辅助线)。请提出一种能够增大灯照亮范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宇同学在家中阁楼上有一个小型物理实验室,如图所示,但他每次做光学实验时就感到很麻烦,因为需要跑到有天窗的一间,请你用平面镜帮他将阳光引到实验室并使阳光垂直射到实验台的台面上,要求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及其中一条光线,用箭头标出光线方向。
22.如图(a)所示,直线AB是光滑木板与棉布的分界线(木板与棉布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使一个小线轴(如缝纫机上的线轴)沿着与直线AB成一角度的方向PO匀速滚动,可以看到,线轴在棉布上滚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如图(b)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时传播方向也发生了改变。
(1)由图(a)可知当线轴的甲轮刚接触到棉布时,其速 度的大小将_________ (填“变小”“不变”或“变大”),此时乙轮速度的大小将_________ (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2)从图(a)(b)两种类似现象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而发生折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3)在你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是否运用过本题的研究方法?请列举一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第1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2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凸透镜焦距/cm 14 14 14 14 16 16 16 16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cm 20 30 40 60 20 30 40 60
像到凸透镜距离/cm 47 26 22 18 80 34 27 22
像的正倒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请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
第二节 声和波
中考试题精析
一、基础考查题
1.(温州)下列现象中,属于声现象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汽车减速时,人向前倾 C.打雷时听到雷声 D.放在手心的冰块慢慢融化
精析:湿衣服晾干是蒸发现象;汽车减速时,人向前倾是因为惯性;打雷时昕到雷声是声现象;冰块融化是物态的变化。
解答:C
2.(桂林)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精析:该题是考查物体为什么会出现某种颜色。(a)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色光的颜色;(b)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它反射的色光颜色相同,吸收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桃花是不透明物体,它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现在桃花是红色,说明桃花能反射红光。
解答:C
二、迁移实践题
3.(台州)如下图所示,小铃铛通过细线固定在盛满CO2的集气瓶中。向瓶中倒入浓NaOH溶液,迅速塞紧瓶塞并轻轻振荡。过一会儿,再摇动集气瓶,只看见铃的振动,却听不到铃声。
(1)写出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不到铃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1)2Na0H+C02=Na2C03+H20
(2)真空不能传声(或瓶内已接近真空)
4.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波属于电磁渡
C.微波炉是利用电磁渡来加热食品的 D.无线电广播信号是靠电磁波传播的
精析: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和光速一样为3×lO8m/s,故A错。光波也是电磁波。
解答:A
三、探究创新题
5.(杭州)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问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 s第一次昕到回声,又经过O.50 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________。已知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m。
精析:声波与光一样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波传入耳朵里就是回 声。人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在O.1 s以上。人们常利用声波的反射来测量距离。
当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时,设经过1.00 s后听到了右边的回音,则测量员到右边峭壁的距离为
S右 = vt右/2 =(340m/s×1.00s)/2 = 170m
又经过O.50s再次听到回声,说明左边声传播的时间为1.5s,则
S左 = vt左/2 =(340m/s×1.50s)/2 = 255m
两峭壁问的距离为S右+ S左 =170m+255m=425m。
解答:反射 425
模拟试题精练
一、基础考查题
1.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声板,这种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你将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发光区域是“ )。
A.红、绿、蓝 B.红、黄、蓝 C.红、黄、紫 D.黄、绿、紫
3.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光和电磁波中,只有电磁波能够传递信息
B.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和电视都是利用导线中的电流传递信息的
C.摄像机拍得的物体图像,直接通过发射天线发射传播
D.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都可以用来传递信息
4.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A.瓶振动,水的高度 B.瓶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5.电视机遥控器前端有一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它可以发出不同的( )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A.红外线 B.紫外线 C.超声波 D.次声波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B.只要物体振动,一定有声波产生
C.回音的声速比原来声音的声速要小 D.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7.手机是现代人们最常用的通信工具之一,手机间通话和收发信息是利用( )。
A.微波传送 B.超声波传送 C.光纤传送 D.空气传送
8.天地万物,五光十色。关于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B.可通过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
C.光是一种电磁波 D.白光是单色光
二、迁移实践题
9.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 改变发声的音调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10.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
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5100 5000 130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11.电视机换台时,实际上是在改变( )。
A.电视台的发射频率 B.电视机的接收频率
C.电视台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速 D.电视机接收的电磁波的波速
12.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13.如图中小明同学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他研究的是( )。
A.音色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音调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D.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14.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画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接收到了电磁波
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感受到了地磁场的变化
15.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16.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翅5次~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次~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能感到蝴蝶从你身后飞过 B.能感到蜜蜂从你身后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17.你观察过下列现象吗?安静的傍晚,狗竖起耳朵在警觉地谛听。这是由于( )。
A.狗听到很远处的人们手机的对话 B.狗听到火星发出的声音
C.狗听到人耳所不能觉察的某些高频率的声音 D.狗听到无线电波
三、探究创新题
18.一朵月季花在阳光下呈现出十分耀眼的红色,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
19.有一种“隐形飞机”,可以有效避开雷达的探测,秘密之一在于它的表面有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能够_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对电磁波吸收作用,秘密之二在于它的表面制成特殊形状,这种形状能够_____________ (填“增强”或“减弱”)电磁波反射回雷达设备。
20.如下图所示,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_____________ (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________ (填“音调”或“响度”)。
21.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实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d、e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_________是乐音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_____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没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较长 长 短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24.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关系,小明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现钢尺被压得越弯,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这些实验证据他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收集证据时的错误是什么?
25.一只汽船以4m/s速度在河面上航行,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3s后听到了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回声,问悬崖离汽船原来所在位置有多远?
中考科学专题七 声光波答案
第一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A 2.B 3.B 4.C 5.D 6.D 7.B 8.C 9.D 10.B
11.D 12.B  13.B  14.D  15.C  16.A 17.2.2
18.上升 下降
19.倒立、放大的实
20.
(1)水凸透镜 光屏
(2)将蜡烛、水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保持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调节水凸透镜的位置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向水凸透镜中注水,使晶状体变厚,观察光屏上所成蜡烛的像将变得不清晰,将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观察到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21.
(1)将灯泡向上移 (2)
22.
(1)变小 不变
(2)传播速度发生了变化
(3)在学习电学时,用水流类比电流
23.
(1)①蜡烛的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
②蜡烛放在焦点上;
③蜡烛放在焦点以内;
④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离焦点过近,成像较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屏承接不到像;
(2)①在凸透镜焦距一定且成实像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越远(近),像离凸透镜越近(远);
②在成实像情况下,物距相同时,透镜焦距越大,像离透镜越远;
③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大于1倍焦距,成倒立的像。
第二节 声和波
1.B 2.A 3.D 4.A 5.A 6.A 7.A 8.D 9.D 10.C 11. B 12.C 13.B 14.A 15.D 16.B 17.C
18.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
19.增强 减弱
20.转递信息 响度
21.振幅大 响度大 d 防止噪音、阻断噪音的传波或防止噪音进入耳朵
22.机械闹钟 B 泡沫、衣服、锡箔纸
23.看车子震动时,应该停车子发出的声音,不应该听桌面发出的声音;或没有在同一研究对象上收集信息
24.516m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