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科学专题16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真题精析+基础考查+探究创新】(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科学专题16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真题精析+基础考查+探究创新】(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18 21:4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科学专题十六 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
第一节 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
中考试题精析
一、基础考查题
1.(嘉兴)固实验室中有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为了区分它们,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方案。你认为不能把两者区分开来的是( )。
A.进行导电性试验,能导电的是饱和食盐水
B.用压强计来测定同深度处的压强,压强较大的是饱和食盐水
C.分别加入少量食盐晶体,晶体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食盐水
D,用普通显微镜观察,能看到钠离子的是饱和食盐水
精析:能否将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区分开来,关键在于选项中的试剂或条件能否使两者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因为饱和食盐水能导电而蒸馏水不能导电,故A选项能将两者区分开来;因为饱和食盐水的密度比蒸馏水大,所以用压强计来测定同深度处的压强,饱和食盐水较大;由于食盐水是饱和的,所以它已经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而蒸馏水则可以溶解食盐;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物质的微观世界,观察不到两者的区别,所以不能区分。其实,区分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用蒸发的方法,有晶体析出的是食盐水;将一木块投入两种液体中,浸入体积较大的为蒸馏水;放一新鲜的蔬菜菜梗,菜梗变萎蔫的是饱和食盐水;取两份体积相同的液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沉下去的一端放着的是饱和食盐水;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饱和食盐水等。
解答:D
2.(衢州)氧化物、酸、碱、盐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初中自然科学中重要学习内容之一。现有如下所示的转换关系:
请写出A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
G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
精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推断题,解答这一类题目的关键是能找到“突破口”——些富有“特色”的现象。在本题中,第一个突破口应为E,因为在初中阶段,只有氢氧化铜为蓝色沉淀,所以可以确定E即为氢氧化铜,由此还能得出C为一种铜盐;本题的第二个突破口应为G,因为在初中阶段,只有两种沉淀不溶于酸,即为硫酸钡和氯化银,所以G应是以上两种沉淀中的其中一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D与BaCl2的反应中,C应得到BaCl2中的Cl-(因为如果得到Ba2+,则将使C中有两种阳离子而发生矛盾),从以上分析可知,C即为CuCl2,而G即为BaS04;本题的第三个突破口应为Cu0,因为它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金属氧化物,根据常见无机物之间的关系,它除了可以与还原性的物质反应之外,第二条性质便是与酸反应,因此C为CuCl2,则A即为HCl。
解答:HCl BaS04
二、迁移实践题
3.(黄冈)食盐、食醋、纯碱等均为家庭厨房中常用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你能做成的实验是( )
①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②鉴别食盐和纯碱
③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 ④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物质(离子)的鉴别。溶液中氯离子的鉴定通常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在食盐和纯碱中加入食醋,能产生气体的是纯碱;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我们只要在鸡蛋壳中加入食醋即可;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以用食醋将其除去。综上所述,②③④三个实验可以在厨房中完成。
解答:D
4.(丽水)有某混合气体,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这五种气体,现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烧碱溶液、灼热的氧化铜、浓硫酸,则最终得到的气体是 。若将烧碱溶液放到灼热的氧化铜以后,则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
精析:碰到这类问题时,必须想清楚每一步所加的试剂所起的作用:是单纯吸收还是与混合气体中的成分发生反应,若是反应,则必须要注意同时所产生的新的气体。例如用氧化铜在除去一氧化碳时,要注意同时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这也就要求我们在除去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时,应先除去一氧化碳,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后,再一次性除去所有的二氧化碳)
解答:氮气、二氧化碳氮气
三、探究创新题
5.(绍兴)长途运输鱼苗时,人们常在水中加人少量过氧化钙(Ca02)固体。甲、乙两位同学发现往水中投入过氧化钙时产生气泡。
(1)提出问题:当把过氧化钙投入足量水中时,最终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2)进行猜想:甲同学认为生成氧化钙和氧气;乙同学认为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
你认为_____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另一个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填入下表空格中。
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预期的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l:取少量过氧化钙放入试管中,加足量水,
有氧气生成
步骤2:

(4)拓展:运输鱼苗时,在水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钙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析:本题是一题综合探究题,其中涉及到质量守恒定律、常见无机物之间的关系、实验设计与操作。在判断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产物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因为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会改变的原则,反应物中有Ca、O、H三种元素,产物中也应含有三种元素,所以甲同学是错误的;另外,如果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也将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最终产物不可能是氧化钙。检验氧气一般用带火星的木条,因为氧气能使木条复燃;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
解答:(2)甲见上述分析
(3)步骤l: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木条复燃或火星更明亮步骤
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通人二氧化碳气体出现浑浊有氢氧化钙(合理答案均可)
(4)增大水中氧气含量
6.(丽水)精盐(NaCl)和纯碱(Na2C03)是两种常见之物。
(1)用化学方法区别这两种固体,可以选择下列哪一种物质? _____________。
A.白酒 B.米醋C.纯净水 D.酱油
(2)王军同学不慎在精盐中混入了少量纯碱,他想重新得到精盐,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固体混合物 固体
方案二:固体混合物 固体
你认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另一方案不合理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NaCl、Na2C03固体混合物有53g,加入足量的稀酸充分反应后,生成4.4g二氧化碳气体,求该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精析:(1)小题主要考查了Cl-与C02-的鉴别,因为米醋中有醋酸,它能与Na2C03反应生成气体,而NaCl与醋酸不会反应,现象有明显区别。
(2)小题主要考查了除杂的原理。一般地,除杂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应考虑尽可能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物质(但杂质和所需物质必须具有相同的离子组成)。在解题中,我们应尽可能把除去杂质的问题转化为除去杂质离子的问题,例如在本题中,要除去Na2C03,其实就是要除去CO2- 3并加入Cl-除去CO2- 3,可以让其形成沉淀,也可以让其变成气体。但不管如何,在除杂的过程中,不论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混入新的杂质。本题中如果用稀硫酸,将会形成一种新杂质一一硫酸钠,故方案一较合理。
解答:(1)B (2)方案一 会混入新的杂质(或生成硫酸钠)(意思正确即可)
(3)设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03+2HCl=2NaCl+H20+C02↑
106 44
X 4.4g
106:44=X:4.4g
X=106×4.4g/44=l0.6g
混合物中NaCl质量分数为(53g-10.6g)/53g×100%=80%
模拟试题精练
一、基础考查题
1.“绿色化学”的目标是降低或除去化学产品设计、制造、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与产生,使所设计的化学产品或过程对环境更加友好。它包括研究和寻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减轻化工过程对人类健康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化工过程整体成本等的方法、技术。下列化工生产中体现绿色化学内涵的措施是( )。
①减少“三废”排放量 ②设计可重复使用的催化剂 ③回收未反应的原料、副产物和非反应试剂④研究有关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⑤对废弃物进行排放前的无害化处理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鉴别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是( )。
A.使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C.使气体分别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D.使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铜网
3.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是:①Ba(N03)2、 ②NaCl、③KOH、④CuS0 4、⑤K2S04。如不用其他任何试剂,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下列顺序合理的是( )。
A.④②③①⑤ B.④③⑤①② C.④①③⑤② D.①⑤④③②
4.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氧化铜,其主要操作过程是 ( )。
A.在空气中燃烧 B.加适量稀硫酸,微热、过滤
C.加适量水,微热、过滤 D.加适量稀硫酸,微热、蒸发
5.在试管的内壁附着下列物质,用稀盐酸浸泡而不能除去的是( )。
A.用足量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留下的物质 B.用足量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红色物质
C.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 D.硫酸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红褐色固体
6.下列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A.CaO中有少量CaC03(盐酸) B.H 2中有少量HCl(苛性钠溶液)
C.FeS04溶液中有少量CuS04(铁粉) D.C02中有少量CO(灼热的铜网)
7.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
A.KMn04 → Mn02 B.C0 → H2C03 C.Cu(OH)2 → Cu0 D.S → S02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铁会完全溶解在盐酸里 B.铁矿石用于炼铁是因为铁矿石中含有大量单质铁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D.盛水的铁桶最易生锈的部位是水面附近
9.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插入薄铁片,有气泡产生,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
C.不溶物中可能含有氧化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铁
二、迁移实践题
10.在AgN03、KN03和Cu(N0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将滤渣放入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存在的阳离子可能是( )。
A.Cu2+    B.只有Fe3+   C.只有Fe2+   D.K+、Fe2+
11.下列各物质中,能将MgS04溶液、Na2C03溶液、BaCl2溶液一次就鉴别开的是( )。
A.AgN03溶液 B.NaOH溶液 C.Ca(OH) 2溶液 D.H2S04溶液
12.区分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所加试剂或操作方法完全正确的是( )。
需鉴别物质 方法1 方法2
A 硫酸铵和磷矿粉 加水溶解 加熟石灰
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闻气味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 食盐水和蒸馏水 测pH 蒸发结晶
D 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 看颜色 灼烧
13.有一混合溶液由盐酸、碳酸钠、硫酸、氯化铜中的两种混合而成,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加Ba(OH) 2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该溶液的组成成分为( )。
A.盐酸、氯化铜 B.碳酸钠、硫酸
C.硫酸、氯化铜 D.盐酸、碳酸钠
14.依据联合国《京都议定书》公约,要求限制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居住的地球。
(1)如果大气中C02等气体的含量过高,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效应。
(2)为减少大气中C02的含量,下列建议可行的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③.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3)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难题,近年来科学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用到“组合转化”技术:将C0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一种常见的氧化物,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02+6H2=C2H4+4_______。
15.请从提供的试剂中,选择一种以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把试剂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试剂不能重复使用)。
供选用的试剂:①浓硫酸 ②水 ③稀硝酸 ④盐酸 ⑤氢氧化钠溶液
(1)Cu粉(Fe) _____________;(2)CaC03粉末(CaCl2) _____________;(3)CO(C02) _____________;
(4)02(水蒸气) _____________;(5)KN03溶液(K2C03) _____________。
三、探究创新题
16.已知在溶液中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现实验室中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氧化钙或氢氧化钙。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按要求帮助完成探究活动。
(1)提出假设:假设①白色粉末是碳酸钠;假设②白色粉末是氧化钙;假设③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钙。
(2)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进行判断并填空:
假设 设计的相关实验操作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假设是否成立
① 取一定量粉末加入稀盐酸 没有气体产止
② 取一定量粉末溶于水 溶液浑浊且温度升高
③ 取一定量粉末溶于水,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通入二氧化碳 没有沉淀产生
(3)实验后思考:假定这包白色粉末是混有少量氧化钙的碳酸钠粉末,将混合物溶于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若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固液分离,分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再将分离后的溶液蒸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17.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生成的铜常常附着在试管壁上而难以用水洗去,为了将试管洗涤干净,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方法,甲同学认为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将试管洗涤干净;乙同学认为可以用硝酸汞溶液将试管洗涤干净,你觉得上述两位同学_____________ (填“甲对”“乙对”“两个都不对”或“两个都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用什么方法把试管洗干净?简述你的操作过程。
18.A、B、C、D、E、F、G为常见的物质,其中B、E、G属于单质,反应②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下图是它们之问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A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物质固态时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该固体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③中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图转化中产生无色气体G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物质G和A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标准大气压下,将一株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经过一小时测得CO2和葡萄糖的变化量,结果如下表: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有无光照 充分光照 充分光照 暗处 暗处
温度 15℃ 25℃ 15℃ 25℃
C02变化量 减少44 mg 减少110mg 增加22 mg 增加44 mg
葡萄糖变化量 增加30 mg 增加75 mg 减少15 mg X
请回答:
(1)如果要比较这株植物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放出C02量的多少,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两组数据。
(2)25℃时,这株植物在黑暗处放置1h,要消耗葡萄糖(x)多少毫克?
呼吸作用化学反应式:C6H1206(葡萄糖)+6026C02+6H20+能量
通过分析表格,试解释新疆吐鲁番的西瓜比绍兴的甜的原因。
第二节 材 料
中考试题精析
一、基础考查题
1.(郑州)下列标识中,属于塑料包装回收标志的是( )。
精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标志的识记。A为可回收垃圾的标志,B为有害垃圾的回收标志,c为易燃物的标志,D为节水标志。塑料包装属于可回收垃圾。
解答:A
二、迁移实践题
2.(宜昌)区分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所加试剂或操作方法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操作方法或所加试剂
A 白酒与白醋 ①观察颜色②闻气味
B 食盐和白糖 ①稀盐酸②加水溶解
C 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 ①灼烧同时闻气味②观察色泽
D 厕所清洁剂与厨房清洁剂 ①测pH②石灰石
精析: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来区分物质,是中考必考知识点。本题要区分的物质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区分物质可用物理方法也可用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包括观察颜色,闻其气味,甚至可借助仪器测其密度或尝其味道(实验室中不准采用)等;化学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以及在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现象的不同来进行判断。白酒和白醋都是无色液体,观察颜色难以区分,但二者气味不一样,有酸味的是醋酸。食盐和白糖都易溶于水,加入稀盐酸也无明显变化,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区分。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单从色泽上难以辨认,燃烧时气味有所不同;厕所清洁剂和厨房清洁剂,厕所主要是除垢,厨房主要是用于去油,前者应该是酸,可与石灰石反应,后者应该是碱或其水溶液显碱性的物质。所以测定它们的pH和加入石灰石均可将它们区分开来。
解答:D
三、探究创新题
3.(兰州)超临界C0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超临界C02流体性质特殊,因此,与干冰的化学组成不同
②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
③超临界C02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
④超临界C02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精析:超临界C02流体和干冰都是二氧化碳,因此它们的化学组成相同;作为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由题意可知,超临界C0。流体能阻燃,所以不容易燃烧;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溶剂”,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的溶剂,由于本身的不可燃性,也就可以替代那些易燃的溶剂。
解答:B
模拟试题精练
一、基础考查题
1.在生产服装布料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甲醛(化学式为CH。0)可使服装达到防皱效果。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有毒。服装中残留的甲醛超标会危害人体健康。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醛属于有机物 B.甲醛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C.若买回的服装中有残留甲醛,可用水洗去 D.若买回的服装中甲醛含量较多,可闻到刺激性气味
2.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探索太空,都离不开材料。下列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
A.合成纤维 B.铝合金 C.钢筋混凝土 D.陶瓷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木插座破裂后可以热修补 B.涤纶、羊毛、丝绸都属于天然纤维
C.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绝缘性等优良性能
D.合成材料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污染,所以要禁止生产和使用
4.目前,下列化学制品在生活中不准使用的是( )。
A.含磷洗衣粉 8.可降解塑料袋 C.高效低毒蚊香 D.合成纤维衣服
二、迁移实践题
5.下列化学新技术与其试图解决的问题的连线不正确的是( )。
A.厦门三达膜技术公司开发的海水淡化膜——资源问题
B.海尔洗衣机厂开发的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污染问题
C.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导电塑料——能源问题
D.中科院开发的纳米玻璃用于国家大戏院——材料问题
6.有一幅彩图,其内容是一只漂亮的金丝雀和水中的金鱼“生活在一起”。制作这个鸟笼的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
A.传热透气 B.绝热导电 C.隔水透气 D.传热隔水
7.以下不属于高分子材料的是( )。
A.塑料 B.合成纤维 C.合成橡胶 D.舍金
8.美国和日本的三位科学家以导电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在其相关技术中,用碘来掺杂聚合物,使其导电能力增加l07倍,具有金属般的导电能力。其中碘(I2)属于( )。
A.非金属单质 8.混合物 C.化合物 D.金属单质
9.下列做法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不会造成危害的是( )。
A.随意丢弃废旧的电池 B.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放
C.农业上随意使用农药和化肥 D.大量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
10.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宜提倡的是( )。
A.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8.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C.回收废弃塑料 D.焚烧废弃塑料
11.三大合成材料是______________、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它们的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三、探究创新题
12.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不断更新,废电脑中材料的回收利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写出电脑配件中两种常用材料的类别(填“金属材料”“矿物质材料”或“高分子材料”)。
材料 铜 塑料
类别

13.商场出售的服装都挂有面料成分及洗涤说明的标签。下图为某服装的标签:
(1)面料中的天然纤维是________,合成纤维是_______。
(2)检验其主要成分为丝的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科学专题十六 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
第一节 物质问的循环和转化
1.D 2.B 3.C 4.B 5.B 6.A 7.B 8.D 9.A 10.D 11.D 12.A 13.A
14.(1)温室
(2)①③
(3)H2O 氯化钡 (或氯化钙)
15.(1)④
(2)②
(3)⑤
(4)①
(5)③
16.(2)假设①不成立 假设②成立 假设③不成立
(3)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温度升高 过滤 Na0H和CaC03
17.两个都不对 先将试管在空气中加强热,待试管壁全部变黑后,先用稀盐酸洗,后用清水冲洗。
18.(1)CuO
(2)3C0+Fe2032Fe+3C02 干冰 致冷剂(或人工降雨)
(3)Fe+CuCl2=FeCl2+Cu
(4)反应①中加入过量盐酸,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Cu0+H2Cu+H2O
19.(1)A、C或 B、D
(2)30mg
(3)新疆吐鲁番曲昼夜温差比绍兴的大,由图表可知,在一定的温度变化范围内,白天气温越高光合作用就越强,有机物(糖分)积累越多,而到了晚上,气温越低,呼吸作用弱,分解掉的有机物就越少。基于如上分析,可知吐鲁番的西瓜比绍兴的甜。
第二节 材 料
1.B 2.C 3.C 4.A 5.C 6.C 7.D 8.A 9.B 10.D
11.塑料
12.金属材料 高分子材料
13.(1)丝 锦纶
(2)取面料少许灼烧,有头发烧焦的气味,手指轻压灰烬即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