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破山寺后禅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小题。(5分
)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
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
2.颈联中的“空”字写得极好,请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诗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颔联中“深”字历来为人称道,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语谈谈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颈联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对比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山居秋暝
【唐】常建
【唐】王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①首中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咦声衬静;第②首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动衬静。
2.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雅宁静的环境。
B.两首诗都表达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两首诗都谢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
D.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两首诗歌中都有“空”字,请揣摩他们的含义有何不同,并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都借助于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静的环境气氛。
B.都是山水田园诗,且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都歌咏了隐逸的情趣,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
D.都表达出诗人希望早日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思想。
(三)诗歌鉴赏。
寿阳曲·烟寺①晚钟
【元】马致远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②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③?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①烟寺:烟雾笼罩的寺庙。②礼佛:即拜佛。③禅定:坐禅时专心于一境,冥想妙理。
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这首元曲所描绘出来的意境可以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相媲美,请你结合这首元曲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友人》
一、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白水”描绘了色泽明丽的送别场景。
B.借“浮云”“落日”,抒发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C.借写“班马”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不舍之意。
D.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千古名句,请分析“浮云”“落日”这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李白的《送友人》一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②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③去,萧萧班④马鸣。
(注)①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②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③兹:现在。④班:分别。班马,是离别的马。
1.请将首联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千古名句,请你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赏析首联中“横”与“绕”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①蒹葭:芦苇。
1.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回答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送友人入蜀①
见说蚕丛②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③,春流绕蜀城。升沉④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⑤。
(注)①此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②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③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④升沉:指功名得失。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首联交代了诗人出蜀的路线,诗人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带楚国故地游览。
B.甲诗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C.乙诗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
D.乙诗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2.甲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中“随”“入”二字历来为人称赞,请选其一,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的景物描写各具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颈联分别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一、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③冷。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②漏:指更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③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1.请简析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借孤鸿自比,抒发了怎样的心境和人生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开篇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简要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绝句,完成小题。
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注)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因批评新法而受到诬陷,自请外放,任职杭州通判。此诗于赴任途中,在吉祥寺游赏牡丹、摘花取乐时所作。
1.苏轼作诗注重“炼字”,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全诗,你读出了怎样一个苏轼?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咏梅》
一、课内诗歌阅读
(一)阅读《卜算子?咏梅》一词,完成下题。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为上、下两片,从内容上看,上片写梅花__________________的处境,下片写梅花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下列有关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
B.梅花与“群芳”不同的是,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
C.词的上阕,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托梅寄志;词的下阕,写梅花的生存状况,困难处境。
D.陆游一生在仕途上屡遭排斥、怀才不遇。他所写的梅花,正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虽在咏梅,但意在言外。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最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早
梅
齐
己①
万木冻欲折,孤根②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③。
注:①齐己,唐代诗人。早年颇有雄心抱负。但参加科举多次失利。
②孤根:孤独的根。③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注解,比较本诗与陆游《卜算子·咏梅》在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甲)卜算子·咏梅
陆游
意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摊破浣溪沙①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②,太鲜明③。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这是一首咏桂花词。②彦辅;晋代名士乐广的字,以风流清高被人推崇,③太鲜明:《晋书·刘隗传》载刘纳语:“王夷甫(王衍)大鲜明,乐彦辅我所敬。”
1.甲词的下阕最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注释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乙词的下阕写“梅花”和“丁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1.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请你说说“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陂杏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都提到了“碾作尘”,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附: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课内诗歌鉴赏
(一)
1.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一一幅图景: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在阳光灿烂的美丽山色中,活泼的小鸟在茂林修竹之间欢快地、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2.不矛盾,这里采用了以声(动)衬静的写法,以钟磬的袅袅清音衬托山寺后禅院的幽静。(意对即可)
3.全诗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意对即可)
(二)
1.C【解析】
A项中“鸟语花香”有误,与古寺肃穆幽深的特点不符;B项中“荒凉冷僻”有误,“幽”与“深”写出的是古寺的清幽;D项中“愉悦兴奋之情”有误,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的是自己遁世无门、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2.“空”,使人心空灵,生动地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三)
1.(1)颜色深或答幽深,(2)写出了禅院中花繁盛的样子,(3)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2.(1)“悦”使……欢悦;“空”使(人心)空明纯净。(2)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3)心境如止水万事皆空。(意思对即可)
3.表达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抒发作者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对比鉴赏
(一)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D【解析】
D项“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有误。两首诗歌都不是绝句。五言绝句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
(二)
1.《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空”是使……空(明)的意思,这里指潭水清澈,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写出了人的心情与水光山色相应。《山居秋暝》中的“空”是空灵、寂静的意思,这里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写出了山中环境的幽静或万物空灵之美。
2.D【解析】
阅读两诗,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各项表述的要点,与诗歌内容比较,判断正误。D错,第二首示句“王孙自可留”是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并没有“希望早日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思想。
(三)
1.最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即通过钟声惊动寺内坐禅的老僧来突出古寺的清静。
2.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座古寺清幽寂静的环境。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所描绘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头三句,作者用了“寒”“古”“细”“清”等形容词,极力渲染古寺清幽宁静的氛围。“寒烟柳”,先是写空中之景,缕缕寒烟缭绕在古寺上空。“古”与“清”体现了这座古寺的幽深与清静。紧接着写佛人离去,寺内一片寂静。这三句从正面层层对古寺宁静的氛围作了描绘。最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古寺的清幽,倒不是钟声太响,而是古寺太静。总之,全曲营造了一个清幽寂静的意境。
《送友人》
一、诗歌阅读
(一)
1.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青山流水,落日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尽管是送别诗,但节奏明快,感情真挚,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故选D。
2.
“浮云”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二)
1.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意近即可)
2.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同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浮云”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3.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案】
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意近即可)
(三)
1.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了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2.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或“离情别绪之意”)。
二、课外诗歌鉴赏
(一)
1.诗人通过对蒹葭、月光、寒霜山色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秋夜图,为友人的离别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言之有理即可)
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二)
1.前两句是景物描写,描绘了秋天月夜凄凉的景象,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表现离别感伤的情绪。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友人的思念(离梦)比作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生动含蓄地写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三)
1.B【解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B.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这样称呼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的爱恋之情,并不是“将朋友比作故乡水,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因此该选项表述不正确;故选B。
2.示例一: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示例二: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甲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写了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乙诗“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两句写了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一、诗歌阅读
(一)
1.词的上阕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悲凉)的氛围。
2.运用了象征(或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表达了作者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不同流俗清高自许)的人生态度。
(二)
1.通过描绘缺月、疏桐、漏断等景物,渲染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寂寞清冷的世界,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作者以孤鸿自比,表现了作者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反省和对理想的坚守。
(三)
1.营造了幽冷寂寞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幽独凄清的心境。
2.表达了词人被贬黄州时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二、课外诗歌鉴赏
(一)
1.“羞”意思是羞怯,运用拟人手法,借牡丹花“羞”于插在老人头上(类似于“鲜花插在牛粪上”)来自嘲,幽默风趣。
2.身为杭州通判的苏轼赏牡丹后,簪花取乐,酒醉而归。他想到“人应笑”自己,自己的醉态和装扮会引得路人发笑,几乎全城的人都卷起珠帘,争相观看。一个个性豪放、乐观旷达、与民同乐的苏轼形象跃然纸上。
《卜算子·咏梅》
一、课内诗歌阅读
(一)
1.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
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2.C
【解析】
C.理解错误。词的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故选C。
3.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二)
1.“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2.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梅花的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自清、坚贞自守的品格。
(三)
1.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2.以梅自喻,表达了作者虽历经艰辛,但不会趋炎附势,仍会坚守节操、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课外诗歌鉴赏
(一)
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素艳
(或清丽脱俗,素雅、高洁)(写三点语意相近即可)
2.相同点: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两位诗人都以梅自喻,借物抒情。不同点:陆诗借梅花更多地表达一种坚贞不屈、孤傲清高、孤芳自赏的悲愁情感,而齐诗除此之外,“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一句还流露出一种自信进取、憧憬希望的积极情感,情感境界相比陆诗更高。(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
(二)
1.以梅自喻,表达了作者虽历经艰辛,渐渐失去了斗志,但即使如此也不会趋炎附势,仍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2.词人分别用“梅花”和“丁香的“俗”、“粗”,来反衬(对比)桂花清雅不俗,表达词人对高尚品行的向往与追求。
(三)
1.“绕”字用得精巧,既写了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形象地写出水花之相依相亲。(意思对即可)
2.不同。王诗中杏花宁可“吹作雪”,也不愿被“碾作尘”,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变法立场,不与邪恶实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诗中,梅花就算被碾作尘,香气依然如故,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