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第五单元
写作 学写游记
游记,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文章。游记题材广泛,凡游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传说等,都可以作为游记的材料。
游览山水名胜,并用优美的文辞记录所见所感,是游记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把游记写好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认真观察抓特征。观赏景物,要全身心地调动自己的眼、鼻、口、手、耳,去看、去闻、去尝、去摸、去听。把美景融入心中,留意旅游过程中发生的见闻,一草一木、一楼一物、一石一沙、一人一事的具体特征就会清晰地展示在你的面前。课文《壶口瀑布》着力描写瀑布浊浪奔腾、前呼后拥的夺人气势,读来让人心灵震撼。
2.选准角度讲层次。所选的角度应该能够揭示具体旅游景点的特征。层次顺序,可以按照“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的顺序对具体的旅游景点进行观察和描述,来使我们的游记有层次感。
3.写景状物融真情。写游记同样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来写,写出景观的特色和文化蕴涵。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在对旅游景点进行精细描绘的过程中要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写景抒情,情寄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景才不是“死”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美文。
4.藻饰语言求优美。对于游记而言,语言的优美主要表现为语言的生动形象。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大大增强游记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感,引用相关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或者文人墨客的诗文名句,有助于增加游记语言的文化品位。
【作文题目】
我们应该都有过出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写作例文】
大理苍山开心游
我小时候,有一年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蹈《雀之灵》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位婀娜多姿的舞者翩翩起舞,柔美而生动的舞姿,让我感受到艺术的美。妈妈告诉我,这位舞蹈家是云南白族舞蹈家——杨丽萍。从此,我知道了云南,并十分向往到那彩云之南走走看看。
去年国庆节,我终于圆了彩云之梦。妈妈和我到达第一站——大理。据导游介绍,大理的自然风景可以概括为一幅画——风花雪月图: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我迫不及待地想跳进画中。
上午,我们直奔苍山。仰望苍山,山势陡峭,拔地而起,山上怪石嶙峋,绿树成荫。我们乘坐索道车,一口气到了海拔三千多米处。远眺山间,传说中的玉带云神奇地出现了:山峦之间一条乳白色的云带,长长一片,像仙女织就的锦缎,飘在半山腰,我们仿佛进入了仙境。我们继续攀登,乘着风,踏着云,不时有几声小鸟的鸣叫,好似在为我们加油。
走着走着,远处隐隐传来“哗哗”声,我们赶紧都加快脚步,我更是一路小跑,充当急先锋。突然,我眼前一亮,一股洪流顺着山崖直冲而下,在太阳的照射下,像是空中的彩练,珠花迸发,犹如巨龙吐珠,冲入潭里,激起无数的浪花。满是青苔的石壁上刻着三个大字——洗马潭。我把手伸入潭水里,一种冰凉的感觉瞬间遍布全身,爬山的劳累顿时踪影全无。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苍山顶峰。蓝天下,周围的山峰连成一片,像一支阵容强大的军队。远处山脚下的洱海,犹如一条银丝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洱海又像一面梳妆镜,满天的白云和青山都尽在镜中,云影在徘徊,山峦倒立在水中,一色青青透出诗情画意。围在洱海四周的白族民居,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山水,此间山水顿时添了几分人气与活力。此时,我突然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随后的几天,下关山口,令人神清气爽的风吹着我的面颊;在上关,我躺在广阔开满鲜花的草原上,望着蓝天白云“发痴”;洱海边,一轮玉盘般的圆月下,我觉得世界是那样静美……我爱苍山洱海,我爱云南的好风光。
【名师点评】
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给我们勾勒出一幅诗情画意的大理苍山风景图。写游记作文最简便的结构方式,就是沿着自己的旅游顺序,在脑子里再“旅游”一遍,然后用笔记录下来;其间要做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对素材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显然,逛了一趟彩云之南,可写的内容还有很多,而小作者仅选取了仰望苍山、亲近洗马潭、俯瞰苍山这三处有代表性的景点,让我们领略到“彩云之南”的民俗风情。(共8张PPT)
第五单元
阅读新课堂 理解文章主旨
【命题形式】
抒情散文往往采用借物抒情或托物寓意的写法。这样的写法也能使文章的主题表达深刻,使文章更能体现时代精神风貌。
因此,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对文章时代精神的考查也常常出现在这类文章的阅读命题中。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家乡的风,与其他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
⑤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
⑥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⑦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⑧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2018年8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在“读美文·学写作”的活动中,老师选择了《故乡的风》一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完成问题。
1.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
2.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
【阅读解析】
1题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赏析文章的题目,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内容方面:①点明中心,寄托情感。②运用修辞,具有文学色彩,幽默意味等。③点明主要人物或描写对象。④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⑤具有象征意义。⑥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等。结构方面:①行文线索。②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③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展开情节,前后呼应。④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细读文本仔细分析文题,可知本题中“故乡”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风”交代了描写对象;同时“风”作为串联文章的线索,也是借“风”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2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和精神内涵的理解。解答本题首要是整体阅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筛选关键词语或句子,组合答案;另外,还可以从作者运用的写法入手去分析。本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回忆过去,描绘现在,反映了家乡建设的变化。由此,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反映的时代精神,解答时,精读相关语段可梳理出“时代精神”要点:改革开放的“风”吹绿了大地,带来了福祉;绿水青山,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营造美好家园;营造绿色、文明、美好生态环境。
【答案】
1.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③点明本文的行文线索。④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
2.主旨:作者通过“风”这一特有的元素,展现出故乡的变化,歌颂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巨大成就。
“时代精神”:①改革开放带来了福祉;②绿水青山就是(胜过)金山银山;③绿色环境带来幸福生活;④建设美好家园。(共11张PPT)
第五单元
口语交际 即席讲话
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学期开学,伴随的是学校教室的打扫和布置。2019年2月,在开学前两天,浙江杭州多家家政公司接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订单,这些学生家长都是预约钟点工到学校做教室卫生。对于这件事,网友们开启了一轮辩论。有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有人说,假期开学打扫教室的要求很高,边边角角都要打扫一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困难……
针对材料中“雇人打扫教室”一事,某班同学准备以“该不该雇人打扫教室”为辩题,进行一场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应该雇人打扫教室”,假设你是反方辩手,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至少说出两点理由)。
观点:不应该雇人打扫教室。理由:①学生打扫教室可以培养责任意识。②学生打扫教室可以培养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习惯。③雇人打扫教室,容易让学生变得懒惰,产生依赖心理。
2.班级以“周末补习的利与弊”为辩题组织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以辩手的身份陈述己方观点。
写作提示: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20字左右;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示例一:我方认为周末补习利大于弊。首先,参加周末补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其次,选择提高性的周末补习课程,还可以提升学习能力,拓展视野;再次,初中生本该以学业为重,多花些时间学习也是理所应当的。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周末补习利大于弊。
示例二:我方认为周末补习弊大于利。首先,老师过多地介入会让我们产生习惯性的依赖,限制了我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其次,周末补习占用了我们的休息时间,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再次,周末补习需要一定的费用,给父母带来了经济压力。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周末补习弊大于利。
3.省实验中学八年级(1)班将在本周三下午2点在班级里开展“青春班级赛诗会”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本次活动组委会让你去邀请语文组教研室主任崔老师做评委,你找到崔主任,准备怎样说呢?
示例:崔主任,您好!我是八年级(1)班的学生×××。我们班将要在本周三下午2点在班里开展“青春班级赛诗会”活动,想请您来做评委,您有时间参加我们的活动吗?
(2)假设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设计一段热情洋溢的开场白。(150字左右)
示例: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数千年诗史上,可谓是名家辈出。有忠心耿耿、坚贞不屈的屈原;有弃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追寻理想、豪情满怀的李白;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杜甫……他们才华横溢,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情画意、清净空灵的世界,让青春因古诗词而更加豪迈奔放吧!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近日,在某地铁站附近十字路口,市民过马路闯红灯,交警按规定处罚,责其现场观看交通安全宣传片。当地交警还对处罚方式进行了创新:违规者如果赶时间,可以选择发微信朋友圈,说明自己因闯红灯受处罚,只要集齐20个“赞”就可被放行。
这种“集‘赞’放行”的做法,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赞成方:赞成。通过发朋友圈“自曝家丑”,不仅惩戒了本人,而且①警示了他人,让大家以后都不闯红灯,比单纯处罚一个人效果更好。
反对方:反对。②交规有规定就应该按交规处罚(“集‘赞’放行”的做法,无法可依);“集‘赞’放行”的做法,侵犯了个人隐私权,有侮辱人格之嫌;为闯红灯的违规行为点“赞”,有损执法行为的严肃性。
(1)在①处补齐赞成方的理由,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2)在②处从不同角度为反对方补写理由。要求:语言简明,理由充分,言之成理。
5.班级拟开展“说教养”主题演讲活动,请参考下列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不超过200字的演讲稿。
材料一: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必具有良好的外在行为和美好的道德品质。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材料二: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傅雷)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利哈乔夫)
材料三:周总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与身边服务人员一一握手道谢。
李鸿章出使俄国,在公开场合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颜面尽失。
示例: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什么是教养呢?教养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必具有良好的外在行为和美好的道德品质。周总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与身边的服务人员一一握手道谢。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到待人谦虚、礼仪得体、遇困难不气馁、有成绩不骄傲。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吧!