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15:5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絮说(xù)   拮问   低眉顺眼(shùn)   言外之义
B.涎水(dàn) 蹒跚 大庭广众(tín) 自言自语
C.尴尬(gà) 晌午 杞人忧天(qǐ) 兴高采烈
D.憎恶(zèng) 震悚 混为一谈(hǔn) 切切察察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B.一双球鞋、一个篮球、一套校服……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却是那些生活条件艰苦的留守学生深埋心底的梦想。
C.在京剧《霸王别姬》中,梅兰芳以栩栩如生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重情重义的虞姬形象。
D.由于他刻苦练字,锲而不舍,他的书法艺术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能否让世界看到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其实就取决于我们的一言一行。
B.据测算,暑假期间将有超过近700万人次出境旅游,同时也会有大量境外游客畅游中国。
C.不可不否认,新冠肺炎疫情与近年来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相互交织,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D.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使许多人担忧有朝一日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完成很多工作,造成人类大规模失业。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本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
②然而,这种心境澄澈的享受不易得。
③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体验过一种澄明的心境。
④就连叶灵凤先生那样的爱书家,也觉得自己常常“并非在读书,而是在翻书、查书、用书”,以至于在某个新年给自己许下大愿:今年要少写多读。
⑤对于因为工作关系每天离不开书的职业读书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A.③②④①⑤  B.④⑤③①②  C.③①②⑤④  D.④①⑤②③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李明的同学张浩要去国外念书了,依依不舍地来和班上的同学告别,张浩含着泪说:“我真不想去国外,不想离开你们。”李明站起来安慰道:“     ”?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浩,你不要舍不得我们了,你在国外照顾好自己就行。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浩,你别难过,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张浩,你那么优秀,到哪里都会有一堆朋友的,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D.‘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张浩,你到了国外可不要忘了我们这些同学啊!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目。(每小题2分,共4分)
[甲] 临江仙
[宋] 苏 庠①
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野航渡口带烟横。晚山千万叠,别鹤两三声。
秋水芙蓉聊荡桨,一樽②同破愁城。蓼花滩上白鸥明。暮云连极浦,急雨暗长汀。
[乙] 鹧鸪天
[宋]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③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④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⑤旁,杖藜⑥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①苏庠(xiáng):南宋初词人,少年时便能写诗作词,但不求取功名,隐逸而终。②樽:酒杯。③翻空:在空中飞翔。④红蕖(qú):荷花。⑤古城:这里指黄州古城。⑥杖藜:拄着藜杖。
6.下列对两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首词都描写了秋末时的景物。
B.甲词上片写风吹蒲叶、冷落的庭户、迷蒙的渡口、幽静的晚上,描绘了一幅清秋晩景图。
C.乙词开头两句描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D.乙词表现了词人雨后游赏的闲适的心境。
7.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首词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晚山千万叠”“林断山明竹隐墙”是静态描写,“秋水芙蓉聊荡桨”“翻空白鸟时时见”是动态描写。
B.乙词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描写了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C.甲词前后照应,“秋水”照应“渡口”,“荡桨”照应“野航”。
D.乙词最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殷勤”“三更雨”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题目。(12分)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①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②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乃颁示天下,宥③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④,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节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
[注] ①让:责怪。②背军:逃兵。③宥:宽恕,原谅。④诖(ɡuà)误:连累,牵累。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越王贞/于汝南举兵
B.斋三日/而后行
C.时狄仁杰/检校刺史
D.乃/颁示天下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潜(     ) 
(2)克(     ) 
(3)活(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
(2)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11.文中写了狄仁杰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汝亦知射乎?        ??
(2)我亦无他,        。?
(3)康肃忿然曰:“        !”?
(4)          ,百般红紫斗芳菲。?
(5)         ,双袖龙钟泪不干。?
(6)马上相逢无纸笔,        。?
(7)深林人不知,        。?
(8)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6分)
捞月亮的母亲
石 兵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
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
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病。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者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的焦虑的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
希望……
(有删改)
13.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3分)
①?
②?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④?
14.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15.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4分)
16.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4分)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有删改)
17.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4分)
18.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9.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20.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1.阅读《骆驼祥子》,完成题目。
(1)小说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等。请简要概括横线处所填人物的形象特点。?
(2)下列有关虎妞的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虎妞掏钱买车 ②虎妞假装怀孕 ③虎妞“下嫁”祥子 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二)写作(50分)
22.明月清风、荒漠戈壁,是自然的给予;成功快意、失落伤怀,是生活的给予;点赞鼓励、吐槽鞭策,是他人的给予……我们在获得给予中一路走来,我们又将拿什么给予别人?
请以《给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解析: C A项,拮—诘,义—意;B项,“涎”应读“xián”,“庭”应读“tíng”;D项,“憎”应读“zēng”,“混”应读“hùn”。
2.解析: C “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用在此处不恰当。
3.解析: A B项,语义矛盾,应删去“超过”或“近”;C项,否定不当,“不可不”应改为“不可”;D项,成分残缺,应删去“随着”或“使”。
4.解析: C 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③句提出观点,①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③句中的心境,②句用“然而”表示转折,提出“不易得”,⑤句以“职业读书人”为例进一步阐明这种“不易得”,④句再引用叶灵凤先生的感叹,进一步论述,强调“不易得”。
5.解析: B 选用的诗句正确,并具有安慰效果。
6.解析: A 两首词描写的都是初秋时的景物。
7.解析: B 乙词没有从触觉的角度写景。
8.解析: C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时/狄仁杰检校刺史。
9.(1)躲藏 (2)战胜 (3)救活,使……存活
10.(1)(我)正在书中与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和你说话?(2分)
(2)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人,不缉拿他们,会成为祸患。(2分)
11.狄仁杰还是儿童时门人遇害,面对官吏的查问,只顾读书,出言不俗;狄仁杰出使岐州期间,张贴榜文,允许逃兵自首,被高宗称赞“识国家大体”;狄仁杰上表为越王事件中受牵连的人求情。(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儿童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了,官吏前来查问,众人争相申辩对答,(唯独)狄仁杰自顾读书不理睬(官吏),官吏责怪他,(他)回答说:“(我)正在书中与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和你说话?”(后来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任汴州做参军。
狄仁杰出使岐州,遇到几百个逃兵,(他们)夜间四处抢掠,白天躲藏在山谷里,州县擒拿拘捕在监狱里的有几十人。狄仁杰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人,不缉拿他们,会成为祸患。”于是在大路上张贴榜文,允许(他们)来自首。高宗高兴地说:“仁杰识得国家大体。”于是颁布诏令,告知天下,宽恕他们的同类(来自首的逃兵)。
武则天准备(自立为帝),对王室不利,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当地士人和百姓因此受到牵连而获死罪的有六百多人,被抄没家产的有五千多人。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到达,催促执行死刑。当时狄仁杰代理刺史,同情(他们)受到连累,制止了监督行刑的官吏,停止执行死刑的决定,派人快速送奏表(给朝廷)说:“我想(把这件事)奏禀皇上,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却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奏表写成了又毁掉,主意总是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希望(皇上)哀怜他们是(因为不得已而)被牵连的。”奏表上奏以后,(朝廷)特赦(那些人)发配到丰州。这些囚犯在宁州暂时停留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对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啊!”(囚犯们)互相搀扶着,在(狄仁杰任宁州刺史时,当地百姓为颂其功德而立的)石碑旁痛哭,斋戒了三天,然后才上路。囚犯们到了丰州以后,又立石碑来纪念(狄仁杰的)恩德。
12.(1)吾射不亦精乎 (2)惟手熟尔
(3)尔安敢轻吾射 (4)草树知春不久归
(5)故园东望路漫漫 (6)凭君传语报平安
(7)明月来相照 (8)此夜曲中闻折柳
13.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遇到母子俩。
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④“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去医治眼病。(每点1分,共3分)
14.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1分)点明了“我”当时的心境;(1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1分)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的情节做铺垫;(1分)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或“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1分)
15.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每点1分,共4分)
16.“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现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4分)
17.“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2分)原因:①老刘包容,不争长短;②老刘豁达,不计得失。(2分)
18.①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做铺垫。(每点1分,共3分)
19.(1)“急”在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话语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2分)(2)“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2分)
20.①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②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③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题。(每点1分,共3分)
21.(1)小福子 她美丽,年轻,善良,要强,勤俭,曾是黑暗的社会现实留给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丝希望。
(2)D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