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读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认、读11-20各数。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 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十”,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正确地读数。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能说一说你认识的数吗?你能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
学生说到我有几根小棒时,教师出示1捆小棒,提问:老师这也有一些小棒,你知道这些小棒有几根吗?
(如果学生知道是10根,则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学生不知道这里一捆小棒是10根,则将一捆小棒展开,数一数,强调有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设计说明:由“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对数的认识,引起学生认数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数水平,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 认识计数单位“十”
1.谈话:请大家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
交流:你是怎样操作的?(指名到实物投影前操作: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
2.教师展开一捆小棒:这里有多少根小棒?(拿起1根小棒)强调: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指10根小棒)那么10根小棒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
3.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提问:现在这里有多少根小棒?(可能有的学生回答是10根小棒,有的学生回答是1捆小棒。)
谈话:10根小棒也就是1捆小棒。(指1捆小棒)像这样的1捆小棒有10根,也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讨论: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让学生指着自己的小棒说一说:几个一是1个十,并在书上填一填。
4.谈话:“十”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广泛了。比如,1盒铅笔有10枝,是1个十;一盒钢笔有10枝,也是1个十……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说明: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而且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 认识11-20各数
1. 摆一摆,数一数,认识12。
要求:摆12根小棒,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的摆法,并交流是怎样摆的。
小结:我们摆12根小棒的时候,可以先摆1捆,再摆2根。这样一下子就看出是12根了。1捆是10根,再添2根就是12根。
2. 摆一摆,说一说,进一步认识十几。
谈话:你能很快摆出11根小棒吗?
学生活动后,交流:你是怎样摆的?(先摆1捆,再添1根就是11根。)
谈话:你还想像这样摆出十几根小棒吗?自己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3.认读20。
当学生摆出19根小棒后,提问: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20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学生把旁边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哪种摆法能清楚地看出这里有20根?
指两捆小棒,提问:2捆就是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板书:2个十是20。)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11-20各数,还知道了10个一是一个十,2个十是20。
[设计说明:摆一摆、数一数、读一读、说一说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十几的组成,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十几的大小和顺序。让学生思考“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看图说一说。
看着尺子上的数,从0读到20。(先让学生各自读,再指名读。)
提问:13前面的数是几?后面的数是几?15和17中间的一个数是几?17和20中间是哪两个数?18这个数是接近20,还是接近10?11在哪个数的后面?10后面的数和10前面的数有什么不同?
[设计说明:让学生读出直尺上的数,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数的意义和顺序,有效地发展了数感。]
2. 读一读,数一数。
(1) 17、14、20、12、15、6、16。
(2) 从7数到17,从11数到20。
(3) “想想做做”第5题。
3. 估一估。(“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左边的草莓图。
(1) 先不数,估一估一共有几个草莓?
怎样能很快知道有几个草莓呢?
(演示把10个草莓圈起来)
(2) 照样子在书上先估一估,再数出有多少把雨伞。
4. 抓一抓,数一数。
要求:抓一把小棒,估一估有多少根,再数一数。
提问:你能一把抓出十几根小棒吗?
学生操作后反馈,并说一说抓小棒时要注意什么。
5. “想想做做”第6题。
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6. 连一连。
用水彩笔把11到20按顺序连起来,看会是什么?
[设计说明:教师注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从估计草莓的数量,到估计雨伞的数量;从抓一把小棒,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根,到一把抓出十几根小棒;从数出数学书的10张,捏一捏有多厚,到数出20张再捏一捏有多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和感受11到20各数的大小,发展了数感。]
五、 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学到了哪些本领?
板书设计:
认识11-20各数
10个一是1个十
2个十是20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