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课程名称:高考小说阅读依文设题的答题策略
年段学科:高三语文
——近三年全国乙卷高考真题为例
高考小说阅读
依文设题答题策略
近三年全国乙卷高考依文设题真题
例1:(2017全国卷乙卷)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例2:
(2018全国乙卷)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例3:(2019全国乙卷)
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壹
贰
小说文本最具特设处来命题
回避专业术语,从学生能够感知的角度设题
小
说
命
题
特
点
依文命题答题策略
1.读懂文本,精准审题。
2.运用小说必备知识。
3.结合文本,依文答题。
4.规范答题:合理分点,先总后分
答
题
策
略
新题型分类
一、新问题装旧问题
例1(2017全国卷乙卷)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例2:
(2018全国乙卷)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本个性题
例3(2018全国一卷)
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艺术效果
艺术
效果
结构:
语言表达
语言
:1、字、词、句特征:叠词、双关、活用
2、风格特点
表达: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修辞
自身效果
读者效果
小说必备六要素:环境、情节、人物、主旨、语言表达、读者感受等。
小说四个方面知识:写什么(内容)、怎么写(手法)、为什么写(主旨)、写得怎么样(读者感受)。
新题型——1、新问题装旧问题
2017全国乙卷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a:精准审题:题干要求回答的是艺术效果,范围是结尾。这和作用题类似,新题装旧题。
B:艺术手法必备知识:从艺术和效果方面回答。
答
题
策
略
线索、标题、结尾和上下文。
C
读懂文本,运用必备知识,依文精准答题。
从文本定位查找提取信息。
对文本归纳概括分析阐释,合理运用文本中知识和经验鉴赏文本。
规范答题:合理分点,运用术语,精准做答
读懂文本就是读懂文章写什么;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意图;辨识文章构思及语言表达艺术
答
题
策
略
例1:2017全国乙卷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艺术手法:限制视角),这样写很真实。(艺术自身效果)
②故事戛然而止(结尾的艺术手法),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艺术自身效果)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读者效果)
答题思路:先确定艺术手法,进而阐述其艺术效果
艺
术
效
果
答
题
思
路
艺术手法
自身效果+读者效果
答
题
策
略
例2:(2018全国乙卷)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b
必备知识:
小说六要素
主题:主题内蕴
为什么写
人物:人物形象
写什么
艺术效果:真实
写得怎么样
a
精准审题:
好处:作用题
,新问装旧题
哪些:多角度
重点: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
述方式的好处。
答
题
策
略
新题型——1、新问题装旧问题
【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c
读懂文本,运用必备知识,依文精准答题。
主题具体内容:“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和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
文本内容概括:“拉开时间距离”
“文献档案”
回应题干:
回应“现实”:“当代、当下
”
、“小说叙述”;
回应“历史”
:“拉开时间距离”、
“文献档案”
;
回应“历史与现实”:“文献档案”
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
。
例2:(2018全国乙卷)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
题
策
略
新题型——1、新问题装旧问题
(3)小结:新题装旧题答题策略
把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
读懂文本
熟悉旧题型答题方法
紧贴文本,精准做答
答
题
策
略
例3:(2019全国乙卷)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C、结合文本,依文做答:大禹治水、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等是对文本解释。
A、审题:
答案三要点分别从“故事”、“新编”及“故事”与“新编”结合角度做答,回应题干“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
答
题
策
略
B、必备知识:
①情节角度:“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
②艺术角度:“新的历史讲述方式”:
③主旨角度:
“深刻的思想性”。
2、因
文
个
性
题
①读懂文本,精准审题
②充分运用必备知识及语文规律,全面考虑
③结合文本,依文答题,因题答题,形成新的答题
思路和方法。
答
题
策
略
(2)小结:文本个性题答题策略
五、总结:依文设题答题策略
1.读懂文本,精准审题。
2.运用必备知识,精准答题
3.结合文本,形成依文答题新的答题思路与方法
4.答题规范:合理分点,先总后分。
答
题
策
略
(二)学以致用
运用以上小说答题策略,作答厦门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质量检测
8.小说是怎样使郭军这一人物显得真实可信的?请简要分析。(6分)
(1)聚焦文本,读懂文本:这篇小说叙述的故事围绕郭军的心路历程,既展现了他面对命运转折时的彷徨失落,又讴歌了他们爱国奉献、深明大义的品格
(2)精准审题:这不是人物形象塑造方法题。同时“人物形象特点”与“人物的真实可信”是不等同的;“人物或事件的真实可信”与“文章的真实可信”也不等同。题干重点在真实可信,范围在塑造郭军这一人物显得真实可信。
(3)必备语文知识:小说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作品从生活的事实或历史的事实走向心灵世界的真实,需要借助艺术手法。
(4)运用术语从小说六要素:环境、情节结构、人物、主旨、语言表达、读者感受(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四个方面)思考其答题方法,依文精准作答。
(5)规范答题:合理分点,先总后分。
【答案】
①小说源自生活,小说选材聚焦和平年代军人的去留问题,人物符合历史真实;
②人物情感转变合理,以次要人物推动情节,促成其情感转变;
③人物描写真实,运用大量心理描写,集中展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情绪,给人真
实的感受;
④人物形象丰富、立体,既展现军人的高尚情怀,也表现其作为普通人的苦闷无奈。
高考必胜
谢谢观看
高考小说阅读依文答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