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诗四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20 17: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诗 四 首
归 园 田 居(其三)
使 至 塞 上
渡 荆 门 送 别
登岳阳楼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
自称“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三仕三隐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归 园 田 居(3)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按节奏读:
荒秽(huì):杂草丛生。带月:顶着
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字词理解: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请你说说诗句的意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
1、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2、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全诗的主旨,点明了作者的志趣?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
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
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3、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感情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样说?
4、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
具体指什么?
1
表现了诗人愉快 恬淡的心情
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
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
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
境醇美。
反映的深刻思想
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
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而
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表现感情
特点: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作者: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诵读诗歌,感受诗意。
理解诗句:
单 车 欲 问 边
属 国 过 居 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交代出使的目的以及经过的地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写使者进入边塞)
首联
征 蓬 出 汉 塞
归 雁 入 胡 天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万里征程
艰苦遥远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大 漠 孤 烟 直
长 河 落 日 圆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侧面烘托守边将士艰苦的生活环境)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萧 关 逢 侯 骑
都 护 在 燕 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尾联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主题: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走近作者: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叙送别缘起)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深沉思乡之情)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
之情。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
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诗仙”。
拓展:
欧阳修——六一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重点字词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
  怜:爱。一本作“连”。
  远:远自。
  江:长江.
  下:移下。
  仍:频频
译文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渡荆门 送别诗 送?
首联 交代行程(此次远渡地点目的) 未提及所送者
颔联 喜悦开朗(气势磅礴万里长江图 远景) 写景未提人
颈联 新奇景色 (想象奇特 描写近景) 写景抒发新喜感受 抒发的是自己的感受
尾联 思念故乡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送其远行 水送人,人思乡) 诗人送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送别
李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用的好在哪里?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赏析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彩英气,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变现了诗人奇特的想象,和新喜之情。
总结
这首五言律诗是李白的出蜀之作,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诗。
2.朗读杜甫《旅夜书怀》,找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简要赏析。
3.预习下一课。
登岳阳楼
杜甫
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
滕王阁
岳阳楼
黄鹤楼在历史上就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并留下很多不朽名篇。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将黄鹤楼的地理、环境、传说和楼的雄姿,诉说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此之后,想写诗赞颂黄鹤楼,因看到了崔颢的佳作,不得不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历代登楼赋诗者很多,仅唐代就有崔颢、李白、王维、孟浩然、顾况、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等。像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气势磅礴,情景交融,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今天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198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她最后一次被烧毁(清光绪十年黄鹤楼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毁掉)的一百周年之际重新修建的。她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建筑,高51米,仅次于滕王阁,明面上看为5层,实际上还有五个夹层,共为十层。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从原来的黄鹄矶移到了蛇山的高观山上。黄鹤楼是现代武汉市的标志和象征。
今天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198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她最后一次被烧毁(清光绪十年黄鹤楼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毁掉)的一百周年之际重新修建的。她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建筑,高51米,仅次于滕王阁,明面上看为5层,实际上还有五个夹层,共为十层。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从原来的黄鹄矶移到了蛇山的高观山上。黄鹤楼是现代武汉市的标志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