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 讲练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 讲练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16:06: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4* 灯 笼
第一单元
1.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名家名作灿若群星。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并把画线句用楷体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争讼(sòng)   斡旋(wō)    静穆(mù)    闹嚷嚷(rǎnɡ)
B.思慕(mù) 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暖融融(róng)
C.燎原(liáo) 褪色(tuì) 幽悄(qiāo) 熙熙然(xī)
D.领域(lǐng) 稽查(jī) 羡慕(xiàn) 马前卒(zú)
【解析】“斡”应读“wò”。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蔑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灯笼起源于2 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霄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
(1)细心的你发现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改为____   ____改为____
(2)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
4.读语段,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A.许多乡情民俗都与灯笼结缘。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这些乡情民俗带给自己的美好回忆。
B.文段中的几处分号,表示其前后的分句属于并列关系。
C.文段中的画线短语类型相同,都是偏正短语。
D.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记忆的网里挤着的”指灯笼。
【解析】“记忆的网里挤着的”指“灯笼的缘”即指有关灯笼的回忆。
5.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2)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一段在表达方式上属议论,它顺承上一段保家卫国的誓言,用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寄情明志,强化了文章主旨,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境界。
7.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两个恰当的句子,使语意连贯。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人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回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情
在除夕夜得以加深
和谐
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灯 笼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风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烦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灯笼腰身糊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
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选自《人生与处世》)
8.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①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②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③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栓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
9.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灯笼有了灵魂,充满喜气的特点,赞美了父亲的劳动成果(手艺)。
(2)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父亲无比欣慰的心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10.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的作用。
“灯笼”是全文的线索,也是父亲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或突出父亲的善良和有爱心),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11.(山西原创)学校的《文苑》杂志正在征集作品,下设“美文美语”“情感天地”“写法指津”“人物点赞”栏目。请将《灯笼》一文推荐到其中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不少于100字。
推荐给“___________”栏目
推荐语:《灯笼》把“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切感人。如文中写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丝不苟地制作灯笼和将自家灯笼送给别人,刻画出了一个善良憨厚、富有爱心、手艺高超、严谨细致、不图钱财的父亲形象。
人物点赞
12.在中国人眼中,大红灯笼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也有些灯笼不是大红色,却蕴含更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请看右图,完成后面的问题。
(1)这只灯笼上的“梅”字是_____书体。
(2)你认为这只灯笼适宜挂在家中的什么位置?请简要说说这样挂的理由。
行书
适宜挂在书房。梅兰竹菊素有君子之称,又有高洁之寓意,(或:灯笼上的名言一般常用来激励学习)所以适宜挂在书房。
13.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请你仿照这种写法,就自己印象中的一件特别的事物,写一个片段。要写出真情实感。字数120左右。
【连线课文】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写法分析】
散文选材自由,但要紧紧围绕中心。这段文字在时间、空间的跨度上都很大,但是无论时间多久,无论在哪里,作者的情感却紧紧萦系在一盏“灯笼”上,足见作者对灯笼、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示例:自从远离了江南,像这样伙伴们口中的喊叫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放牛,靠在牛背上望着青天,吹起祖母或更早之前流传下来的小曲,便深深地感到惆怅。草地上捉到的蚱蜢便都是在耳边漾着微微颤动的笛声时张开手指放出的。每个人都拥有的一支小竹笛,样子也还清清楚楚地记在心里。虽然人早已迈进中年的行列,孩子们也早已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