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各部分内容具体说明: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重视启发诱导为前提,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本章第一课时的相关内容,快速掌握新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步步深入来化解难点,突破重点,进行愉快课堂教学。
二、课程资源分析
(一)、.教材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及地位:
关于呼吸,学生们好像很熟悉,但他们所理解的呼吸仅仅是肺的通气,是呼吸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有必要让他们了解生物学上呼吸的含义,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谈“什么是呼吸”开始本节课,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呼吸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白了呼吸包括四个环节,然后再依次来学习这四个环节。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掌握第一课时“呼吸系统的组成”的有关内容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进入肺,在肺里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也是对前一课时中重要知识点的运用。通过本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对《呼吸运动的模型》演示的分析,从多角度探究外界气体如何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
2.教学重点:
①呼吸运动。
②肺的换气
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气体的交换。
3.教学难点:
呼吸运动和肺的换气
(二)、学情资源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并且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三)、可开发的资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突破难点,解决重点。
“肺通气”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比较难理解。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问题。首先提出问题:“外界的气体是怎样进入肺内的呢?”“肺内的气体又是怎样出来的呢?”接着让大家亲自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最后演示模型来探究胸廓变化的原因,其结果则导致了肺的通气。此处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外界气体出入肺的动力为大气压和肺内压之间的差。初一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不懂得压力平衡的知识,因此如何阐明外界气体出入肺的原因也是令人头痛的事。我通过两名学生表演向连通器中注水,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来解决这个问题。
“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我通过喷洒空气清新剂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气体的扩散作用,并进一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然后通过大屏幕展示气体交换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的方向,问题迎刃而解
(四)、生成的资源:
在探究性学习中所产生的新问题。
三、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本节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启发、演示、观察、实验、对比、对答、讨论和查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因;
(2)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3)概述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的课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体育锻炼能加强呼吸肌的力量,使呼吸功能加强,向学生渗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的意识。
五、教学手段设计:
多媒体,自制课件,实验装置,空气清新剂等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降低了知识接受的难度,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
六、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投影:呼吸系统
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我们进行呼吸,外界的空气怎样进入我们体内的?
引起学生回忆,思考,回答。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激起学生的的兴趣。
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进入肺。
[合作学习]
投影:肺的结构
教师展示肺的结构的图片,学生观察,交流讨论,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投影,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呼吸运动
试一试
(1)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和呼气,感觉胸廓的变化。
学生尝试,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仅凭感觉到的现象不一定是科学的事实。教师以:同时发生的雷鸣和闪电,由于声和光传播速度不同,人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鸣。在铁路旁极目远望,两条平行的钢轨似乎要交汇在一起。这两个实例来说明: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可以用测量胸围差来进行验证这个问题。
(2)胸廓的变化和呼吸肌的关系
课件1:呼吸中胸廓运动
教师展示课件,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 吸气时,胸廓扩大
呼气时,胸廓缩小
除胸廓前后、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课件2:呼吸中膈肌运动
在吸气时和呼气时,肋间外肌与膈肌时是怎样配合的?
教师出示动态画面让同学观察、思考,得结论.
肋间外肌 收缩时 胸廓扩大
膈肌 舒张时 胸廓缩小
(3)胸廓的变化和肺的关系
进一步探究:在胸廓容积变大和变小时,肺有变化吗?
投影:“模拟膈肌的运动”图片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讨论: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什么情况下回缩?
投影:“模拟膈肌的运动”动画
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
(4)胸廓变化和呼吸的关系
教师举例引导学生思考:会游泳的同学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会感到呼吸有些吃力。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的很紧,以保持苗条的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胸廓扩大或缩小时,肺内的气体究竟怎样变化的?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教师播放课件。
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会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会被压出。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投影:呼吸过程
学生总结:呼吸过程
(二)、肺的换气、组织气体交换
气体进入肺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氧气为什么会由肺泡交换到血液中?交换的方式怎样?
教师设问,导入第二个探究问题。引起学生产生疑惑,思考,唤起强烈的探究热情。
教师拿出一瓶空气清新剂喷洒了几下、大家闻到香气了吗?教室后排的同学呢?
学生点点头。
教师解释这就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或者说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气体扩散现象?
学生可以回答放学经过饭店的门口,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夏天上公厕,还没进去就能闻到一股氨味等。
教总结师:这两个事例都能说明气体的扩散作用,非常棒!肺的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请看大屏幕(展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小组讨论气体交换的方向和结果。
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思考,作出推测。
学生可以通过上一节课的内容得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氧气含量减少。学生评议、补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促进主动学习。
投影: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教师出示肺泡结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课件。学生观看演示,形象、生动、直观,利用课件的优越性,使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过渡,让学生进行动态想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反思与交流]
讨论:经过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一)呼吸运动:
吸气: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向外扩展、胸骨上移,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
呼气: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呼出体外。
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二)肺的换气
原理:气体扩散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评价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包括:学生个人对小组以及对班级的贡献。另一方面:是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来评价教学目标实施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表现适时的进行鼓励性评价,或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八、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教师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通过测量,模拟资料分析,数据处理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对气体交换的探究。
本节课成功地运用多媒体动画的效果与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于抽象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整节课学生热情较高,效果明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