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8 18:2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这条真理被历代人所认可,它出现在好多作品中,同样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也蕴含有这样的道理。
导入新课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礼记》简介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了解《学记》
二、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它是作者对所论
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一、什么是议论文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
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三、什么是论证
四、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④论证的完整性(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注意停顿
速读课文,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
处,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相长。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2.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3.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论述过程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人话题,
首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4.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类比论证--)
5.“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共同讨论: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见解一:“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
“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学与教相互促进。
见解二:“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目标导学四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谈谈你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理解。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
文中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读课文,找出这样句子分析体会。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效果: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文章有何的写作特色?
①句子对称。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②运用类比。为了论述“教学相长”的道理,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说明“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继而引出对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论述。
③引用论述。结尾引用《兑命》加以佐证,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对比、类比的差别
1、对比:比较的事物是相反、相对的,是用此物衬托彼物。重在揭示事物间的差异。
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贵族人家里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2、类比:比较的事物是相似、类似的,是用此物引出彼物。重在展现事物间的共性。
如: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要尝试过、经历过才知味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要经过培养﹑锻炼,才能成材、明理)
补充
对比、类比的差别
对比
类比
特性
比较的事物
是相反、相对的
比较的事物
是相似、类似的
目的
用此物衬托彼物
用此物引出彼物
倾向
揭示事物间的差异
展现事物间的共性
举例
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理。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主旨探究
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链接生活
虽有佳肴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学学半,此之谓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课堂小结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