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书法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对联是汉语独有的文学形式,二者结合有无穷魅力。请赏读下面的这幅书法作品,并把下联用楷体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长
江
万
里
情
6.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
A.本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
B.从整体看,本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开头处两句话浓缩了作者的游踪,也点出了文章的详略。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具有鲜明的讽刺性。
【解析】本文语言的特点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有些句子简洁而形象,没有讽刺性。
7.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示例:这几句话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短促的句子节奏,很好地表现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最后部分节奏放缓,形成一种张弛结合的音乐美。
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完成8~10题。
8.本文重点描写了哪一处风景?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本文重点描写了冰塔林,是从平视、仰视、俯视等不同角度来描写的。
9.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在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这里指大自然无穷的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10.理清文章的脉络,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所感有什么变化?
第一问:作者遵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第二问: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二)
三 峡(节选)
余秋雨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不到10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
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手细细叮咛。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愤而苍凉。纯银般的声音找不到了,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些记忆。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也说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没有举行过欢送仪式,却终于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直至地老天荒。这里透露了一个民族的饥渴:他们本来应该拥有更多这样平静的早晨。
11.“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因为白帝城有自然山水,有人文历史,有童年的幻想(或童年的误解),有生命的潜藏。
12.作者用一段文字写童年时对“朝辞白帝彩云间”诗句的误解,这样写有何作用?
①童年对诗的误解美好神奇,映衬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反衬了历史的沉郁苍凉。②同下文的“民族的饥渴”遥相呼应。
13.李白“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的那个早晨很平凡,“说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没有举行过欢送仪式”,但为什么会“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这是因为李白诗歌描绘的那个早晨和平而安宁,饱经战乱的民族渴望拥有更多这样和平安宁的日子。
14.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仿佛也跟着先生一起去饱览风物胜景,慨叹历史兴替。暑假期间,你准备去三峡进行旅游观光。假如你是导游,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对三峡的了解,写一份导游词,介绍三峡的优美风光。(不少于120字)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次导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三峡。常听人说“不登长城非好汉,不来三峡真遗憾”。可见三峡是多么的美丽了。三峡连绵起伏的山峰,像一条龙盘旋蜿蜒;三峡的水碧绿清澈回旋着清波,悬泉和瀑布在其间冲荡;三峡有李白、白居易、屈原等大诗人留下的千古佳句;还有“落雁”之美却出塞的王昭君。三峡有李白的豪迈,有王昭君的秀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游览这美不胜收的三峡吧!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2019年《长江片水资源公报》显示,长江流域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233.9亿吨,比上年增加27亿吨,劣于三类水标准。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6%,比2019年增加5%。
材料二:长江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19》显示:目前长江总体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报告在标题中将“保护”放在“发展”之前,强调对长江的保护,以扭转过去若干年整个社会在长江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关系上的旧有观念。
材料三:来自各界的呼声一直未断。在“保护长江万里行”之后两年,两个出于不同目的的专家组在2019年对长江进行考察后,形成了一个呼吁改善长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小高潮。
示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各界掀起了保护长江的高潮。(意思对即可)
16.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请你学习这种写法描绘一处景物,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20字左右。
【连线课文】
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写法分析】
比喻也叫打比方,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如上述文段,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整体勾勒出各拉丹冬雪山的变化多端,神秘高峻的形象,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对这种奇美景观的赞叹之情。
示例:浩渺的湖水,在烟波里看不到尽头。初日,明媚娇艳,清风徐来,水光潋滟,湖水漫起了一圈圈的波纹。时而有浪花拍打着船身,发出浑厚而又饱满的声音。渡船告别渐渐远去的彼岸,在湖面留下美丽的痕迹。湖水如海,可以撑起无数的行舟,却载不动游者的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