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 讲练课件—山西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壶口瀑布 讲练课件—山西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共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16:0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17. 壶口瀑布
1.中国书法历经演变而产生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书法字体。请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说出其字体,并将画线句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字体:行书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
(1)河谷里雾气迷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迷—弥)
(2)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垅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垅—拢)
(3)黄河搏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搏—博)
A.文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流的灵动多姿。
B.“浑厚庄重”是并列短语,“钢板出轧”是主谓短语。
C.作者用“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这样写人的词语,描写壶口附近的水,将水的流淌方式写成人的动作,借人写水,生动形象。
D.文段的加点词语“洪流”“抖落”“凝重”“猛烈”都是动词。
【解析】“洪流”是名词,“抖落”是动词,“凝重”“猛烈”是形容词。
6.联系上下文,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
①黄皮肤人的群落
②灿若明珠的黄河文化
③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解析】几个选项存在内在的逻辑顺序,先有“黄土地”,再有“人的群落”,然后才有“黄河文化”。
7.下列句子都有语病,请修改。
(1)车还在半山腰,我们就听见隐隐如雷的涛声和弥漫的雾气。
将“和”改为“,看见”。
(2)天山的夏天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将“天山的夏天”改为“夏天的天山”。
(一)
阅读“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完成8~10题。
8.作者站在河心,采用了俯视、仰视、由上而下再向上、平视多种观察视角来写壶口瀑布。选择其中一个视角,简要概括作者由此观察到的景色及其突出特点。(特点用一个词语回答)
观察视角:俯视;所绘景色:河中之河;特点:奇特。
9.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修辞角度: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气势壮阔,奔腾激越的气势。
用词角度:“涌”“挤”“撞”“碎”“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堆堆白雪”这一系列词语的运用,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里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2)(大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词语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在简短的两句话中,连续使用了五次“跌”,三次“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10.节选部分写的是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观,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二)
陶醉壶口
到壶口看瀑布去!
然而,清晨出发时还很高的兴致,现在却渐渐被这漫长的旅途磨损了,加上黄土高原的平淡无奇,车厢内寂静下来,歌声笑语也被断断续续的鼾声取代了。
忽然有人从梦中猛地醒过来,惊呼雨来了。我们也确实听到隆隆的雷声。可窗外明明是风轻云淡,没有变天啊。司机笑着说,那就是壶口瀑布的响声。真是先声夺人,车上立刻活跃起来,每个人都侧耳倾听。那声音好像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大家的心全被强烈地震撼着,内心的激动从眼神里迸射出来。
车一停,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跳下去,快步走下岩磴,跑过石滩,来到面对瀑布的巨岩边。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溅起的水雾飘散在空中,蒸云弥漫,仿佛从水底冒出滚滚的浓烟。水底悬流激荡,这雾,这云,这烟,全部是黄色,散发着泥土气息,使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更使那吼声如洪钟闷雷,震荡峡谷,气吞山河。
大家聚精会神,不知什么时候云破日出,这瀑布骤然亮起来,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那升腾的水雾因为阳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从天际插入,似长鲸饮涧;有的横卧河上,彩桥飞架;有的飘忽游移,花团锦簇;有的续续断断,扑朔迷离。
我默立在瀑布面前,被这气势这风采惊得目瞪口呆,任飞溅的水花淋个痛快。我拜倒在这大自然的杰作脚下,不寒而栗,觉得自己这么渺小,骄骄二气荡然无存。我忽然领悟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明白了为什么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东渡抗日的将士们要选在这里誓师出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走到高处,观察壶口的构造。黄河从秦晋峡谷来。宽400多米,到这里骤然收缩,仅仅有四五十米,断崖落差40米,河槽真像一把巨壶,将每秒9000立方米的流量收入。就像诗中所说:“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壶口以下的河槽很窄,不过一二十米,水急浪高,槽深流远,当地人称“十里龙槽”,相传是大禹治水的时候用龙身穿凿而成。
其实它是凭黄河自身的动力冲刷出来的。龙槽中的河水汹涌澎湃,仿佛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有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宏气概。
以前,我曾经多次看到过黄河:在青海,它是美妙的一缕;在宁夏,它是平静的一湾;在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山东,它是平稳的漫流;而在这壶口我看到了它性格的另一面,巨大的落差,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看到了一条立体的黄河,一条完整的黄河,看到了它漫长的历史,看到了它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它的真传。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动,它的雄风在我血管内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闪动。从今天起,我才成为一个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壶口,天下第一壶,盛满了西凤、杜康,盛满了汾酒、竹叶青,盛满了陕北的米酒。当年灌醉了李白、王之涣,灌醉了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灌醉了我,灌醉了我们大家。
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
在“美文阅读与欣赏”课上,老师推荐了《陶醉壶口》这篇文章,并让我们完成下面的任务。
11.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溅起的水雾飘散在空中,蒸云弥漫,仿佛从水底冒出滚滚的浓烟。
连续运用比喻,把黄河水跌落的声音比作“雷霆万钧”,把溅起的水雾比作滚滚浓烟,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的气势。
12.作者在描写壶口瀑布时,为什么要引用大量的诗词、传说和历史记载?
一是使文章更富有文采,吸引读者兴趣,加深读者印象;二是进一步揭示了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3.作者描写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描写黄河在不同地域的形态?
描写黄河在不同地域的形态,表现了黄河丰富的内涵,突出了作者对壶口黄河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14.作者所说的“立体黄河”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对文章的阅读,写出你的理解。
“立体”指作者不仅看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还看到了黄河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黄河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15.学习了本文后,八年级(2)班开展以“黄河·壶口瀑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本次活动的开场白。
示例: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奔腾不息,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2)请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举措好不好,并说说其理由。
近日,大型红色民俗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在陕西省宜川县黄河壶口瀑布岸边震撼上演,表演者通过歌、舞、诗和行为艺术及造型艺术,展现出黄河儿女百年来生生不息、勤奋耕耘、保卫家园、奋力抗争的宏伟画卷,为游客展现一场恢宏的艺术盛宴。
示例:这样做很好,举办者将经典的《黄河大合唱》和民俗、壮美的风景融为一体,既使经典得以普及、传扬,又吸引了游客,扩大了壶口瀑布的知名度,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3)请调动你的阅读积累,写出两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6.作者描绘景物用词准确、修辞生动。如“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作者用表现人动作的词语来写水,更形象生动。
请你试着描写一处景物,力求用词准确,修辞生动。不少于100字。
【连线课文】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写法分析】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水。如借用“跌”“闹”“挤”“急”等人的动作,将壶口瀑布的粗野雄壮表现得淋漓尽致。采用“或……或……或……”的排比句式,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呈现的优美姿态,“钻”“觅”“夹”写出了水的灵动。作者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丝缕”,隐在水雾中的“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地写出了瀑布的姿态优美,声音动听。
示例:秋雨,给明媚的秋日山景平添了几许情趣。看,山顶上,秋雨迷蒙成一片雾气,仿佛一条白龙盘绕着那青峰翠峦。山下的果园里,秋雨飘落的雨丝挂在红彤彤的苹果上,苹果立即添了一丝水润,显得更精神了。秋雨飘到秋叶上,和着秋风,一起飘到山下的小溪里。秋叶像一只小船,载着秋雨,和溪水一路欢歌,奔向大海。
【美文欣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梁衡《把栏杆拍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