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动物朋友
那时候的陆地还是一片荒凉,大气氧含量很低。
大约5亿4200万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昆明市澄江县5亿2千万年前,远古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
三叶虫
奇虾
那儿有很大一片区域布满了这种化石,这些化石总称为“澄江生物群”。
在寒武纪晚期,又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出现了——脊椎动物的出现。
海口鱼
文昌鱼
寒武纪过后的奥陶纪,奥陶纪海洋中分布最广的化石是“角石”。其中“震旦角石”是角石化石中的代表。震旦角石又称“中华角石” 。
其中角石中的鹦鹉螺奥陶纪海洋的霸主,它现代的章鱼和乌贼和它们算是近亲。
这个时候的海洋还出现了帝王鲎这种节肢动物杀手,体长2.5米,很像海蝎子。
不过跟体长13米的鹦鹉螺比真实大巫见小巫,它们也是鹦鹉螺的食物。
帝王鲎(hòu )
奥陶纪之后就是志留纪,脊椎动物登上进化舞台。鱼类是最早的代表。这个时候主要以头甲鱼为主。这种鱼躯干前部覆盖厚厚的铠甲,运动能力迟缓,虽然数量众多,但不是食物链的顶端。
头甲鱼
进入泥盆纪以后,腕足类和三叶虫的比例大大减少,鱼类开始呈现辐射性演化。
甲胄(zhòu)鱼
泥盆纪的鱼类还是以甲胄鱼为主。大多数性格温和。
到了泥盆纪中期,海洋中出现了一种非常恐怖的鱼类杀手,应该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鱼类掠食者——恐鱼。
恐鱼
最凶猛的恐鱼是“邓氏鱼”。 “邓氏鱼”身体长约9米,重量可达3.4吨,头上有坚硬无比的“盔甲”,使咬合力可达5000千克。
鹦鹉螺大部分虽然灭绝,但幸存的一部分进化成菊石。
到了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开始出现。
鱼石螈
石炭纪的标志性生物早期是两栖类,中晚期则逐渐被爬行动物取代。
石炭纪时期,陆地上已经生机盎然。湿地和沼泽附近都是各种蕨类植物构成的森林,大气含氧量比现在高30%。蕨类森林里到处是巨型昆虫。2米长的马陆(千足虫),1米的蜻蜓和巨蜘蛛。
林蜥是最早出现的爬行动物。
在二叠纪爬行动物进化出楔齿龙和基龙两支分支。楔齿龙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基龙则是植食动物。这二者虽然食性不同,但有不少共同点,二者体型都比较大,长达三米。二者最重要的共同特征是背上都有巨大的“帆”。关于“帆”作用,有人推测可能与调节体温有关。下图为楔齿龙捕食基龙。
楔(xiē )齿龙捕食基龙
软骨鱼中的肋刺鲨类此时继续发展,旋齿鲨其中的著名代表。下午为旋齿鲨复原图。旋齿鲨的牙齿看着很奇怪,作用很可能是模仿海洋中悬浮的菊石来吸引其他以菊石为食的动物。
旋齿鲨
这时海洋中还有一种外形奇特的,有点像预警机的鲨鱼——胸脊鲨,作用可能是吸引异性吧。
胸脊鲨
由于与之前的古老物种区别太大,由三叠纪开始,地球和古生代告别,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中生代。中生代按时间顺序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由于中生代在化石方面保存较多,我们能了解到的关于那个时期的信息也更丰富了。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并诞生了最初的哺乳动物和鸟类。
最像哺乳动物的犬齿兽。身体结构和哺乳动物已经非常像了。
犬齿兽
大如河马的二齿兽,看着凶猛实际上吃素。
二齿兽
侏罗纪重大的历史事件便是鸟类的诞生。
从左到右:中华龙鸟,小盗龙,孔子鸟。
实际上始祖鸟并不是鸟类的直系祖先,只是鸟类进化史上的一个旁支。
至于羽毛,不仅仅小盗龙、鸟类拥有,一些大型恐龙也具有羽毛结构,比如镰刀龙,某些特型的暴龙化石遗迹上也有羽毛的痕迹。
下图是始祖鸟和圣贤孔子鸟复原图。
恐龙蛋
目前发现最原始的恐龙是叫做始盗龙,这是一种个头不大,只有一只公鸡大小。用两足行走的肉食性恐龙。可不要小看这种两足行走的爬行动物,它们可是生物进化的里程碑,虽然当时它们经常被别的爬行动物和兽孔目动物捕食,但后来的所有恐龙都是由这种当初不起眼的小家伙们进化来的。
始盗龙
到了三叠纪晚期才出现了身长超过1米的大型恐龙,如黑瑞龙。
黑瑞龙
恐龙骨架
“许氏禄丰龙”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的湖泊岸边或沼泽地区。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第一具装架的恐龙化石,被称为“中国第一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之一。在世博会期间,它与旁边的巨型禄丰龙一起在云南馆展出饿,后由云南政府送给自然博物馆,在这里安家前,它们还在上海科技馆登台亮相过。
许氏禄丰龙
“五彩冠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原始暴龙类恐龙,因为头顶有冠且发掘地有色彩绚烂的岩石而得名。由于它的头冠很脆弱,没有争斗等实用功能,可能就像孔雀的尾巴,是用来吸引伴侣或炫耀地位的装饰品。虽然它身长仅3米左右,但像暴龙一样,它们也有强壮的后肢和锋利的牙齿,表明它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因此,它的发现证明了暴龙类恐龙在进化过程中体型是逐渐变大的。
永川龙
“上游永川龙”生活在距今1.8亿~1.5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的大型肉食性恐龙,永川龙全长约10米,站立时高4米,复原的骨架放置在重庆博物馆的展示厅中,这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它们的性情异常凶猛,以捕捉其它植食性恐龙为食,包括躯体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它们是恐龙时代的“狮虎”,以凶猛残暴而称霸于侏罗纪时代。在同一时期的合川马门溪龙常常是它们的美餐。
侏罗纪最著名的的素食恐龙当是我国的马门溪龙。
“合川马门溪龙”是老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多次到国外巡展。
“合川马门溪龙”是马门溪龙家族中最富盛名的,多年以来一直被誉为“亚洲第一龙”。它生活在距今约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身体长22米,光脖子长度达到9米以上,占据体长的一半左右,有19枚颈椎,是脖子最长的恐龙,也是中国恐龙中最为闪亮耀眼的“明星”。
多棘沱江龙
“多棘沱江龙”,生活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因化石发现于四川沱江流域而得名,以嫩树枝和蕨类等为食。长约7米,高2米,重1.5吨。 “多棘沱江龙”在生理上类似北美洲的剑龙属,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中国剑龙类。
多棘沱江龙
棘(jí )龙
“棘龙”意思为“有棘的蜥蜴”,它长达18米长、体重可能超过15吨!足以力压群雄,成为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大食肉恐龙。主要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非洲,约为9800万年前到9500万年前。
阿根廷龙
“阿根廷龙”,他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恐龙之一,身高12米,身长42米,体重约88-107吨,在现代所有生物里,只有蓝鲸比他大。它生活在白垩纪中晚期南美洲的阿根廷。
三角龙,植食性恐龙最强的一属,生活在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恐龙之一。它全长大约在7-8.5米之间,臀部高度为2.45-2.85米左右,一般体重在5-6吨之间,而最重可达10吨,它有非常巨大的头盾,以及三根角状物。
偷蛋龙
“偷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1923年人们第一次发现窃蛋龙的化石时,同时发现了一窝恐龙蛋和一只“偷蛋龙”的化石,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奥斯本认为它是在偷吃原角龙的蛋,所以把它命名为“偷蛋龙”。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偷蛋龙”窃蛋的这宗冤案才被洗清。1990年,中外国科学家在我国内蒙古联合考察的时候,发现了完整的“偷蛋龙”骨架,它正卧在一窝恐龙蛋上面,很像是在孵蛋。看样子是正在孵蛋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掩埋了。
偷蛋龙
甲龙
“甲龙”,它是恐龙大家族中较晚出现的类群,直到白垩纪之末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属于恐龙族群中最后灭绝的一支。“甲龙” 吃植物,最大的甲龙可达9米,重达7吨。显著的特征是背部有厚重的“铠甲”,尾巴如巨型棒槌。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缓慢爬行,看上去有点像坦克车,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龙”。
奇妙的甲龙擅长防御,它们变得能对抗霸王龙等大型掠食者。甲龙重达七吨,全身布满坚甲,甚至连眼皮也硬化了。假如这样威力仍然不够,甲龙还有致命的尾棒伺候。
霸王龙
白垩纪是恐龙生活由古老形式向现代形式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许多新种类恐龙的产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陆地上有史以来最凶暴的掠食者——著名的“暴龙”,也叫“霸王龙”,它们是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食肉动物,雄性霸王龙有5吨重,身长超过13米。它站起身高超过两层楼高,一口可以吞下一头牛。
鱼龙化石
鱼龙,像鱼一样的蜥蜴。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在三叠纪中期今天还未能确定的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为鱼龙,这个过程类似海豚和鲸的演化过程。在侏罗纪它们分布尤其广泛。在白垩纪它们作为最高的水生食肉动物被蛇颈龙取代。
鱼龙
蛇颈龙
蛇颈龙,是已灭绝的蛇颈龙属海生爬行类的统称,是一类适应浅水环境中生活的类群,个体较大,且长颈,因以得名。从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到侏罗纪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垩纪末灭绝。蛇颈龙体型硕大无比,是海洋中的霸王,与鱼龙类一起统治着中生代的海洋。
《侏罗纪世界》里的沧龙
沧龙
在白垩纪恐龙从体型上来说已经趋向小型化,但种类更多。不过当时最凶猛的动物不是陆地上的霸王龙,而是海洋中的沧龙。
体型较大的沧龙类似霍夫曼沧龙,体长可达21米,重20-40吨,完爆当时陆地上的一切食肉恐龙。实际上它的祖先很可能是一种体长不超过1米的小型陆生蜥蜴。
沧龙
风神翼龙
“风神翼龙”就是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飞翔动物!它生活在距今约8400~65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未成年个体头骨长1米,翼展达达5.5米;成年个体的头骨还未曾发现,但根据翅骨碎片推测翼展可达11到15米,站立时高度约相当于现代长颈鹿
风神翼龙
白垩纪的繁荣随着一声炮响,就这么结束了。打炮的就是那颗落在尤卡坦半岛的直径10千米倒霉小行星。
白垩纪就是在这样一场天地大冲撞中悲壮地落幕,科学家们原以为恐龙在撞击发生后的很短时间内就完全灭绝。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已发现化石的进一步分析,科学家发现恐龙在白垩纪并没有完全灭亡,它们在新生代最初的时间里还曾活跃过一段时间,并且这个时间段不是以百年,千年计算,而是长达五十万年。
到了白垩纪晚期,最早的灵长类动物也出现了,但最早的灵长类是老鼠一样大小的动物,如珀加图里猴,长约10厘米。
珀加图里猴
经过白垩纪大灭绝,大概超过75%的生物种类从地球上消失了。残存下来的爬行杀手主要是鳄鱼。鳄鱼这动物非常了不得,诞生的年代和恐龙差不多,早期的鳄鱼如普利斯托鳄比当时的恐龙强悍很多,不仅个头不小,而且四肢有力,擅于在陆地奔跑,下图就是普利斯托鳄,看起来像不像爬行版的暴龙
三叠纪末期的环境改变让鳄鱼转向两栖,出现了早期的两栖类鳄鱼——地蜥鳄,不过当时的鳄鱼主要还是海生为主,现代鳄鱼的鼻祖真鳄类尚未出现。
到了白垩纪,早期和晚期分别出现了鳄鱼历史上最最牛B的品种——帝鳄和恐鳄。
帝鳄捕食脊背龙
帝鳄生活在白垩纪早期,身长8—10米,高1米,体重4吨,以各种史前鱼类为主要食物。
帝鳄头骨和现生湾鳄头骨大小比较
恐鳄
恐鳄生活在白垩纪中晚期,体长大约10—12米。是种已灭绝大型鳄类,属于短吻鳄超科,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东部海岸地区。恐鳄是史上出现过最大型的鳄类之一,会以恐龙及大型动物为食。
森林鳄
“森林鳄”,生活于白垩纪晚期到第三纪始新世。化石几乎遍布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亚洲、欧洲、非洲与美洲。“森林鳄”是少数生存过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海生爬行动物。它具有修长的颌部,内有众多牙齿,显示它们主要以鱼类为食,类似现今的长吻鳄。“森林鳄”身长可达6米,是种大型的食肉动物。
森林鳄
至于蛇类,其实算是爬行动物中最高等级的品种了,直到白垩纪晚期才由蜥蜴进化而来。
最早出现的是蟒,曾出现过体长超过12米的史前巨蟒,总体上来说蟒蛇是蛇类中的原始品种。
现在开始说新生代——哺乳动物的时代。新生代开始后,首先登场的并不是哺乳动物,而是恐龙的直系继任者鸟类。恐鸟高3米,有着暴龙一样的大脑袋,分布在亚欧大陆、南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早期恐鸟以各种动物为食,包括早期的始祖马。
在鸟类统治大陆的1千多万年后,哺乳动物们已经不甘沦为鸟类的食物,为了适应环境哺乳类不断演化。哺乳动物们迅猛发展,身形开始增大,四肢变得有力可以快速的奔跑,分化的牙齿使它们越来越强大,它们应经可以和恐鸟一较高低了,一场哺乳动物对抗鸟类的反击战即将拉开帷幕。
最早出现的完全肉食的哺乳动物生活在古新世和始新世(6500万年—5500万年),它们被称为肉齿类,也被叫做古肉食类。它们是最原始的肉食哺乳动物。肉齿类比较有名的是看着像熊的裂肉兽。
雷兽
“雷兽”,生存于5600万年~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早期至晚期,是一种已灭绝的哺乳动物。虽然“雷兽”有可能是马的近亲,但外表却很像犀牛,以水草和树叶为生。有的肩高可达2.5米,常具有成对的鼻角。早期的“雷兽”身材小如犬,并不长角,后期的则比现在的犀牛还要大 。
孔子犬熊
在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晚期称霸欧亚非以及新大陆北美的是“孔子犬熊”,是无与伦比的恐怖猎食者,有300公斤左右,3米长,与棕熊相似。在生态系统中犬熊科动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井然有序的掌控着自己的地盘,并和巴博剑齿虎、剑齿虎亚科、恐犬亚科、现代犬亚科的优势物种平分秋色。“犬熊”具有狼、熊以及狮子的元素,自中渐新世以来昌盛一时,但在中新世因气候变化盛极而衰,在此后几十万年中陆续灭绝。
孔子犬熊
最早进化的食肉性哺乳动物属于古有蹄类踝节目动物家族的一元,它们是现代鲸类的祖先,马的远亲。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安氏中兽,它们就像一种超大型的狗,身长可达5米,体重超过一吨的巨大哺乳类。生活在始新世晚期距今4000—35000万年前。
安氏中兽
准噶(gá )尔巨犀
准噶尔巨犀
巨犀,生活于3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晚期,在早中新世灭绝。其中“准噶尔巨犀”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也是巨犀科下最大的种群。它长约8米,高约6米,重达约15吨。这样的庞然大物想当于8只现代犀牛的重量。巨犀超大型的体格不仅可以防止食肉动物的侵扰,吃食的时候巨犀还可以吃到树顶的叶子,这是身体巨大的又一个优势。
从左到右依次是:安氏中兽、智人、板齿犀、大地懒、猛犸象、巨犀、恐象
刃齿虎
刃齿虎
“刃齿虎”,又称“美洲剑齿虎”,种类包括纤细刃齿虎、致命刃齿虎、毁灭刃齿虎。“刃齿虎”是剑齿虎家族最为光彩耀眼的明星,也是南北美洲最强大的猫科动物。它出现于上新世晚期(距今约300万年到1万年)。
真猛犸象
真猛犸象
“真猛犸象”,它又叫“长毛象”,从它的身体结构来看,应该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与现代象不同,“猛犸象”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更新世(大约公元前180万年~公元前1万年),它们广泛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其中草原“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
美洲大地懒
“美洲大地懒”是生活在更新时晚期(距今1万—10万年前),中南美洲大陆的最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体型巨大,身高可达6米,体重约5吨。四肢粗壮且有锐利的爪子,后面拖着一条1米多长、粗壮有力的尾巴。主要以树叶为食,可以直立行走。取食时用两条后腿和尾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上半身可以很方便地够到树叶。
美洲大地懒
雕齿兽
“雕齿兽”,有一个保护它的圆球形坚硬盔甲,直径大于两米。它尾巴的末端有厚角质化的刺,就像一条带刺的巨型棍棒,是它的防御利器。显然,在这样的坚硬装备与武器之下,再凶猛的肉食动物,也很难对“雕齿兽”攻击而食,堪称为哺乳动物中的“铁甲武士”。雕齿兽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间,大约在1万年前灭绝了。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美洲一带。
雕齿兽
大角鹿
“大角鹿” 生活在100万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的亚洲北部及欧洲地区,尤其以爱尔兰发现的化石最多、最完整,因此它也被叫做“爱尔兰麋鹿”。这种古鹿的角大得惊人,角面的宽度,通常有2.5米,所以叫它“大角鹿”。
“合川马门溪龙”是马门溪龙家族中最富盛名的,多年以来一直被誉为“亚洲第一龙”。它生活在距今约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身体长22米,光脖子长度达到9米以上,占据体长的一半左右,有19枚颈椎,是脖子最长的恐龙,也是中国恐龙中最为闪亮耀眼的“明星”。
第10位
迷惑龙也被称作雷龙,迷惑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分布于美洲大陆,迷惑龙的体长在21-23米,体重可以达到26吨。
第9位:雷龙
腕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以及白垩纪早期,腕龙分布于美洲大陆,腕龙体长在23米左右,高12米,体重可以达到40吨。
第8位:腕龙
梁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梁龙一般体长可以达到25米,而体重仅为12-15吨左右。
第7位:梁龙
地震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分布于北美洲,地震龙的身长在29-33米,体重在22-27吨。
第6位:地震龙
波塞东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分布于北美洲,波塞冬龙体长可以达到30-34米,身高有17米,体重可以达到50-60吨。
第5位:波塞东龙
超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分布于北美洲,朝龙体长在33-34米,体重可以达到60吨。
第4位:超龙
阿根廷龙生活在白垩纪中期及末期,分布于南美洲,阿根廷龙体长在30-40米,推测体重可以达到90吨。
第3位:阿根廷龙
瑞氏普尔塔龙生活在白垩纪,分布于美洲,是体型巨大的恐龙,尤其在瑞氏普尔塔龙的胸腔中可以装下一头大象。瑞氏普尔塔龙体长35-40米,体重可以达到80-110吨。
第2位:瑞氏普尔塔龙
易碎双腔龙生活在侏罗纪末期,分布于北美洲,易碎双腔龙的体长在40-62米,体重可以达到130吨。
第1位:易碎双腔龙
雕齿兽
象红黄橙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的 颜色,被称为是暖色.
中国自贡恐龙博物馆
美国国立恐龙公园
加拿大恐龙公园
象红黄橙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的 颜色,被称为是暖色.
制作方法
象红黄橙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的 颜色,被称为是暖色.
象红黄橙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的 颜色,被称为是暖色.
象红黄橙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的 颜色,被称为是暖色.
多棘沱江龙
象红黄橙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的 颜色,被称为是暖色.
象红黄橙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的 颜色,被称为是暖色.
走进生活
象红黄橙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的 颜色,被称为是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