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标: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试从图中找出唐朝与哪些国家交往密切?(无问西东,70多个)
伊朗
东罗马帝国
阿拉伯半岛(大食)
印度半岛
朝鲜半岛
日本
一、玄奘西行
一、玄奘西行
目的地:天竺(印度半岛)
僧玄奘,姓陈氏,洛阳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随商人往游西域。
——《旧唐书》
思考:玄奘前往天竺的时间?
时间:唐太宗时期
思考:回顾所学内容,玄奘西行前中国有佛经吗?
旧译本,凡错误艰涩,不易晓读,或中间曾损,多坠全言。
——高华丽《中外翻译简史》
注释:
曾:通“增”,增加。
坠:毁坏、破坏。
思考:本有佛经,玄奘为什么还要去取经?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玄奘西行
目的:求经取法
过程: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
虽时消泮,寻复结冰。
经途险阻,寒风惨烈。
暴风奋发,飞沙雨石。
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思考:你看过《西游记》流沙难度十五难吗?(发生在莫贺延渍)
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魅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
——(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玄奘西行
1、目的地:天竺
目的:求经取法
2、时间:唐太宗时期
3、过程
存放佛经的西安大雁塔
玄奘回国携带物品:
657部梵文佛经
150粒佛舍利
7尊佛像
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
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招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
——《旧唐书》
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其国僧借梵语及经义者,亦任将来。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思考:据此可看出唐朝对异域文化是何态度?
积极友好,开放的态度和政策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玄奘西行(中印友好)
1、目的地:天竺
目的:求经取法
2、时间:唐太宗时期
3、过程
4、结果:带回大量佛经,口述而成《大唐西域记》
5、意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印文 化交流
哭晁卿衡
【唐】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中日友好)
1、遣唐使
(1)涵义
从630年到894年,日本朝廷任命的遣唐使团到达
中国的共15次。自8世纪初开始,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成员有翻译、医师、画师、船师、音乐生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等人。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思考:概括日本遣唐使团的特点?
①往来官方化;②次数多;
③人数多; ④成员多样化、素质高
(2)特点
(4)影响:
(3)影响: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
字
平假名
片假名
服
饰
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
2010年4月,日本文化审议会汉字小委员会汇总了新常用汉字表的最终方案,共收录了2136个字。
奈良时代,中国唐代的服饰传入日本,首先在贵族中流行,被称为唐风贵族服。到平安时代,对唐风贵族服加以若干改造,如袖子、胴体变长,衣服的幅度变宽。为给人以美感,穿时紧紧贴在身上,有意识的显示出人的线条美。从此这种服装便固定为日本的和服。
茶 道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列岛。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茶文化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中日友好)
2、鉴真东渡(唐玄宗)
思考:鉴真东渡的原因?
时,大和上(同“尚”)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戒律),荣睿、普照师至大明寺……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愿和上东游兴化。”
——《唐大和上东征传》
(1)东渡原因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中日友好)
2、鉴真东渡(唐玄宗)
(2)东渡经过
次数 概况
1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遭海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在海上飘泊了14天,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754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东渡成功
2、鉴真东渡(唐玄宗)
(3)东渡影响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鉴真东渡(唐玄宗)
(3)东渡影响
鉴真与书法
鉴真手迹《请经书帖》被日本视为国宝
鉴真在第六次东渡之时,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一幅、王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这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真本人也是书法名家。
2、鉴真东渡(唐玄宗)
(3)东渡影响
鉴真与医药
鉴真东渡,在携带的物品中有多种药材。鉴真曾为日本鉴定药物并为光明皇太后治过疑难病症。日本平安时代由丹波康赖编纂的《医心方》中,收录有鉴真的医方。日本江户时代的药袋上曾印有鉴真像。
2、鉴真东渡(唐玄宗)
(3)东渡影响
鉴真与建筑
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最盛时曾有僧徒3000人。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先生
763年(广德元年)6月25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 ”,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鉴真去世的消息传回扬州的时候,扬州僧众全体服丧三日,并在龙兴寺行大法会,悼念鉴真。
秋夜雨中
崔致远
秋风唯苦吟
举世少知音。
窗前三更雨,
灯前万里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中朝、中韩友好)
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
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引入医学、天文、历算
唐
新罗
音乐
1、背景
2、表现
知识点整合表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唐朝与印度的交往
目 的
到达地方
意 义
优秀品质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遣唐使
学习佛经
传播中国的文化(佛法)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
中国
天竺(印度)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开拓进取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1.唐朝时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对外交通便利发达。
问题思考
合作探究
唐代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2、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3、各国各民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简言之:主动开放,友好往来,交流发展。
中外文化交流
日本
印度
①
②
③
双向
交流
兼收
并蓄
日本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请列举唐朝中外交流的史实
本课小结
1、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当堂演练
A
2、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的贡献是( )
A.促进中日友好交流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促进中印友好交流 D.推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