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18:2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导入新课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A
WALK
DOWN
THE
BOULEVARD.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________,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仪礼
周礼
小戴礼记
孔子和弟子
修身作人的准则
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大道”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是施行的意思。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
课题介绍:
康有为的大同梦
康有为的《大同书》,力主“以新
知益旧学”的他,用一个19世纪末先知
先觉者全部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中国的
“大同梦”。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去级界平民族,去家界为天民,去种界同人类,破国界合大地(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相关介绍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整体感知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的、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要去收贮他),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整体感知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整体感知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纲领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表现特征
总括语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
1、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基本特征: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
余人(其余的人家)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
世外桃源应该是根据“大同”社会体制构想出来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答案】“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孔子:大同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
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
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
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6.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7.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大同社会
的根本特征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全体成员
用德才兼备之人
诚信和睦的成员关系
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大同社会的局面:
夜不闭户,社会安定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答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答案】“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
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答案】“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答案】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示例一:《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
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
……”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
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
“教”的两种困境;
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
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对比阅读
示例二:《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
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
“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已”“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略同。
对比阅读
陶渊明《桃花源记》
康有为《大同书》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天下为公”
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中国梦”“两个一百年”
深入探究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再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多用排偶句式。
文章大多采用排偶句式,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3.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同”的特征。
“是故谋闭……大同”,作者拿现实社会跟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这些在“大同”社会里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
4、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大同”与“小康”
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水平。
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
基本特征
理想社会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是谓大同
宝贵财富
课堂小结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拓展延伸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
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
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是位爱国主义者、世界名人。1890年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求学于万木草堂,受康有为的影响锐意维新。参与“公车上书”。
民族、民生、民权
——孙中山
文人笔下的理想社会
孟子:
陶渊明:
范仲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