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以前学习过有关统计的知识,你记得有哪些吗?(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年龄与身高各是多少?(生回答)
师:要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高的变化情况,我们要怎么办?
小结:要在每年固定的时间对我们的身高进行测量。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授新
1. 出示例题图片
师:张小楠把自己6-12岁每年生日测得的身高数据制成了统计表。
2、分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同学们,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6岁、7岁、8岁、9岁……不同时间段的身高情况。
3、出示折线统计图:?
为了更方便分析,表中的情况还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
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三、自主探究,认识折线统计图:?
1.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点、线、标题、日期、单位、横轴、纵轴)
师:回答的非常好,这张折线统计图的标题是什么?
横轴:一般标明时间。
纵轴:标明数据,这里主要表示身高,要注意单位。这里是一条折线,由点和线构成,这些一起组成了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张统计图,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
2、看图讨论下面的问题:
出示书上的三个问题
师:特别是第2、3个问题,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刚才同学们所回答的这些信息都是通过观察点和线得到的。同学们思考一下在折线统计图中点表示什么(数量的多少),线(数量的变化)线上升表示(在增加)线下降(在减少)
那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联系生活实际
师:同学们其实折线统计图在很多地方也用到。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指名说一说)
三、练习
师:接下来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
1.这是一张“某病人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回答书上的三个问题后,
教师补充: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折线统计表的那些优点?
2.根据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完成小明身高的统计图。?
交流检查。师问:这份统计图和前面的统计图有一个地方是不一样的,你知道是哪里吗?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指名说一说。)
师:纵轴每5厘米一段,但0~110之间是用的折线,没全部显示。因为最小的数据是116,所以纵轴上0~110之间数据可以省略。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折线图看起来更简洁美观更简便了。所以纵轴上的数据一般是考虑略小于最小值,和略大于最大值。……)?
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当堂检测:
以前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又新认识了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判断下面几组数据,什么情况下用条形统计图合适,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合适呢?
①、小明每年体重的变化。 ( )
②、我们学校各班男女生人数。 ( )
③、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 ( )
④、图书馆各类书的数量。 ( )
五、全课总结:?
师:请同学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请同学们每天关注晚7:30的天气预报,记录一周内贵阳市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下周的最高气温会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