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7第一章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制作人:樊迟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具有普遍性。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就不存在了。
1、拟态:某些动物的形态和体色同其他生物或环境中的物体十分相似的现象。
2、保护色: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拟态和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澳洲梧桐的树干呈瓶状,贮存大量水分以备旱季之需,又称“瓶子树”
北极熊冬季体内贮存大量脂肪
我像树叶吗?
枯叶蝶双翅相合时,像枯叶
这是花吗?
兰花螳螂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可以诱使采食花粉的昆虫飞近,将其捕食。
舟蛾(舟蛾的拟态很象块木块)
雷鸟到夏季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 斑驳色彩很相近。动物的体色与外界环境的颜色基本一致,难以被敌害发现,有利于保护自己。
冬季的雷鸟换成洁白的羽毛与白雪皑皑的环境相似,动物的体色与外界环境的颜色基本一致,难以被敌害发现,有利于保护自己。
草丛中的鸟
草丛中的虎
我在哪儿?
螽斯
动物的保护色
2、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你还能举出一些拟态和保护色的实例吗?
答:拟态和保护色使生物体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从而保护自己不被其他动物所食;或不容易被自己取食的动物发现,有利于捕食,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拟态的实例,如有的螳螂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可以诱使采食花粉的昆虫飞近,将其捕食。保护色的实例,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白熊等毛色是纯白色的,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色彩协调一致。
课本P80 大家谈:
大家谈: 1、雷鸟到了冬季,就换上一身洁白的羽毛,以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但是如果冬季推迟来临,它洁白的毛色还适应环境吗?这说明什么?
答:不适应。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
冬天推迟来临了,没有下雪啦!
我太显眼了
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绿色植物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3月12日是植树节)
2、动物的生活可以给环境带来有益或不利的影响。
3、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降解垃圾。
A.蚯蚓可以疏松土壤,使其肥沃。
B.屎壳螂可以清除草原上堆积的动物粪便,改良土壤,保护草场。
C.鼠类是农作物和草原的破坏者。
A.保护草场是保护草原地区环境和发展畜牧业的重要任务。
B.城市小区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
C.家庭适量养花可以改善生活环境。
在沙地上栽种植物,防风固沙
在沙地上栽种植物,防风固沙
防风的白杨树
蚯蚓疏松土壤
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例如,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屎壳郎清除草原上堆积的动物粪便
过度放牧
土地沙化
草原鼠害
草原野鼠在草原上打洞,以草籽草根为食,使得草原土地塌陷,沙化。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都要从环境中取得。环境对生物有着多方面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四、生物与环境的 关系:
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适应环境
3.生物影响环境
课本P81 想一想:
下列图中的生物对环境有哪些适应特征?这些适应特征对它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骆驼刺的根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骆驼刺的根很长,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这与它生活在沙漠地区、土壤干旱的环境相适应。这样的结构特点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
竹节虫
考考你的眼力
竹节虫像竹枝,落在树干上很难被鸟类发现,从而可以保护自己,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
海南坡鹿
海南坡鹿具有灵敏的听觉和善于奔跑的四肢
总之: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海南坡鹿是草食性动物,凶猛的肉食动物是它的敌害,因此海南坡鹿具有灵敏的听觉和善于奔跑的四肢,以躲避敌害。这些适应特征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
1.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 )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厚的角质层 D.叶面积增大
2.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适应性的例子 ( )
A.缺氮时植株矮小 B.秋末,树木纷纷落叶
C.蝗虫具有保护色 D.鹿、兔遇敌时快速奔逃
3.洞穴中生存的鱼类,因终年不见日光,较易退化的器官是 ( )
A.味觉 B.嗅觉 C.听觉 D.视觉
4.下列哪种动物的体色不属于保护色? ( )
A.避役(俗称变色龙)随环境改变的体色
B.鲤鱼背部为暗褐色,腹部为白色
C.眼镜蛇颈部竖立时,显露出的眼镜状斑纹
D.蟒的体表所具有的暗淡相间的斑纹
A
D
D
C
5.在沙漠里限制植物生长的因素通常是 ( )
A.强烈的日光 B.土壤的盐碱化 C.水 D.温度
6.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这种与环境适应的现象叫做 ( )
A.保护色 B.拟态 C.变态 D.变异
7.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8.杜鹃把卵产在别种鸟的巢中,不但不被别种鸟推出巢外,反而被误认为是自己的卵而孵化出雏鸟并喂养之,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
A.共生 B.保护色 C.拟态 D.寄生
C
B
C
D
9.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
A.环境能影响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10.下列关于适应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B.适应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C.适应具有遗传性
D.生物的适应可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迅速改变
11.多种海鱼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至数百万粒以上,但鱼苗死亡率很高,因此发育为成鱼的数量很少。这些鱼的高产卵量现象是( )
A.长期的遗传和变异的结果 B.一种适应性
C.适应的相对性 D.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
C
D
B
12.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和( )。生物的适应性具有( )。
1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 )的。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对环境的( )特征就不存在了。
14.拟态是某些动物的( )和( )同其他生物或环境中的物体十分相似的现象。保护色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 )相似的体色。拟态和保护色是生物长期( )的结果。
15.绿色植物可以( )和( )环境。动物的生活可以给环境带来( )或( )的影响。微生物可以把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复杂( ),分解成简单的( ),归还到自然环境中。
16.我国把每年的( )月( )日定为植树节。
形态结构
生活方式
普遍性
相对
适应
形态
体色
色彩
进化
保护
改善
有益
不利
有机物
无机物
3
12
17.对分布在A、B、C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下表:
如果上述数据分别取自于云南的西双版纳、黑龙江的漠河及江西的庐山,则根据测量的结果可以推测:
⑴A地区为( ),B地区为( ),C地区为( )。
⑵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有利于( );耳朵小,体毛浓密有利于( )。这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它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 )。
体长(mm) 耳长(mm) 体毛
A地区 695 65 浓密
B地区 540 86 正常
C地区 483 103 稀疏
漠河
庐山
西双版纳
散热
保温
形态结构
⑶对这种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 ),它是影响生物生活的( )。
⑷该动物具有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虽然可以有效地逃避猛禽的捕食,但难以躲避嗅觉灵魂的猛兽的袭击,这种现象说明( )。
⑸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18.“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你能对诗中所描述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温度
非生物因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答:鱼的体形呈梭形;枯叶蝶像枯叶等。
答: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观察猫和兔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家猫的两眼都在前方,兔的两眼在头的两侧。这是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家猫是捕食者,能捕食鼠类等,两眼生在前方,利于发现猎物和准确捕食猎物;而兔是草食性动物,易被其它肉食动物捕食,为逃避敌害便于发现四周动静,所以两眼生在头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