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18:1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充市2020-2021学年度上期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先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 卡指定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 置上。 2. 非选择题答案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修改答案时禁止使用涂改液和修改胶带. 3.请在答题卡题号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题号指定区域以外答题或超出答题区域书 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20世纪的王安石散文研究,始于任公梁启超.梁启超在其1908年所作的《王荆公传》 (后改为《王安石传》)中肯定了王安石变法,一改千百年来多数学者对王安石新法的否定,并 大力赞扬了王安石之文学.纵观梁启超对王安石散文的接受与阐释,主要是通过文学史地位的 提升、变法的翻案以及艺术风格的接受完成的.
②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在文学史上早已占据很高位置,自南宋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们, 这八家也常被后世的古文家奉为圭臬.伴随着“唐宋八大家”不断被后世传播和接受,以及大 多数人在学理层面对王安石文章的肯定,王安石文章的经典地位也在清代得以确立。然而,王 安石在唐宋八大家这一整体中的地位如何,却很少有人直接作出回答.正式提出王安石文章在 文学史上地位的第一人便是梁启超.
③学人之文,是梁启超对王安石文章的综合评价.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文章虽位列唐宋八 大家,但与其他七家有本质的区别,即七家之文皆为文人之文,王安石之文则为学人之文,“其 理之博大而精辟,其气之渊懿而朴茂,实临川之特色,而遂非七子者之所能望也”.
④首先,在梁启超看来,柳宗元记行文虽写得最好,但却存在“不足以备诸体”的问题; 曾巩文章虽众体皆备,但却存在“规模稍狭”的问题;而苏涧和苏辙的名气是依附苏轼才呈现 出来的.所以,柳宗元、曾巩、苏涧、苏辙四人文章未能进入前四位.其次,梁启超认为,苏 轼的文章说理虽很透彻,但却是以比喻作支撑,内容不够深厚,其气虽盛但不够迂回.这些问 题在王安石文章中都不存在,故苏文不及王文,再次,欧文与王文同出于韩愈,欧阳修在文章 写作规范上追摹韩愈,而自成面目;王安石学韩愈,虽面目相似,但内在法度却早已发生变化. 梁启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王文胜于欧文.最后,梁启超认为,王安石不仅议论文写得好, 记叙文写得同样精彩,如王安石文集中碑志一类文章,两百篇有余,却无一篇结构是相同的, 无体不备,无美不搜,“昌黎而外,一人而已”.
⑤探讨梁启超对王安石散文高度赞扬的原因,就不得不从梁启超对王安石及其政治的翻案 说起.梁启超作于1908年的《王荆公传》一书,曾被誉为“20世纪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最 为持久的著作”.全书共二十二章,“主旨在发挥王荆公的政术,所以对于王氏所创新法的内容 和得失,讨论极详,并且往往以近世欧美的政治比较之”、书中,梁启超主要从辩为人不善说、 辩政术不善说、辩喜用小人说、辩学术不正说四个方面为王安石及其新法辩诬,并进一步指出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适与不适,这是时代的限制,而非王安石所能左右的问题。
⑥文学,与政治相关,但不等同于政治.因此,即便有很多人与王安石在政治和学术上观点迥异,但依旧有很多人对王安石的文章赞赏有加,如对王安石学术有所非议的朱熹曾赞王安 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就连即与王安石在政治立场上分歧最大的 司马光,亦赞叹“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对此,梁启超也深有同感.梁启超对王安石诗 歌和散文的评价多是从其艺术特质出发,并未过多地掺杂政治色彩.正如梁启超曾言:“后世 于荆公之政术学术,纷纷集矢,独于其文学,犹知尊之.”“顾即以文学论,则荆公于中国数千 年文学史中,固已占最高之位置矣.”梁启超曾借曾国藩对王安石的评价而言王安石文有倔强 之气,同时他也认为王文众体皆备,每种文体都有很多典范作品流传于世,
⑦不仅如此,梁启超对王文的推崇,还表现于他在创作上所受的影响,如梁启超作于1896 年8月19日的《论不变法之害》对比王安石的《上时政书》,两篇文章皆谈变法,都道出了改 革家希望通过变革政治,来达到救国富国的理想.二者的行文风格与文章气势也都有异曲同工 之妙、 (节选自《梁启超对王安石散文的阐释与接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的地位早已确定,后世的古文家将其奉为圭臬,根本无法超 越他们。
B.梁启超认为,王安石之文是学人之文,其他七家之文是文人之文,故其他七家都不及 王安石。
C.梁启超认为,欧文与王文在面目上皆学习韩愈,而王文内在法度早已发生变化,故略 胜一筹。
D.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各类文章都写得很精彩,“无美不搜”,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值得 肯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详细论述了梁启超对王安石文学史地位的提升,简要论述了梁 启超为王安石变法翻案和对其艺术风格的接受。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将王安石之文与唐宋八大家中其他几家之文进行了比较,从而 确定了王安石的文章仅次于韩愈的文学史地位。
C.文章多用引用论证法,在论述王安石的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且有诸多典范作品流 传于世时,全部直接引述相关评论来进行论证。
D.无论从全文整体看,还是从各部分单独看,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说理充分,层次清晰, 较为详细地阐释了梁启超对王安石散文的评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启超是20世纪研究王安石散文的第一人,他肯定了王安石变法,提升了王安石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还在创作上受其影响。
B.根据梁启超的观点,柳曾苏欧等人的文章各有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并不存在于王安 石的文章之中,故王安石的文章更优秀。
C.梁启超从多个方面为王安石的为人、学术正名,也为其新法辩诬,指出其变法失败主 要是受到时代限制,非其个人所能左右。
D.朱熹与司马光都肯定了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可见他们与梁启超一样,都认为文学不应 该与政治有所牵连,应该就文学谈文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央视新闻11月1日消息,近日,江苏一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 群怎么了!”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 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今年国庆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长会上突然情绪崩溃,因为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 息:在被老师点名提醒后,突然失控。他边哭边解释,自己加班,开会又要盯着孩子,怎么看 得过来……对于这位爸爸的情绪失控,家长纷纷表示:特别理解,“本来上班的压力就很大, 手机上还得看看老师又发了什么通知,晚一点回复,就会被老师点名,每天下了班还要看着孩 子做作业,有时候顾不过来,就被说成不关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不光家长抱怨,老师同样对家长群有诸多不满。有老师甚至感慨;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 都是家长会!北京一所中学的刘老师称,在班级家长群中,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炸式” 回复.刘老师一方面感谢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很苦恼,“这样回复,容易让 后来的家长看不到重要信息.”因手机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刘老师感觉自己对手机产生了 “恐惧”. 南昌市一所幼儿园的陈老师,每天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摄短视频,“从 孩子进园到放学,从教室里到教室外,我几乎是跟踪拍摄,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 频,让家长们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有删改)
材料二 提心吊胆地每日看群,导致身心疲惫,这样的家长群“病”了,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的平 台,微信群的存在本身并没错,错在使用微信群的人.家长群变成“助教群”“攀比群”“马屁 群”“广告群”,是家校关系异化的一个个缩影,而其背后是社会对教育的深深焦虑. 指望家长们在群里淡定面对、理性互动,恐怕不切实际.无论是升学挑战带来的恐慌,还 是教育“抢跑”引发的课外培训热,抑或充满着“名利秀”“关系秀”的家委会竞选,无一不 在非常直观地说明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每一种现象都能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 的焦虑情绪是实实在在、根深蒂固的。而家长群异化,没有相应的规则予以规范是一大原因. 因此,规范家长群、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主动权和主导权应掌握在校方手中,老师应尽 到更大责任、起到更大作用。构建良性的家校共育局面,首先需学校正视、引导和化解家长的 焦虑,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利用这种焦虑.在家长群里,老师发言的分量毋庸置疑,因此当群内 出现不好的苗头时,老师应主动、及时劝阻,除了此类在微观层面实施具体措施外,还有必要 从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尽可能清晰地厘清学校与家庭的权责边界、角色分配,让家校双方 各得其所、各尽其责.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努力提供更多均等化优质教育资源,家庭努力为孩 子提供良好成长环境,二者优势互补,但不能相互代替、彼此不分. (摘编自搜狐网《家长群变“马屁群”,教育焦虑何以化解》,有删改)
材料三 老师是学校教育的代表,老师在家长群里的表现,直接体现着学校的管理质量与教育水平. 一些学校已经对规范使用家长微信群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具体要求.例如要求老师在群聊中展示 学生在校学习成果时一定要谨言慎行,尽可能不向群里发布针对学生个人的批评或言论,以免 给家校沟通造成负面影响。河北一所高级中学的韩老师说,如果有些家长向自己询问孩子在校 学习情况,她一般都会单独与家长沟通,以免给家长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父母几乎是家庭教 育的全部,一些细心的家长也开始了反思,悉心思索着“群居”时代的生存法则、一些学生家 长倡议群聊应实名制,有些家长群还自发成立群聊督导组,推选出管理员,约束和规范大家的 行为,一旦有不和谐的言论出现,管理员便及时采取禁言或强制退群等措施、相关举措有,不 得向群友发广告链接,规定家长们聊天时,不可公然质疑学科老师或进行人身攻击等. 一位心理咨询专家指出,家长群虽然展现出十足的群体能量,但家长与老师却要时刻保持 清醒与冷静的头脑,不忘家校互联的初衷,谨防被群聊“绑架”.她还指出,网络“群居”应 尊重自己以及对方的隐私,在公共场合私人化的群聊空间里,如果彼此的猜疑顾忌太多、老师 与家长很难实现全面、对等的沟通. (摘编自《调查·家长微信群,老师加还是不加?》,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面对家长群,家长、老师都觉得委屈,其中家长的委屈则来源于老师转嫁了自己的责 任和工作。
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的平台,家长群让家长和老师身心俱疲,主要是家校双方使用不 当造成的。
为了防止家校关系异化,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学校应该掌握主导权,老师也应负担 主要责任。
只要老师按规定不在群里发布针对学生个人的批评或言论,就不会给家校沟通造成负 面影响。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材料一中,家长退群、情绪崩溃,老师苦恼、疲惫等现象说明了家长群异化严重,如 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只会让家长和老师双方身心俱疲。
由材料二可知,如果学校老师能为家长群设立规则,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 家长们就能坦然相对、理性互动,家长群就不会异化。
由材料三可知,想要使家长群回归家校互联的初衷,光靠学校和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家长们也必须学会反思,并且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
由材料二、三可知,教育的焦虑并不单独存在于家长群,还表现在升学的恐慌、课外 培训热、看“名利”讲“关系”的家委会竞选等方面。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怎样才能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使家长群发挥应有的功能。(6 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彩 虹
毕飞宇
老铁和虞积藻都是大学老师,要说这辈子有什么成就,那就是三个孩子个个争气.大儿子 在旧金山,二儿子在温哥华,最小的小棉袄这会儿在慕尼黑。退休后他们一直住在高校内.可 是天不遂人愿,虞积藻摔了一跤,再也站不起来了。趁着过春节,老铁拨通了慕尼黑、旧金山 和温哥华,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布:“都给我回来,给你妈买房子!”
老铁的新房子在29层,电梯直上直下.虞积藻上下楼容易了,却不想动;夜里睡不着便 开始叫三个孩子的名字。老铁知道这是想孩子了,他买来了四只石英钟,把时间分别拨到了北 京、旧金山、温哥华和慕尼黑。夜深人静,虞积藻盯着那些钟,“吃午饭了”“下班了”。
房子很高,很大,老铁趴在阳台上想,这个世界和他没什么关系呢.不久,老铁有了新发 现.隔壁时常有个小男孩趴在玻璃的背后用舌尖舔玻璃,好像玻璃是一块永不融化的冰糖,甜 得很呢.有一回小男孩似乎朝老铁这边看过一眼,老铁刚想把喜悦搬运到脸上,小家伙却把脑 袋转了过去。老铁有些怅然若失.
好几天后,小家伙又在窗户后出现了.这次他没有吃冰糖,而是用门牙有节奏地磕玻璃, 就是不看老铁.小家伙有意思得很呢.老铁当然有办法,他从超市带回一瓶泡泡液.一串串气 泡在29层的高空飞扬起来,漂亮极了,每个气泡在阳光下都有自己的彩虹。小男孩果然专心 致志看着老铁。老铁很快乐.然而快乐没持续多久,小男孩开始了冒险的壮举.他拉开窗门, 站在椅上,对着老铁吹起了肥皂泡.老铁腿肚子都软了,对着小男孩作出严厉的手势.可小家 伙哪理他,眼神都挑衅了。这小祖宗不好惹.
老铁决定终止这个小东西疯狂的举动。他来到隔壁,敲了半天,防盗门的门中门终于打开 一道缝隙。小男孩很小,头发三七开,像个小小的绅士,他十分老气地问:“你是谁?”“我是 隔壁阳台上的老爷爷.你让我进去把椅子挪开,太危险了.”“我妈说了,不许给陌生人开门。” “你叫什么名字?”小男孩招了招手,在老铁耳朵轻声说:“我妈不让我告诉陌生人.”老铁笑出了声,这孩子退,智商不低.“你在家干什么?”小男孩很不客气地看了老铁一眼,“千什么? 有什么好干的?生活真没劲!”
中午电话响到第九遍,老铁拿起电话,电话那端终于开口了:“猜出我是谁了吧?”老铁 正色说:“你是谁?”“把你的泡泡液送给我吧,”电话奶声奶气地说,老铁的眼皮翻了半天, 只是不敢相信:“你怎么知道这个号码的?”“我打114问的.”这孩子聪明,非常聪明。“我到 你家去拿好不好呀?”老铁思忖了片刻,故作无奈,说:“好吧,”
老铁挂了电话,突然有些振奋,搓起了手,搬来这么久,家里还没来过客人呢,小男孩来 了。老铁十分正规地和他握手,拉到虞积藻的床前,有点献媚。虞积藻打量了一眼:“这是谁 家的小绅士?”老铁对隔壁努努嘴:“我刚认识的好朋友.”小男孩瞪大眼晴四处张望,最后盯 上了电动轮椅,驾驶着在房间里开了一圈,结论出来,老气横秋地说:“我爸的车比你的好.” 虞积藻看了老铁一眼,十分开心地笑了:“上学了没有?”“没有,过了暑假我就要上学了,” 不过小男孩十分炫耀地补充了一句,“我已经会说英语了.”
虞积藻故意瞪大了眼晴:“能不能说给我听听?”小男孩一口气把26个英文字母全背诵出 来.虞积藻刚要鼓掌,小家伙已经把学术问题引向了深入,十分严肃地指出:“如果是汉语拼 音,就不能这样读,要读成……”
这孩子太有意思了。虞积藻满脸的皱纹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花,眼泪都出来了,虞积藻一把 把小男孩搂过来抱在怀里,怀里实实在在的,兴许是搂得太过突然,太过用力,小男孩有些丕 适应,便把虞积藻推开,虞积藻没有生气,望着他,这小家伙真是个小太阳,他一来,屋子里 顿时就亮堂了.
“你把泡泡液给我。”老铁擦干眼角的泪:“我不给.二十九楼,太危险了.”
虞积藻说:“什么泡泡液?给他呀,还不快给孩子.”老铁耳语了几句,虞积藻来了劲头. 她要下楼,他要看老伴和小家伙一起吹泡泡液。她要看泡泡们像气球一样,像鸽子一样飞上天: “我们到广场上去吹泡泡!”
小男孩的小脸蛋阴沉下来:“我不下楼.爸爸说,外面危险.” 隔壁的门铃就是这个时候响起来的,“叮咚”一声,在二十九楼的过道里无限悠扬.小男 孩站起身:“家庭老师来了。我要上英语课.”屋里顿时安静下来.其实平日一直都是这样安静, 可这会儿的安静反而像一次意外.
电话又响了。两句话那头就挂了.虞积藻把电话楼在怀里,盯住了那一排石英钟.
“小棉袄吗?” 虞积藻摇摇头:“小绅士.”
“说什么了?”
“他说,我们家三个时钟是坏的.”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说开头提到老铁和虞积藻一辈子的“成就”,就是三个孩子都成功移居海外;可当虞 积藻摔伤后身边却无儿女照料,幽默的笔调里暗寓嘲讽之意。
小男孩趴在玻璃背后用舌尖舔玻璃、用门牙磕玻璃,充满了童趣,写出了小男孩天真 的童心,可见,小男孩在家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感到很快乐。
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老铁对小男孩出格举动的心理描述,从“有意思得很”到“智商 不低”“非常聪明”,表现老铁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逐渐加深。
小说以“三个时钟是坏的”结尾,戛然而止,巧妙呼应了前文情节“买来四口石英钟”, 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小男孩不认识时钟,对时间没有概念。
小说划线部分写小男孩到来后虞积藻的反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这篇小说的标题为“彩虹”,请结合“彩虹”的象征意义和小说的主旨,谈谈你对小说标题 寓意的理解。(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 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 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 辇而行.”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 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 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 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 “老臣窃以为娼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 子则为之计深远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 祝曰: ‘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 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娼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 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 娼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 也,而况人臣乎。” (节选自《战国策》)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 矣/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 矣/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 矣/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 矣/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如燕国太子丹就曾经在秦国 做过人质。
祭祀:古代祭祀是国家的大典。指按照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帮助人们 达成愿望。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 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课文《荆轲刺秦王》就选自《战 国策·燕策》。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赵太后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赵太后刚刚执政,面对秦国的攻打和齐国的救援条 件,赵太后溺爱孩子超过对国家的关心。
赵太后脾气暴躁,盛气凌人。她宣称定要对再进谏的大臣“唾其面”,*触龙面见,与 她交谈很久,都不能消解她心中的怒火。
触龙察言观色,避其锋芒。他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犯言直谏,而是问起居,话家常, 拉近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进行。
触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触龙对赵太后的谈话没有一句涉及到人质,但又是句句不 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的奥妙。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①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注】①本诗作于1931年2月,鲁迅先生为悼念“左联”五位死难革命作家而作.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诗歌首联写鬓发斑白的诗人携妻带子被迫出走,一个“惯”字可见国民党反动派对鲁 迅先生迫害的频繁。
颔联突出梦境,先写革命者母子眷念的深情,再写梦见国民党反动派及各地军阀之间 勾心斗角长期混战。
颈联中“忍”孕育着“怒”,“怒”是“忍”的必然发展,饱含着对战友的无限深情及 对反动派的愤恨。
尾联与首联相照应。“无写处”有“无地可写,无处可发表”之意,指在当时白色恐 怖下没有言论自由。
这首七律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时,写出听到荆轲决绝的歌声后宾客们同仇敌忾的句子是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们的社会仿佛 的花园,现代人应保有向多维伸展的自觉,从单一到多样、从片 面到全面,映照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逻辑.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生活 的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盈,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 的商品满足了物质消费, 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适应了精神需求,无远弗届的互联网缩短了沟通距离,
的科技创新蕴藏着无限可能……时刻变化着的世界,为成就多彩人生提供了舞台,为“实现每个人自由 而全面发展”提供着 .对个人来说,( ),拥抱变化,不拒绝每一种可能,才 能跟上时代步伐,拥抱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拿都愉当的一项是( )(3分)
五彩缤纷 各式各样 一日千里 滋养
五颜六色 琳琅满目 一日千里 滋润
五彩缤纷 琳琅满目 日新月异 滋养
五颜六色 各式各样 日新月异 滋润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一 )(3分)
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现代生活的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盈,让越来越多的 人受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盈的现代生活,让越来越多的 人受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盈的现代生活,让越来越 多的人受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生活的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盈,让越来越多的 人受益。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洞察社会发展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洞察社会发展趋势
洞察时代发展潮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洞察时代发展潮流
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你所知道的孔子的事迹或思想,按照对联写作要求,为孔子 写一幅对联。要求上下联每句不少于7个字,不超过15个字。(6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 “圣人”“天之木铎”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 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70个字。(5分)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 经过约38万公里、一周左右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 飞行之旅,12月1日晚间,嫦娥五号探测器稳稳降落在月球正面风暴洋背部吕姆克山、夏普 月溪附近.这是中国探测器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软着陆,也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踏足月球上的 这一区域.无论是嫦娥五号的成功落月,还是即将开展的科学探测及自主采样返回等任务,都 看点多多,令人期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作家张晓风说:“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 州台,米开朗琪罗在混沌未凿的大理石中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
电影《老师·好》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 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经历,以“遇见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 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人、事、物、景;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有细节描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信息(如姓名、学校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