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观察以下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登山活动长盛不衰,是因为它的内涵美丽动人——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精神上的富足,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想知道马克·吐温是怎么登上勃朗峰的吗?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登勃朗峰》这篇课文吧!
《登勃朗峰》
"MONT
BLANC.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人物的奇特。
2.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优美又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3.体会这篇游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走近作者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有改动。在19世纪的欧美作家中,很少有人像马克·吐温那样热衷于旅行:在国内,他的足迹遍布东西海岸,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直到美国的北部边境;在国外,他不仅多次游历欧洲各国,还曾遍游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诸多国家。从1891年起,他甚至有将近十年的时间都旅居国外,到1900年才返回美国定居。
背景资料
足迹遍布全球的旅行为马克·吐温创作游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一生中共创作过三部主要的游记作品:《傻子出国记》(又译作《傻子国外旅行记》)、《国外旅行记》(又译作《流浪汉国外旅行记》)、《赤道旅行记》(又译作《赤道漫游记》)。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密西西比河上》也包含了大量游记性质的内容。课文就是马克·吐温游记作品中的精彩篇章之一。
背景资料
知识链接
勃朗峰
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西欧的最高峰。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附近最有名的两个城镇是意大利瓦莱达奥斯塔的库马耶与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上萨瓦省的霞慕尼,这里也是第一届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区。游客可以搭乘缆车上山,路线会经过库马耶与霞慕尼。
有关“勃朗峰”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游览路线
马蒂尼
取道黑首
阿冉提村
沙蒙尼
途径勃朗峰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勃朗峰在什么地方?写一写你查找到的关于勃朗峰的资料。
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踪,体会本文行文顺序。
【答案】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西欧的最高峰。
【答案】
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
自由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了作者一行登勃朗峰的过程。
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作者徒步前往勃朗峰时在路上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2--6):写作者抵达阿冉提村前看到的勃朗峰变幻的美景。
第三部分(7--11):写作者前往沙蒙尼途中偶遇的奇人奇事。
作者一行人先到马蒂尼,第二天路上结伴而行的游人很多。然后从黑首去高地,沿途看到秀美的景色。快到阿冉提村前,欣赏到壮观的勃朗峰。在峰顶高地,望周围山峰的景象,有了独特的感悟。尔后下山经河谷,坐“车王”的敞篷车去沙蒙尼。
按照作者先后到达的地点,复述课文。注意要讲清楚作者的经历。
作者为什么在第一段中比较“我们”和其他游客出行方式的不同?
通过乘车的、骑骡的都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可怜的样子,与“我们”避暑纳凉,稍作歇息的惬意悠闲的样子进行对比,说明去勃朗峰徒步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1.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写作重点是什么?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登勃朗峰途中所见美景。凉爽的树林,巉峻的岩壁。巍峨的勃朗峰,奇形怪状的山峰,色彩斑斓的彩霞,瞬息万变的光影,无不令人神往。
2.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写作重点是什么?
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写人叙事。这一部分主要刻画了车夫的形象:他性格豪爽、车技高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案】
“肥皂泡”是作者由巅峰的云彩引发的联想,这与第五段所写云彩的五光十色、变幻无定相类似,这是对景物描写的一种补充。更重要的是这样写是抒发作者的感慨,峰顶的美景就像肥皂泡一样,随时都可能破裂,实际上是抒发了作者对最美丽的景物往往不能长久,因此弥足珍贵,尤其需要珍视。
3.文章第六段为什么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这样写有何妙处?
4.课文的标题是“登勃朗峰”,为什么还要写下山的经过?
下山过程中,作者遇到了怪异的车夫,车夫车技娴熟,镇定大胆,带着他们有时“疾驰向前”,有时“腾空而起”,一路超越别的旅客。这些奇人奇事,使文章有了传奇色彩,增加了可读性,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5.第②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案】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从听觉角度描绘路途瀑布轰鸣的特点,表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6.
作者主要描述了勃朗峰的几处景物?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请在第2-6段中找出作者面对景物所产生的独特的感受。
美不胜收
视觉、听觉
威严,独踞苍穹
拟人
奇特
细节描写
比喻
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纤巧,轻柔,美丽
比喻
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勃朗峰:白雪覆盖,
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7.“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认为,车王能超过游客车队,我们住进上等的房间,一是因为车王车技非常敏捷,二是因为“喝得酒气醺醺”,借着酒的力量,车才驾驶得又快又好,而这些冥冥之中,仿佛又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语言幽默诙谐。
8.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提示:读7-11段,标出描写车夫的句子。)
语言描写
“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
“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直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架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的。
神态描写
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心理。
行车情景
“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
通过写行车的惊险,车夫却气定神显,突出“车夫之王”架车技术的高超。
9.文章在上山和下山的写法上完全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其有怎样的不同。
【答案】
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令人读之,妙趣横生。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徒步和坐马车。徒步上山可以避暑纳凉,轻松惬意;马车内的男女要忍受“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的痛苦。在两种登山方式的对比中,流露出作者徒步登山游玩的情致之高、意趣之浓。
文章首段写了哪两种登山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⑤段中“稍作”“顷刻”“骤然”
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洁白轻薄的云朵……纯洁的天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轻薄的云朵比作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勃朗峰云朵的轻柔纯净的特点。
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等,引出了无限感慨;
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等,富有传奇色彩。细读课文,还能感觉到一份别样的幽默。
作者在写上山和下山时运用的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
作者对文中的人物持什么态度?从中能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对那些骑骡乘车的游人:讥讽
对“车王”和“勃朗队长”:欣赏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幽默、坦率的个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
(1)“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品析语言
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象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2)“眼前的绚丽景色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作者的感慨是:
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
品析语言
(3)“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认为,车王能超过游客车队,我们住进上等的房间,一是因为车王车技非常敏捷,二是因为“喝得酒气醺醺”,借着酒的力量,车才驾驶得又快又好,而这些冥冥之中,仿佛又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语言幽默诙谐。
品析语言
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登勃朗峰的经过,描述了沿途所见的奇景、奇人和奇事,表现作者对所见景色的赞美和对车夫车技的赞叹。
主旨探究
本文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为游记,但阅读后的感受大不相同,请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对照梳理
两篇文章都是游记,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景。不同的是,本文写景重在表现自然的赏心悦目,令人热爱与赞美;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重在表现自然的庄严神圣,令人敬畏与崇拜。
两篇文章都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展开全文。本文运用变化的笔法,先以散文手法描绘景物,抒发感慨;再以小说笔法叙述事件,刻画人物。细细读来,感受到一份别样的幽默。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则巧妙地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突出了雪域高原的壮美、神圣,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崇敬,给人印象深刻,让人久久回味。
?使用小说手法写乘车经历。
作者之所以在写乘车经历时使用小说手法,并非要写一篇微型小说,而是这样能更好地记录这次传奇般的乘车经历。在这部分的内容中,作为叙事主体的“我”出现得并不多,作者主要采用“从旁叙述”的写法,读来更有纪实感,而小说手法则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对“醉驾狂奔”和“车夫之王”留下与作者一样的深刻印象。
写作特色
?细致的景物描写。
通过对勃朗峰自然景物的描写,准确细致地展现了勃朗峰迷人的景色。例如:“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这些描写,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
写作特色
?语言生动,风趣幽默。
本文语言生动又不乏风趣幽默,避免了语言的干燥无味,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了既通俗易懂又余味无穷的效果。如“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让他在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写作特色
登勃朗峰
上山
山中奇景
途中
各自状态
景美人美
下山
奇人奇事
课堂小结
阿尔卑斯山(Alps)(德语:Alpen;法语:Alpes;意大利语:Alpi;斯洛文尼亚语:Alpe)
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欧洲南部。呈一弧形,东西延伸。长约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